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看不上的那種生活,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我還是想先講講我身邊發生的小故事。

有一天,幾個朋友一起吃飯,聊著聊著又說到了賺錢的話題,其中一個朋友說,最近又註冊了一家新公司,加盟做一個全國知名的餐飲品牌。然後,其中一個朋友說了:喲,那以後吃飯可有人給我埋單了,你什麼時候開業啊?到時候送我張卡唄?吃到最後結賬的時候,做餐飲的那個朋友去結賬,這個朋友又說了:讓他結吧,這都是要掙大錢的人了。

說心裡話,我現在特別不愛聽這樣的話。錢都是靠自己本事掙的,沒有一分錢都是從天上憑空掉下來的,憑什麼掙錢多的就比掙錢少的該多請客啊。在朋友交往這種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否則跟傍大款有什麼區別?

往淺顯裡說,我們可以把這種話看成朋友間的玩笑,笑笑也就過去算了,不用當真。可要往深裡說,我就信一句話:天下沒有真正的玩笑,每一句話都是人潛意識裡的自然反應。

我們真正在心裡產生比較的,比較完了之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過得好的,甚至越比較越覺得生氣,恨不得別人出事讓人笑話的,都是來自我們身邊的人。那些我們整天在短視頻和朋友圈裡看到的名人成功故事,別說比較了,你連做夢都不會夢到,更別談什麼激勵自己了。

這就是人性,想得而不得,卻又被身邊的人得到,最容易嫉妒。

嫉妒之後的反應,也無非兩種。一是暗自發恨,氣不過為什麼成功的是他而不是我呢?再一種就是想著自己怎麼沾沾人家的光,就是白蹭幾頓飯也成啊?

這都是心理不平衡,當面的時候嘴上不說,其實心裡卻不怎麼舒服。

承認吧,你看不上別人過得比你好的那種生活,還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因為自己得不到而看不上或看不起,才是最大的認知狹隘。

希望你看不上的那種生活,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我一個朋友,自己開個10萬塊錢的車,他就經常說,開40萬的車和開10萬塊錢的車有什麼不一樣呀,不就是個代步工具嗎?好車上那些功能你平時根本用不上。

從代步工具這個角度來說,汽車和自行車、三輪車都一樣。可是,開好車的,你以為人家就是用車來當代步工具的嗎?我相信,一個人有能力買一輛四五十萬的車自己開的時候,肯定不會說這樣的話。

沒能力買好車的人,才把對車的認知停留在代步工具這個最簡單直觀的層面上。

這也是認知狹隘。

希望你看不上的那種生活,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那麼,到底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認識層次呢?為什麼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看不起那些我們想得又得不到的生活呢?

要我說,限制一個人認知層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見識太少。

很多人年輕時候沒怎麼努力去見識世界,又生活的過於小心,不敢或是不願意經歷一些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的生活,等到了中年,生活圈子穩定下來,心氣和勁頭也沒有那麼高了,就徹底封閉在從前建立起來的認知體系裡,再也不願意嘗試未知的、新鮮的甚至有一點風險的生活,恐怕也沒有什麼資本和力氣去承擔嘗試的後果。結果就只能讓自己的後半生在前半輩子打造的圈子裡晃盪,重複地以過去的經驗和眼光來看待變化的世界,但認知能力又使他們對新世界的認識力不從心,所以一部分人出現了比較大的認知偏差,盲目而自大地認為世界仍然是按照過去的規律和既定的規則進行的,周圍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就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

而另一部分人則出現了更嚴重的認知倒退

,既沒有力量開始新的嘗試,又對其他層次的生活方式不怎麼待見,看不上不如自己的人,更看不上比自己過的好的人,拿傷心往事當成終身遺憾的門檻,要麼滿腹牢騷怨天尤人,要麼誇誇其談貪圖臉面,在不就是給自己找藉口,反正孩子、家庭、老人、工作都可以成為自我安慰的理由,可就是不給自己一點壓力,哪怕認認真真看本書、學個新技能、考個證、上個學都不去做。封閉的認知體系讓人生活的更安穩,但也在無形之中拒絕了和更優秀的人溝通的機會。

希望你看不上的那種生活,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現在不是很流行一個詞嘛,叫“舒適區”。從某種意義上說,認知狹隘也是一種停留在個人思維舒適區的表現。

學習和進步這種事,其實是很個人化的,從學校離開之後,學習就不再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化、集體性的要求了,而變成了一種自我要求。我們並不是說學歷越高、看的書越多、經歷的事情越複雜,人就越優秀,也不能把自我進步當成一種普遍性的原則要求每個人都去自律和遵守。

還是我一直都說的那句話,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和我們不一樣、更豐富更精彩更有趣也更讓我們欣賞和喜歡的生活方式,心如止水毫無追求也許是一部分人的生活信條,但絕不是我們固步自封的託詞,想滿足我們自己更多的慾望,想讓自己的日子更富裕、更自由,內心更開闊,就必然有所追求。

我希望我們都能靠自己的進步完成自我的外在滿足和內在成長,而那些你看不上的生活,希望不是因為你沒能力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