续写“秦晋之好”唱响平安之歌

续写“秦晋之好”唱响平安之歌

保德县借力新时代“枫桥经验”促两地协同发展


续写“秦晋之好”唱响平安之歌


随着矛盾纠纷变少,刘家畔全村人的心思都放在了谋发展上,各项工作在县里名列前茅。 田昕光摄

秦晋之好韵古今,一衣带水情更浓。4月16日上午,我国地理版图上距离最近的两个县城——陕西府谷县和山西保德县携手举办半程马拉松比赛,两地2000多名跑步爱好者一起感受黄河两岸赛道的独特魅力。

当日,我报“枫桥经验”基层记者行采访小分队来到保德县时,正逢保德、府谷两县召开首届“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会,两县一城、两城一市,两地共建的氛围浓厚。背靠吕梁山,面临黄河水,地处晋陕蒙交汇之处的忻州市保德县与陕西省府谷县隔河相望。对保德县而言,黄河两岸联手发展,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对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全新考验。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发展,保德县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不断引深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两县之间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造联动调解大平台实现“九牛爬坡个个出力”

“我们县在矛盾纠纷调解领域里有一支‘特种兵’”,保德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续继宏自豪地说道。

初见这支“特种兵”,他们整齐划一的工作制服、胸前统一的红色徽章、蓝色系带的工作标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保德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县矛调中心)工作人员的“标配”,而且这里的专职调解员都是一色的“银发军团”,他们都是从政法战线退居二线的老领导、老同志,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老政法”。他们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社会威望,攻下无数重大疑难纠纷和陈年上访积案。

“我们这儿企业多、外来流动人口多,这也导致了各类案件、矛盾纠纷、上访闹事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县矛调中心副主任闫保祥向记者介绍道。

面对新形势,保德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为矛盾化解多元化工作指明方向。县委书记温建军、县长韩斌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枫桥经验”的推广工作,解决了各级各部门组织框架、人员待遇、经费保障及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使矛盾化解工作达到了规范化、常态化、标准化。特别是在推进保府两县同城共建、共创、共享、共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安排部署。县委副书记、县多元化解领导组组长岳建斌亲自上手解决多元化解体系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任务层层落实到位,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工作格局,县矛调中心是如何做到的呢?

闫保祥对记者说:“我们强化了‘五大’队伍建设,构建了多元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组织,也让人才能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县矛调中心坚持“属地治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协助党委、政府,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任务层层落实到位。县矛调中心还强化党政调解核心队伍、专兼职调解队伍、“五老”志愿调解队伍、“智囊团”、心理咨询队伍建设,让各类矛盾纠纷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咨询和化解。

县矛调中心以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积极配合县综治部门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五大”调解中心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中心平台338个;县级14个领域都建立了协调对接制度,涵盖了民政、人社、司法、公安等20多个部门;司法局在13个乡镇建立司法所,吸收驻地村和单位的调解员参加联调活动,法院聘请18名人民调解员、35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调解,强化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对接制度;县矛调中心督促民政部门所辖的19个社会组织建立起自行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县矛调中心督促有关部门在企业、学校、重点村普遍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聘请法制副校长32名,企业配备法律顾问20名,努力打通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最后一公里。

县矛调中心采用“五种”培育方式,提高调解人员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完善“五大”运行机制,着力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此外,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县矛调中心特别注重克服“单打独斗”,发挥“五种”重要力量,形成“党政领导、上下联调、互相促调、共同推调”的化解格局。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运用矛盾纠纷“五五”多元化解联动机制,仅2018年,各乡镇、各部门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23起。

  巧用调解“十二种方法”注重纠纷早预防早化解

走进保德县矛盾纠纷调解庭室,桌子上一摞“建议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疑惑地问县矛调中心副主任闫保祥时,他却微笑着卖起了“关子”——这是他们独有的“十二种调解方法”中的“雨前备伞法”。

闫保祥讲了其中一个经典案例。近年来,调解庭先后处理了十多起学生伤害事故,从中发现不少学校调解组织不健全,未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储备金、学生未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问题。于是,一份周密详细的整改建议书出炉,分别发送给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教育科技局、保德中学等单位。谈及此事,闫保祥脸上挂上满意的笑容,他说:“建议书发出后,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学生伤害储备金和救助金,鼓励学校健全了学校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强化了校园安全管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促使此后出现的学生伤害事故能及时化解,基本克服了大事小事找县里的弊端。”如此,一个形象生动的“雨前备伞法”由此得名。

“素质过硬、业务扎实、作风优良、方法得当、服务热情”,这是大家对保德县矛盾纠纷调解庭工作人员的一致评价。经过长期探索,他们总结出“十二种调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工作法就是一个“早”字。调解庭把早排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早防控、早报告,抓早抓小作为最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

大家津津乐道的调解方法里,还有主动服务法、情感化解法、包容忍让法、案件说教法、现场工作法、冷静处理法、联动处理法等,这些饱含乡土气息的调解方法,是在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续继宏对记者说:“调解庭隶属于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要承接的是一些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复杂纠纷,以及县领导批示的疑难案件,而绝大部分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还是要依靠该县五大平台搭建起来的联调联动机制,共同构建起全县的‘平安屏障’。”

  由“乱”转“治”理顺干群关系是关键

“培养一个好村干部,就能带动一个好村子。”这是记者在义门镇采访过程中,最为深切的感受。

义门镇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大镇”。为解决群众信访问题,2014年,上级把擅长做群众工作的霍建新派到义门镇担任党委书记。仅仅半年,义门镇的群众就对他交口称赞,镇里也再无上访案件发生,霍建新更成为了“金牌书记”“金牌调解员”。

让义门镇由“乱”转“治”,由“废”转“兴”,霍建新用了什么妙招?

“化解矛盾纠纷要从源头抓起,那就是处理好干群关系。过去,村里解决矛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难免让群众对干部心生猜忌。如今,义门镇每处理一起纠纷,都做到公开透明,召集乡镇领导、村干部、村民代表、司法所工作人员等,通过会议形式,让大家坐下来一起解决村民诉求。在熟悉的人面前,一些村民的无理要求也就不敢提了。调解绝不是和稀泥,要让所有村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霍建新对自己的妙招毫无保留。

义门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代表在矛盾纠纷调处中的参与作用,吸收各类社会组织代表以及在当地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乐于参与基层治理的调解志愿者为工作组骨干成员,形成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干群结合的强大合力。

义门镇刘家畔村企业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党员、村民素质较高,近年来,该村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出台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凤挨对记者说:“引进企业之初,因企业占地经常引发经济纠纷,村民不满企业占地赔偿标准频繁上访,企业怕纠纷不敢进驻,从而出现诸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随后,经村两委、村民代表多次会议研究决定,由村两委与企业签订占地合同,村集体负责协调村内矛盾纠纷,企业与村两委对话,村两委与村民对话,有效解决了村企纠纷,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环境。同时,企业还大力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贫困人口脱贫、全村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

“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各乡镇把辖区内的事管好了,群众日子过好了,平安建设搞好了,对经济也起到促进作用。如今的保德县,不仅农村群众有工作机会,还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包括府谷县的也愿意到保德安家落户,这在过去不敢想象,都是平安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带动了两县经济共同繁荣。”县委副书记、县多元化解领导组组长岳建斌对两地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郭海荣 赵丽 关振瑛

  巧用调解“十二种方法”注重纠纷早预防早化解

走进保德县矛盾纠纷调解庭室,桌子上一摞“建议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记者疑惑地问县矛调中心副主任闫保祥时,他却微笑着卖起了“关子”——这是他们独有的“十二种调解方法”中的“雨前备伞法”。

闫保祥讲了其中一个经典案例。近年来,调解庭先后处理了十多起学生伤害事故,从中发现不少学校调解组织不健全,未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储备金、学生未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问题。于是,一份周密详细的整改建议书出炉,分别发送给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教育科技局、保德中学等单位。谈及此事,闫保祥脸上挂上满意的笑容,他说:“建议书发出后,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学生伤害储备金和救助金,鼓励学校健全了学校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强化了校园安全管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促使此后出现的学生伤害事故能及时化解,基本克服了大事小事找县里的弊端。”如此,一个形象生动的“雨前备伞法”由此得名。

“素质过硬、业务扎实、作风优良、方法得当、服务热情”,这是大家对保德县矛盾纠纷调解庭工作人员的一致评价。经过长期探索,他们总结出“十二种调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工作法就是一个“早”字。调解庭把早排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早防控、早报告,抓早抓小作为最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

大家津津乐道的调解方法里,还有主动服务法、情感化解法、包容忍让法、案件说教法、现场工作法、冷静处理法、联动处理法等,这些饱含乡土气息的调解方法,是在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续继宏对记者说:“调解庭隶属于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要承接的是一些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复杂纠纷,以及县领导批示的疑难案件,而绝大部分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还是要依靠该县五大平台搭建起来的联调联动机制,共同构建起全县的‘平安屏障’。”

  由“乱”转“治”理顺干群关系是关键

“培养一个好村干部,就能带动一个好村子。”这是记者在义门镇采访过程中,最为深切的感受。

义门镇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大镇”。为解决群众信访问题,2014年,上级把擅长做群众工作的霍建新派到义门镇担任党委书记。仅仅半年,义门镇的群众就对他交口称赞,镇里也再无上访案件发生,霍建新更成为了“金牌书记”“金牌调解员”。

让义门镇由“乱”转“治”,由“废”转“兴”,霍建新用了什么妙招?

“化解矛盾纠纷要从源头抓起,那就是处理好干群关系。过去,村里解决矛盾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难免让群众对干部心生猜忌。如今,义门镇每处理一起纠纷,都做到公开透明,召集乡镇领导、村干部、村民代表、司法所工作人员等,通过会议形式,让大家坐下来一起解决村民诉求。在熟悉的人面前,一些村民的无理要求也就不敢提了。调解绝不是和稀泥,要让所有村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霍建新对自己的妙招毫无保留。

义门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群众代表在矛盾纠纷调处中的参与作用,吸收各类社会组织代表以及在当地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群众工作、乐于参与基层治理的调解志愿者为工作组骨干成员,形成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干群结合的强大合力。

义门镇刘家畔村企业较多,经济基础较好,党员、村民素质较高,近年来,该村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出台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凤挨对记者说:“引进企业之初,因企业占地经常引发经济纠纷,村民不满企业占地赔偿标准频繁上访,企业怕纠纷不敢进驻,从而出现诸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随后,经村两委、村民代表多次会议研究决定,由村两委与企业签订占地合同,村集体负责协调村内矛盾纠纷,企业与村两委对话,村两委与村民对话,有效解决了村企纠纷,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环境。同时,企业还大力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贫困人口脱贫、全村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

“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各乡镇把辖区内的事管好了,群众日子过好了,平安建设搞好了,对经济也起到促进作用。如今的保德县,不仅农村群众有工作机会,还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包括府谷县的也愿意到保德安家落户,这在过去不敢想象,都是平安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带动了两县经济共同繁荣。”县委副书记、县多元化解领导组组长岳建斌对两地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