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色彩斑斕的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沒點化學知識怕是燒不出


瓷釉是中國古代陶瓷裝飾的重要內容之一,釉的本質是依附在瓷器坯體表面上的連續玻璃質層,由於釉料中所含原料的不同以及燒成溫度及火焰等多種因素,造成顏色和視覺上的不同。

青釉:中國最早掌握的顏色釉,以鐵為呈色劑,在高溫還原中呈現青色,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青翠淡雅的青瓷體現出天然去雕琢的恬靜柔和之感,深受文人推崇。中國瓷器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青釉時代,品種十分豐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秘色瓷,“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汝瓷,皆屬此類。

廣元窯黑釉玳瑁斑兔毫盞。黑釉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但鐵元素含量更高。宋代建窯燒製的黑瓷,因含鐵量較重以及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形成了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黑色結晶釉,頗為珍貴。明清時期,多在純淨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


白釉:真正的白釉應該是乳白色的乳濁釉,而中國古代除了元代卵白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都是由不含金屬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高溫燒成的透明釉,其釉色反映的是白潤瓷胎的色澤。明代永樂年間燒成的甜白瓷也屬於透明釉,但其細膩瑩潤,微閃肉紅色的釉色,帶給觀賞者以甜美沉醉之感,為人稱道。圖為景德鎮窯青白釉佛像(元)。

紅釉:在瓷器上燒製出紅色的難度非常大。隨著元代對銅紅釉的靈活運用,中國瓷器才添加了這道豔麗的色彩。明代燒製的單色純紅釉,色澤純豔,猶如紅寶石,有“寶石紅”之稱。也有人覺得它色紅如霞,故又有“霽紅”之名。清代燒製出的豇豆紅是一種紅色中泛著綠色斑點的神奇釉色,“綠如青水初生日,紅仙朝霞欲生時”是其真實寫照。圖為景德鎮窯紅釉瓶(清乾隆)。

藍釉多以鈷土礦為著色劑。明清時期,鈷藍釉習稱“霽藍”, 明宣德霽藍釉質感凝厚,色澤美豔;清代霽藍為祭天用瓷,規格較高,由於色調過於沉重,常在素面器物外暗刻花紋和描金彩裝飾。藍釉中還有一種灑藍工藝,將釉灑在白釉瓷面上,淺藍色釉中自然分佈著白色的斑點,猶如雪花飄灑在藍色的水面上一般。


明清出現了低溫黃釉,以鐵銻元素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素坯掛釉,經低溫氧化焰燒製而成。因“黃”與“皇”同音,黃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弘治年間的黃釉,色如雞油一般嬌豔,又被稱為“嬌黃 。圖為黃釉繩紋耳罐(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