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的新賽道在哪裡?跨界+智能+雲

今天的銀行不再僅是一家金融機構,而逐漸演變成為綜合服務平臺。

就像招商銀行,你也許不知道,如今的招行APP已經有44.2%的流量是非金融業務,月活數量也猛增至8000萬量級。其實打開任意一家知名銀行APP,除了理財、轉賬等金融功能外,無不內置了或影票或生活繳費,亦或美食外賣、訂車出行、機票酒店等服務。

窺豹一斑,不知不覺間金融業競爭似乎正成為金融之外的戰場,並且這種演變正在成為行業的共識。演變的背後無疑和互聯網金融的崛起脫離不開關係,於是,一場新金融業態跨界競爭已然開啟。可以想象,除了線上的變化,我們所熟悉的銀行網點未來也說不定會改變傳統模樣。

新金融業態的跨界競爭背後是圍繞科技的戰場,在剛剛過去的2019華為全球金融峰會上,從各大金融機構IT負責人花式講解自家科技金融戰略可見一斑。

跨界金融,為雲籌謀

跨界金融帶來的是業務架構的變革,如同中國工商銀行科技部副總經理張豔在峰會上所說,工商銀行的業務架構正由內部企業級延展至跨界生態,實現從客戶到用戶的經營理念轉變,提供普惠化金融服務。

簡單理解也就是說,銀行的服務對象正在由行內客戶向行外用戶外延,工商銀行逐漸建立起覆蓋行內中高端與長尾客戶、行外客戶及合作方客戶的全量客戶體系。這種變化帶來的是服務渠道的生態化變革,通過產品輸出、平臺對接、場景互嵌,構建全渠道協同服務新生態。

業務架構變革的背後當然少不了IT架構的支撐,從各大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公司足可以看出,金融科技要成為金融業的創新底座。就像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所說,“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實際上會加速整個金融體系內和金融體系外的溝通和連接,他們會做一個橋樑和紐帶促進金融業更多選擇一些新的技術和新的創新方式。


金融業的新賽道在哪裡?跨界+智能+雲

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


這其中當然離不開雲,2016年,原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就指出銀行業應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自那以後,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加快了上雲進程,如果說此前更多是私有云建設,那麼隨著跨界金融變革,公有云、混合雲也逐漸被提上日程。

跨界變革下的金融業面臨兩大業務,一是傳統的穩態業務,二是新型的敏態業務。穩態業務提供標準化金融服務,流量來源自以往行內客戶,流量增長速度穩定,且對系統迭代週期要求不高,需求變更窗口長。敏態業務提供金融衍生的綜合服務,流量來自行內外廣泛的客戶和用戶,這一業務發展迅速,系統迭代響應速度快,變更窗口期極短。

胡維琦說,“敏態的業務是一項波動的業務,例如搶紅包場景等,它追求的是差異化服務,重視不同用戶體驗。如此一來,IT資源會隨著業務的增長進行彈性縮容或擴容,包括高密併發與穩態業務下遇不到的技術瓶頸等等。”

所以,業務的變化也讓金融機構的意識轉變比較快,以前金融機構很少談公有云,但現在會探索什麼場景比較適合公有云,胡維琦說。

華為雲提供了端到端的雲解決方案,去幫助金融機構快速實現業務雲化部署,滿足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此外,華為雲企業智能EI平臺還可以有效幫助金融企業在交易、支付驗證、投資理財,風控等場景中實現業務創新,提升用戶體驗。

創新金融,智見未來

創新是金融業頻繁提到的關鍵詞,那麼又該如何創新?在2019華為全球金融峰會上,華為雲金融行業總經理楊劍平發佈了四大金融行業解決方案,包含5G智慧銀行營業廳、虛擬銀行、商品交易所動產質押和區塊鏈聯合徵信解決方案,將雲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IoT等技術整合應用到金融行業,使能行業智能化升級。

以5G智慧銀行營業廳來說,依託華為5G高速通道和邊雲協同技術,它可以為金融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服務。例如VR銀行的打造,除了將線上VR網點打造成除了能夠辦理業務以外,還可以形成客戶間交流的社交平臺。此外,無人移動銀行利用5G特性,也可以實現多種移動類終端業務。

再以區塊鏈聯合徵信解決方案來說,該方案可以實現信用數據多源的毫秒級交叉驗證與共享,徵信信息加密存儲和傳輸,確保信息主體隱私權,提高徵信數據的可信度、降低徵信成本,實現信用資源的共享共通、共建共用。

此外,華為雲虛擬銀行解決方案提供了一站式、安全合規的金融行業數字化信息底座,商品交易所動產質押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動產融資過程中實時性差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金融機構降低抵押業務風險。

總之,金融行業的商業模式和價值鏈不斷改變,這就驅動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


金融業的新賽道在哪裡?跨界+智能+雲


智慧金融,技術致勝

把技術作為生產工具,其實沒有幾個行業能夠做到,毋庸置疑,金融業在IT的投資是排名前列的。所以,新時代的智慧銀行之道,更體現著技術致勝

金融機構紛紛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專注於金融業務的創新和業務場景相關的科技服務,就顯得順理成章了。然而在基礎架構方面,比拼的是底層技術和規模,“這是華為雲擅長的,也只有少量廠商能做到。”胡維琦說。

無論是在芯片領域、AI領域還是在數據庫領域,“華為雲的核心技術投入週期和成本都巨大,從而構築了非常好的技術壁壘。

以核心技術構築核心競爭力,通過新技術、新架構將金融服務植入場景,那時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金融業要創造更多的商業模式與服務模式,搶跑新賽道才是金融業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