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還記得《狗十三》嗎?

去年12月份上映的電影,到現在可以算是有五個月的時間了。在我腦海裡記憶最深刻的情節就是愛因斯坦丟了之後的事情了。

爺爺去買菜時,光顧著挑東西,把愛因斯坦給遛丟了。也就是這個情節,引燃了一直壓抑著情緒的李玩,引爆了一直被刻意隱藏的矛盾。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李玩回到家,老爸小心翼翼的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孩子立刻就崩潰了,奪門而出去找狗。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我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會覺得李玩有點無理取鬧,為了一條狗還把爺爺推倒在地崴傷了腳。這應該就是題主提到的家長的角度吧。

可是,我站在上帝視角,我非常清楚愛因斯坦對於李玩的意義。愛因斯坦是她在父母離異後情感的寄託,可是這一點他的父親卻不清楚,因為他正忙著照顧李玩的後媽。

好了,故事講完了我們來說正題。

跳橋學生17歲,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來孩子的母親40歲左右,大概也就是80年代生人。計劃生育在82年9月被確定為基本國策。也就是說,孩子的母親應該會有很多的兄弟姐妹。

受限於教育普及程度,孩子的母親在小時候一定被打罵過不少。相信這也是那個年代的普遍狀況,畢竟那個年代的成年人都在忙於如何活下去,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自己孩子的心理如何。

那為什麼那個年代孩子的自殺情況就比現在好呢?不,自殺肯定是有的,只是你不知道罷了。畢竟,新聞講究一個時效性,第二天的發佈第一天的熱點都不能叫做新聞,何況相隔了40年呢。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還有一點就是那個時候的兄弟姐妹多啊,互相之間都有個說心裡話的。即使沒有父母的關注,來自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的關注也是一樣能夠安撫心靈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呢?出了可以和家長談心,還有其他的選項嗎?

顯然,時代已經變化,但是跳橋孩子母親的教育方式顯然受到了自己父母的影響。上來不問對錯,先罵一頓再說。這不僅是因為你在我工作忙亂的時候給我添亂了,更是因為你丟了我的面子。為了排遣我的情緒,罵了你再說。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汽車在橋上停留了一段時間。孩子從後排左側車門衝出之後,沒有停留直接衝向橋邊,跳了下去。

在沒有確切調查結果的情況下,我都可以腦補出這樣一番對話:

子:你再說,行不行我跳下去。
母:你跳啊,跳一個試試。

結果孩子真的跳了下去。我們也許永遠無從知曉母親究竟和孩子爭論了什麼,但是我能夠肯定的是,這位母親忽略的孩子心理的訴求,只是無謂的批評孩子。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也許,丟了臉的家長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緒,開始他們永遠的忽略的孩子的情緒是更加需要排解的。

任何心理和行為上的轉變,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勢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至少有過一次自殺的想法,而父母對自己的愛是自己唯一留下的理由。

孩子,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可眷戀的。他最眷戀的應該是家長和親人對自己的愛。家長也一定是愛孩子的,那為什麼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孩子呢?

男孩的世界崩塌了,所以跳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