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高考選修,有人說,物理已經成為了隱藏必修科目,這個說法對嗎?

隔壁王叔5692


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對的,而且我也不贊成底下所謂的物理老師的一些說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你一個985馬克思主義或哲學等一些人文學科畢業的,工資非常大可能不如人家一個普通二本計算機專業的工資高。

我們不用帶節奏的去討論3+3到底是否合理,甚至咋樣,現在的問題就是3+3已經實行了,甚至幾個省份都堅持3+3不動搖。所以你有時間討論是否合理,不如想想如何選擇對自己有利才是正經事。

第一、人們認識錯誤的觀點之一——只有名校的好專業才需要選擇物理

有些人說沒必要選擇物理,因為只有名校的好專業才需要,而大部分人是上不了名校的。這是哪個沒腦子的人,得出的結論呢。你真正去看過了嗎?能不能別用這種一聽就是無腦瞎編的東西來忽悠大家啊。

正確的觀點是:大部分好就業的專業都是需要選擇物理的,不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院校。

尤其是今後工資高、前景好的新工科專業。所以現在的又一輪新高考方案3+1+2,物理和歷史依然是必選科目。你指望一堆學文學的去科技興國嗎?

現在這幾年流行的計算機、人工智能、軟件工程、電氣、通信等等專業,哪怕是個普通二本,基本也都是要選擇物理的。甚至不少學校臨床醫學都要學物理

以山東省的選考要求為例,除了3個211,其他從錄取600分到錄取480分,計算機專業都要選擇物理。

第二、從目前選考的人數來看,物理錄取的幾率遠大於不選擇物理的

山東是高考大省,2020年開始第一次新高考的報考。這一屆的物理選考人數相比來說還是不少的。雖然沒有其他一些學科人數多,但選擇物理的人也有近40%20多萬人。

20多萬人,足夠滿足等級賦分制的劃分;同時理工科的錄取幾率是文科的幾倍,而物理佔了理工科一半以上的錄取計劃,所以錄取率更高。

另外我看底下有個說兒子物理賦分了85分就上了普通211的,我想說兩點:

第一,你其他科目除了物理,如果考到了高分,也不會是這個結果。

第二,你填報志願的時候估計也是有一定問題的。往年的位次對你參考意義已經不大,你更多的應該參考下,自己的物理處於全省的一個什麼水平,因為前面有比你分高,沒選取物理的,對於來說,根本沒任何比較的意義。

第三、物理是很難,但國家一定會改變在高中階段物理的難度

一個方面,要培養好的物理老師,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比如對於有些物理老師來說,首先你自己不能認為物理很難,如果你都覺得難,你認為自己能教好學生嗎?

比如我曾經認識兩個名牌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學生,有些問題,他們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給你講明白,讓你聽懂。如果物理老師都有這水平,估計能讓不少人有物理難度降低的錯覺。其實可以高薪聘請一些,真正能教懂學生的,不少培訓機構的也挺厲害。

另一個方面,老師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那隻能採取短暫奏效的方式,降低物理的難度,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人選擇物理。到了大學再增加難度,不過可能對於不開竅的,大學也許更會拖後腿。


煮酒論高考


物理是不是隱藏的必修科目?作為一名高中物理老師,我很遺憾的告訴大家:不是。雖然我很想它是,但是它確實不是。為什麼呢?理由如下:

從先行試點的浙江省來看,選考物理的人數並不多,是所有選修科目里人數最少的。2017年底浙江提出學科保障機制後,選修物理人數有所提升但選未達到理想中的水平。數據說話,下圖為2014-2016年浙江省各科目選考人數統計。


數據顯示選考生物的學生最多,選考物理的學生逐年減少。

那麼為什麼物理這麼重要的學科選擇人數卻如此之少呢?老李分析有這麼幾點原因:

物理太難了。物理相對於其他選修科目來說有一定學習難度,所以部分學習物理吃力的同學選擇放棄。我們看到北京地區並未出現太多學生棄選物理,因為北京地區的試題相對簡單一些,選修物理和選修其他科目難度接近,選修物理還能報那麼多專業,於是北京地區選修物理的學生多於其他地區。這也是一個趨勢,其他地區有可能會效仿北京的做法,通過降低物理考試難度來刺激學生選修物理。



賦分制。賦分制是按排名百分比賦分。由於物理有一定難度,所以低分考生首先退出,低分考生退出後中等生就成了低分生,於是中等生不願意做分母也跟著退出,最後是一部分優秀生退出。於是只剩下一部分致力於考名校的同學在堅持。這就是賦分制帶來的尷尬。賦分制本來是想消除學科之間的難度差,但是卻導致了學生集體棄選難度較大的學科。這也導致浙江省出臺了學科保障機制。


有人總拿選考物理的優點來忽悠學生,老李來分析一下。
選考物理可以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專業,可是這些專業不選物理也可以報呀。目前高考的要求是學生只要有一門學科在高校要求選考的學科裡就可以報考,只有少數專業要求學生必選物理,大部分專業要求都是物理和其他學科。例如某專業要求物理化學成績,同學選考物理或化學任意一門即可報考。因此物理這一科的報考優勢並沒有那麼大。

大部分名校好專業都要求物理成績,而大部分學生都考不上名校。老師們總喜歡用這句話來教育學生:好大學都要物理成績,不學物理怎麼能行?看看你們所在省的名校錄取率吧,有幾個學生能上考名校?人群的正態分佈永遠存在,這就決定了考名校的學生永遠是少數。而對於無法考取名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為什麼要選物理?不要跟我說什麼專業好,計算機和金融才是時下最熱門的專業好不好?

所以老李認為新高考物理並不是隱藏的必修科目。

以上是老李對於新高考物理選修的一點分析和展望。歡迎朋友們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物理老師老李,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物理老師老李


那些極不負責任的所謂教改磚家,喊叫什麼“得語文者得天下”,什麼“英語一年兩考”,搞什麼不分文理科,由學生任選,結果造成大多數學生都不想學習物理這個惡果!如果大多數學生都不想學習物理,都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語文英語,請問教改磚家,我們的教育怎麼培養出高尖端的科技人才?難道我們僅僅靠培養一大批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去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或者培養一大批英語人才去抄襲英美的科技論文?清朝的文武官員個個都能詩能文,但清朝的科技卻等於零,清兵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去對付歐洲的近代科技武器,結果是雞蛋碰石頭,被人家打得滿地找牙,真是“詩文掃地”啊!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將士個個都懂英語,但甲午一役全部帶著他們的英語葬身海底餵魚!科技落後只有捱打的份,毫無還手的機會,清末捱打的近代史才過一百多年,怎麼就忘了呢?加上年初中興手機挨罰事件,現在華為又遇上麻煩,這些教訓還不深刻嗎?教改磚家的目的其實就是有意把我國的教育重新誤導回到古代科舉考試的老路上去,企圖導致我國科技永遠落後於西方,永遠捱打!國人醒醒吧,再不能讓漢奸誤國磚家胡攪下去了!


青天在看


我一直有個擔憂,就是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被西方勢力操縱了!一個國家的發展靠的是科技實力,數理化都屬於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沒有打好基礎,何談科技實力?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中華民族近百年來血淋淋的教訓。新高考方案真不知道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不分文理!人什麼時候會變成通才?歷史上有幾個通才?人的精力有限、天賦有限、時間有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成為通才已經更不可能!不分文理,數學難度必然會大幅下降,那怎麼讓頂尖人才突破出來?一個國家把外語的地位搞得比母語還要重要真的讓人無語!英語重不重要?對於某些專業領域,當然重要,但為什麼不能按需考試或者納入社會化考試?全民學英語,還一年兩考,那不就讓英語成了所有科目裡最重要的科目了?然而,80%以上的人一輩子除了看電影根本用不到英語,更何況,現在翻譯技術已讓語言交流變得沒那麼困難了……

現在的高考模式,讓物理化學成為考生最不願意的選擇科目,如此現實的結果,那幫磚家依然在堅持自己錯誤的做法,他們到底想把中國引向哪裡?按照新高考方案,民國時代的那些現在公認的大家一個都進不了好的學校!


憤怒的藍色的白


然而現實不是這個樣子的。。。

3+3既沒有科學性,還引入很多問題。其實高考科目組合多根本不是目的,更不是必需的。而危害最大的問題就是棄物理重文科、輕能力重記憶!

3+3最垃圾,3+1+2好一丟丟,3+2+1又好一點點,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為什麼一定要湊齊不相干不可比的三門課程呢?

那現在的新高考都存在哪些問題?

1、科目無關聯,比如本來生化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現在為什麼一定要湊齊3個不相干的科目呢?任意組合註定出不了大師

2、物理沒必考,工業科技類生源基數遠遠達不到80%的基本要求,另外物理作為素質訓練核心課程卻不必考,還談什麼素質教育呢

3、物理分值低,十年物理不如兩年背誦類副科好拿分,棄物理趨之若鶩

4、英語分值高,英語是孤立的工具科目,分值竟然比物理還高,全民苦背單詞佔用了太多素質訓練和實踐創新的時間

5、背誦類必考,一個優秀的理科生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在背誦類副科上才能不落選,這是人才不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

6、背誦分值大,文科類答題和評卷主觀影響大,少做個題不影響啥,少背段話就可能落榜啊,但是那些開卷百度都能查到的東西與能力有毛關係

7、選文比例高,晨讀加倍,大家都在朗朗背書,這哪是在搞素質教育,哪是在搞科教興國,洋人是不看你嘴皮子功夫的

8、兩考制問題,除非考滿分,不然都得兩考,負擔更重,且兩考試題沒有可比性,必然影響公平

9、賦分制問題,其實理科優秀文科不差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才,但是不行的。因為大家都背的很好,你的政治歷史地理雖優秀但只能按低分算,文科賦分會刷掉不少科學家啊

10、物理保障機制的侷限,年年保障,不對物理高標準嚴要求,反倒按最低水平算,理念有問題啊,這明顯是把科教興國廢棄了啊

11、自主招生,立法執法要分開,本可以在高考框架內通過優化高考科目組合和題型設計解決,而現狀高校自導自演,雖堂而皇之卻也暗藏貓膩。降分太大數量太多已嚴重破壞公平

12、綜合素質評價,素質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根本無法客觀評價,現狀又由底層分散操作,必然導致堵不住的漏洞,一發不可收拾,嚴重破壞教育公平

思路錯了,就是南轅北轍。試點沒通過,莫如不改啊。。。

其實從科目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過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又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有較強技能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重任。

最佳方案:

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譯和藝術體育專業外,語文數學物理必考150,然後生化、計算機、政史哲地三選一,英語自由選做最高20分的加分用。按對口專業和規劃比例錄取!

而3+3新改,首先初衷就有問題。理科生聽不懂政史的極少,文理分科的問題不是理科生不懂政史,而是多數文科生數理水平停留在初中甚至初中前階段,科學素養太差,培養的都是一堆偏才廢材。萬一這些人誇誇其談做了領導,就很可能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阻礙。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文科課程退休了都能學,實際上相當比例的理科生最後都成了通才,但新改為了挽救文科生而去犧牲優秀理科生的受教育權利,愚蠢啊。。。

然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科目。方向自選可以的,但是科目任選就是沒考慮科目間的關聯,所謂生化不分家,政史哲地不分家,你讓學生任選科目懂生不懂化,懂政不懂史,懂史不懂地,這選出來的都是啥?四不像的庸才。不利於大學的進一步培養,更別指望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做出新的發現,大師之路到此為止。

怎樣去設計一個好的高考方案?要從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的頂層考慮。

高中的目標是什麼?是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不要求多專,但不能偏科,不能是某個方向的白痴。就是說文理藝體啥都懂一些,這樣離校後不至於偏置,還可以繼續自學所有感興趣的領域。

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是一個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和科學素養的學生,同時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有一定技能的學生。缺乏基本素養難堪大任,缺乏專業技能難做事情。

知識結構上看,物理是科學的代名詞,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本身就覆蓋了很多領域,配上計算機更可以如虎添翼。生化不分家,懂生不懂化藥水配不明白,懂化不懂生就不好評估化工對人的影響。政史哲地更是人文四傑,都通才能洞悉人文地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英語則是一個孤立的工具科目。

所以問題就很清楚了,語文數學物理150作為必選科目,考察一個學生的基本素養。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是三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方向,考察一個學生的知識背景。而英語則可作為自由選擇科目,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

現狀!!!物理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6選3後沒人考了。選考的人不說80%,60%都不到。還談什麼科教興國,素質教育呢。。。

十年物理、五年化學、三年生物、兩年地理啊,政治歷史看看新聞聯播三國演義覺悟就上來了,老了都能讀史記。而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樣的?用腳趾頭想都不合理。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文科生”存在?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覺得物理難?這根本就不是天生的,其實是因為理工教育沒有從娃娃抓起,很多孩子早早垮掉了啊。。。

末了,瞭解一下各國的STEM教育計劃,對比下現在的新高考。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育。在國家實力的比較中,獲得STEM學位的人數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美國政府STEM計劃是一項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計劃,並不斷加大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投入,培養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



火狐520


這是我對新高考的一點看法。我個人看法是新高考根本不是一個成熟方案,導致各地無所適從,亂象百出。

其實高考的各個學科,個人在選取的時候完全是趨利避害原則,這符合經濟學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搞高考改革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憑自己的主觀意願想當然怎麼樣,就是蠻幹,不尊重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客觀規律這回事,失敗在所難免。

為什麼選物理的少,因為物理得分太難了,如果數學英語也列入選考,那相信也沒用多少人去選這兩科,現在不有很多人叫嚷英語選考嗎?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選英語呀!至於數學,已經不太難了,不還是很多人叫嚷降低難度嗎?為了不考這些有難度學科,他們甚至扣帽子,說這些學科的學習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他們也不想想,文戈後期上大學不考試全靠推薦,那批大學生不但沒有創造力,連工作都不能勝任,到退休也是不學無術之徒。

我承認有一些學科是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的,但絕對不是數學物理英語這些學科,下面我就說說有哪些學科應該退出高考或降權重。

1、政治應該退出高考,如果年齡大的人打開現在的高中政治課本,你看看和你高考時的內容和觀點一樣嗎?是不是可能截然相反。不用說經過幾十年,就是我的孩子今年初三,準備中考,老師讓重新買八上和七下的政治課本,才一年多,很多觀點就變了,這樣的課程非要高考,不是坑人嗎?

2、歷史應該退出高考,歷史是政治的延續,戈爾巴喬夫當政時,有人問高考還用不用考歷史,戈爾巴喬夫說,考察學生知道多少謊言是沒有意義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舉例子,到底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為什麼歷史書會改?再說歷史對德國俾斯麥的評價,那一年之前,俾斯麥是鎮壓工人運動的劊子手,那一年之後說俾斯麥雖然鎮壓了工人運動,但是保障了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變成了正面人物。你說考歷史有什麼用?

3、語文應該降低分數,甚至理工專業應列為選考,原因和以上兩科差不多,出的閱讀題讓原作者做都得不到高分,還有臉說是最重要的學科?

至於其它學科,都還有用,因為我國科技落後,英語也是向西方先進科技國家學習的最方便工具,少不得。

為什麼政治歷史語文這些沒什麼用處甚至對學生有害的學科沒有人喊出讓他們退出高考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學科容易學,不需要高級思維,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學習成本最低。但對於需要人才的國家來說,這些學科真的沒有用啊!

我們想象一下,假如所有學科都可以選考,那選考最少的一定是數學英語和物理,因為這三個學科最難,學習成本最高,而選考最多的一定是歷史政治和語文,因為這三科學習成本最低,得分最容易,就是語文靠蒙,加上寫作文也可以得些分,其它學科可以嗎?

而且這次高考改革最坑學生的一個後果就是如何報志願,以前知道自己分數,知道一分一檔全省排名,基本上就知道可報學校層次了,但改後可以嗎?有的學校要求物理多少分,有的不要求,和以前的出分前盲報差不多,坑苦了學生。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通過什麼賦分制,而是通過分數總分調節制,更公平,即:語數英必考,每科總分150分,其它選考科目總分為,物理200分,化學150分,地理100分,生物100分,歷史100分,政治70分。這樣讓那些學生有學力的去選擇高分學科,而那些學習一般的學生哪怕選200分的物理,未必比選70分的政治得的分多,這樣才最公平。


用戶92476425140


區別理科和文科的核心學科就是物理,是攔路虎。沒有物理的理工科生就是病貓,沒有物理理性思維的文哲科生同樣不能成為大虎。

  • 能學好物理必須要有較強的“悟性”,嚴謹的求學態度和嚴密的邏輯性。

  • 物理學科較強的學生獨立性強,不會輕易人云亦云。

  • 學好物理必須學好數學,沒有數學的強力支撐,物理無法成為強科!

  • 但數學好不一定物理就好,這是大量高中學生的統計結果。

  • 高中(初中沒意義)以上物理學科強的學生同時表現出作文的語言組織優勢和記憶優勢,智商、情商統計得分最高。

  • 物理難學也許就是學科特性,物理需要天賦,僅僅靠努力苦學效果較差。

  • 高中其他學科,語文、英語、歷史、生物、化學、政治、化學都可以通過多花時間,認真總結拿到高分,數學、物理僅僅靠勤無法解決問題!

  • 這也是大量學生選擇其他學科,放棄物理的原因。

多數同事認為,只有理科才重視物理,實際上物理是對文理科學生理性思維考察最好的學科。

  • 將物理昇華為高考必考學科,對考察學生的理性思維有重要指導意義。

  • 理性思維對文科學生同樣重要,但文科考試學科缺少對理性思維的考察。

  • 教育不但要培養大量實用性人才(文理科的工程、工作類人才),同樣需要培養一批理科人才(文理科從事理論研究、開發人才)。

  • 因此,實行2+2+2模式,必修1:語文、數學各150分,必修2:英語、物理各120分,選修3: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選2科,各100分。

英語按主科150分考察是明顯的增加女生優勢,消弱男生的方案,建議將物理加入主科,英語、物理均為120分,或者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均為150分,平衡男女學生的考察學科分值。

  • 這樣對男女生更加公平,男生數學、物理強,女生語文、英語強,總體平衡。

  • 當前語文、英語、數學三個主課,語文、英語女生明顯強,優勢明顯。

  • 取消物理對理性思維的考察,同樣無法選拔真正優秀的文科及理科人才。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新高考,實行“3+3”考試,山東的學生2018開始選課,大學中的專業對物理要求的最多,如果選物理學科,可報的大學專業多,就業面廣。對很多同學來說,要選物理,從專業要求上來說“物理已經成為了隱藏必修科目”是有根據的,但是“隱藏的必修”並不是真正的必修!

從山東省已經公佈的高校專業要求來看,對物理學科有要求的專業非常多。其中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土木工程、天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近五十多類(個)專業都要求必修物理。甚至北京大學的心理學類要求必選物理,山東科技大學有52個專業明確要求選考物理,這就限制很多想學這些專業的同學必須選物理。物理成為這些同學的“隱藏必修科目”

從已經完成一輪高考的浙江省選課統計來看,選物理對應專業面所佔比例也最大。

雖然物理對應的大學專業多,但是高中物理內容多、覆蓋面廣、難度大、不容易學好而且佔用的時間還多。而且還有很多的專業如語言類(英語、小語種等)、經濟類、金融類、文史哲類、政法類等對物理沒有要求和限制,當然就可以不選物理,一定不要盲目跟風。從上海、浙江已施行的選課情況來看,選物理的人也不多,很多學校選物理的人數遠遠低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選哪三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考試成績、以後的專業發展方向、甚至所在中學的學科教學情況綜合考量,能夠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考出高分、又能滿足自己發展方向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數學好學,敬請關注。


數學好學


很高興有人還記得物理,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好的大學和專業,離開物理那是不可能的,別被忽悠了!

其實第一必修的是數學,是思維和方法的訓練,必須掌握,所以文理科都必修,即使新的3+3也必能免考。

物理是科學思維的基礎,研究的是規律和自然運行,數學作為研究的工具,從而發現定理和規律,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礎。

相對來說,化學的面就窄一些,研究的微觀和瑣碎的局部問題。

物理好的學生,數學一定很好,如果想學,化學也不是問題。但反之則不能。

同樣的道理,理科學霸,文科成績都非常好,只是更喜歡理科罷了!因此理科生看不起文科是有道理的,你的他都會,他的你不會,自然有差距。

頂尖名校幾乎理工科專業都會要求物理成績,也就是說,如果放棄物理,能選擇的專業就恨少了,意味著你放棄了名校。

從這個角度上說,物理真的是隱形的必考科目。


生活對我說


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道理的。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高考考試科目和高考選拔方式發生了變化,物理科目成為一些綜合性以及工科高校專業錄取必修課程。

1.以浙江山東省高考綜合改革為例,綜合能力越強的學生學習水平更加突出,即便如此物理科目選考人數相對較少,面對如此的尷尬局面,高考科目選擇不得不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2.新一輪高考改革中的“7選3”實施辦法,存在以下疑慮:每位學生自身選考科目的依據是什麼?學習備考方法技巧是什麼?備考複習以及時間怎麼樣分配?物理科目的選考優勢與短板怎麼樣取捨?

3.正因為以上憂慮,給新一輪高考科目選考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思考。

(1)各高考改革試點省份面臨如此的普遍問題,在高考改革以及選考的政策和制度不能變化的情況下,高考改革機制不得不重新思考應對措施,

(2)建立合理的遇到機制,加重學生高中生涯規劃的權重,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合理正確的高考改革思想,逐步面對選考科目基礎學科,提高思想認識。


4.同時,隨著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加之隨著高校課程設置改革和高校綜合辦學實力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新專業從交叉學科領域中被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專業群。

(1)而文科領域的專業一直呈現出變化幅度小,基本保持了較小發展的趨勢,近年來增加的專業和領域比較少。

(2)大部分工科院校開設的的專業需要物理化學等理科基礎課程理論支撐,所以物理科目變得尤為重要。

基於以上原因,新一輪高考改革中,合理的選考科目組合和機制,特別是選考物理科目的組合規劃,制定相關選考課程實施機制,提升物理科目的選修意識,進一步優化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各省份全面有序的推行改革制度,新一輪高考改革才能平穩過度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