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之变迁

柯桥之变迁

柯桥之变迁

柯桥之变迁 王翰樵

柯桥,明张元忭《三江考》云:“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柯水自南往北流经街河而下,官塘上岸建有一桥和融光桥相邻,桥得名于水,这就是柯桥,柯桥(地名)得名于桥。

柯桥历史上是三县(萧山、上虞、诸暨)、八区(鉴湖、钱清、漓渚、齐贤、临浦、义盛、夏履、枫桥)、四乡(即四邻之乡)的集市,赶集的人群拥满街头,熙熙攘攘,航船、埠船停泊在河岸两旁,撑杆如林,素有“千支撑杆”之誉。柯桥是一座拱形石桥,大小风格与彼岸的永丰桥相类似,桥洞较窄。在二三十年以前,每逢上流下雨,街河水流湍急,大家都称街河为“急水弄”。自上流而下的船只,船夫必须站立船头,手握撑杆,口中高喊“当心,(勿)可来哉”,以防与运河中行船相撞。上流水急,与运河交汇后,泛起阵阵水浪、无数漩涡,一群群鱼儿在急水浪花中冲浪嬉戏。每逢雨水时节,两岸多是打网的、挟网的、扳网的、引(诱)鱼的、戳(刺)鱼的人群,一派鱼跃人欢的情景。

“急水弄”上离柯桥北约二十米,有—座寺桥,通往融光寺。孩童时,常去桥上玩耍,站立柯桥之上,我爱看融光桥上南来北往的人们匆匆而行;“急水弄”岸边各种货船随岸而泊,买客在岸上,卖主在船中,上下交易;还静静地观看桥上油烛店的师傅们精心制作大大小小的蜡烛。街上一派繁华、兴旺,商铺一家家紧挨着,百货、棉布、什杂品、南北货、酒店、面馆、当铺,鳞次栉比。菜果、山货、柴薪、水鲜、酒浆、油盐、米面,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上世纪70年代,为拓宽河道,拆掉了老桥,改建成水泥桥,这一无奈之举,一直是老柯桥人心中的一件憾事。三十年来,我多么希望柯桥重建如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004年为保护、建设柯桥历史文化街区,又重建了柯桥,新柯桥比老柯桥高大些,同年10月正式竣工。重建柯桥,投资不大,但意义深远,它重现了融光桥、永丰桥和柯桥“三桥”相映成趣的历史风貌,使古镇焕发了新的韵味。当时,我拿起相机,留下了美丽瞬间。柯桥重生,更显精神,我把它放大,制成风景照,挂于家中的客厅,心中的滋味是甜甜的。

柯桥的变迁,因老照片而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