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二戰的時候,日軍能夠一次出動九萬多人的部隊,絕對是一場大的戰役了。按照日軍的戰鬥力來說,自己傷亡六萬多人,對手也得傷亡個幾萬,可是這一仗下來,對手僅傷亡1.6萬人,日軍遭遇了徹底的失敗。

這場戰爭發生在印度和緬甸的邊境地區。現在印度和緬甸都是一帶一路國家,可是二戰的時候印度被英軍佔領,緬甸被日軍佔領。這場戰役中,緬甸的日軍試圖進攻印度的英軍,以便孤立中國和尋找新的補給基地,解決日軍的資源問題。同時也有和德軍會師印度恆河的美好想法。可惜的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日軍進攻印度英軍的英帕爾戰役,讓日本吃盡了苦頭。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此次日本方面的主要指揮官是牟田口廉也和河邊正三,這兩個人是當年七七事變的主要策劃者和發起者,是侵略中國的罪人。在英帕爾戰役中,牟田口廉也對這場戰役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可以用“天真”來形容。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古至今,後勤保障都是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缺少糧草和武器彈藥,士兵餓著肚子、拿著空槍空炮,恐怕只能淪為對方的活靶子。在這場戰役中,牟田口廉也根本沒有把後勤補給的困難和英帕爾地區複雜的地形條件放在眼裡,一味強調日軍的戰鬥精神和神靈相助,甚至幻想去英軍那裡奪取糧食給養,給養最困難的時刻居然讓日本士兵去吃草!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日軍之所以有這樣的自信,是因為在緬甸同英軍戰鬥時,打得英軍潰不成軍,所以有了這種迷之自信。然而這次牟田口廉也的對手卻是英軍名將蒙巴頓,正是蒙巴頓徹底打破了日德會師印度的美夢。

蒙巴頓採取節節抵抗、誘敵深入的戰術把日軍拖到了可怕的雨季。前期在抵抗日軍的時候英軍付出了一些犧牲,甚至一度向美軍飛機求援,擊退日軍攻勢。可到了雨季的時候,補給相當充足的英軍就可以坐等老天消滅日軍了。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日軍在戰鬥中一共死亡三萬餘人,可還有三四萬人是死於疾病和飢餓。缺少食物,缺少藥品,缺少彈藥,天天下雨,這樣的仗怎麼打?狂妄的牟田口廉也最終不得不撤軍,可是剛一撤軍,休息充足、士氣飽滿的英軍便撲向日軍。

這一仗日本9.2萬人參戰,傷亡6.5萬,對手僅傷亡1.6萬

英帕爾戰役是日軍做的一個美夢,是日軍向印度發起的第一次戰役,也是最後一次戰役,最後成了日軍的一個噩夢。在這場戰役中,牟田口廉也既沒有戰略眼光,也沒有為戰爭做好基本的準備。而對手蒙巴頓則是個經驗老道的將軍,在防守方面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正確策略,而且補給充足,兵強馬壯之時又向虛弱的日軍發起最後一擊,將日本牟田口廉也打得狼狽而撤。

參考資料:《盧溝橋事變製造者沒一個有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