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望亭,如何在时代发展中维持江南水乡的模样?

从望亭到苏州,有一趟85 路公交车。不赶时间的话,花上两小时,沿途经过43 个站点,过浒墅关镇,一路晃荡到苏州汽车北站结束旅程,全程28.4 千米。

从望亭到无锡,也有一班公交专线,跨过望虞河,5 站地儿,就到了无锡东南大学,继续向前,抵达终点贡湖大道公交三场,全程20 千米左右。

曾在历史上长久作为邮驿的望亭,就像一根红绳的那枚中心结扣,两端各自拴结着苏州和无锡两个大城市。而它们只要泛起一丝蝴蝶翅尖上的微颤,都会敏锐地传递到这个被大运河贯穿的小城镇。

供图:望亭镇地志馆

现在的苏州“西大门”——望亭,看上去新旧各半。一条望亭大街,将它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边是老镇,南边是新镇。北边矗立着望亭发电厂的两座巨大冷凝塔,掰指头算一下,今年已逾六十岁,算得上是当地人记忆中共同的久远事物。

再往历史深处追索,恐怕就少有人知道望亭“长洲苑”的古老身世了。它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的大型苑囿,树林和沙洲里圈养着各种飞禽走兽,既是园林,也是猎场。当初吴王选址望亭,大概也是看中了这里是苏州城的近郊,出行便利,加之平原风光旖旎,可踏马疾行。这座皇家园林直到汉代还频频出现在诗人们的咏叹中,此后毁于战乱。

望亭作为地名,源于汉末设置的驿站“御亭”,它一直驻守在中国最古老的运河边,迎来送往。这段运河可谓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从汉末设置驿站到民国裁撤,两千余年时光更迭,望亭气质自此一变。它的“变”,脱胎于近代苏锡的剧变。

摄影:瀚羽

望亭夹在苏锡两大米市之间,自然也得到许多惠利。收获季节,这些富余的粮食便由望亭大小米行,经运河和境内纵横交错的水道,运送到苏、锡、沪以及各乡各镇。

虽然大米交易属于传统市场范畴,却为苏、锡两城的食品工业和金融打下了相当不错的底子。20 世纪30 年代,无锡借助厚实的家底,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一跃超过了苏州和常熟,成为新的江南经济中心,它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工业比重超过农业,其中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规模最大。

苏州的近代工业虽然对农村影响不大,但在上海、无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影响下,商品经济的渗透依然很深,比如,望亭镇的蔺草席、刺绣、铜铁器、竹木器交易在20 世纪30 年代十分红火,加之水陆交通便捷,使它成为苏州西部地区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等物资交流的集散中心。

摄影:阿发

1924 年,望亭建造了一所小电厂,这座小小的电灯厂大概未曾预料,二十余年之后,一座规模庞大的新电厂在望亭落成,常州、无锡、苏州、上海以及整个华东地区从此都在使用从望亭传输而来的电力。

1956 年望亭发电厂开始动工的时候,全镇的人都异常兴奋,他们隐约预感到这个庞大的工厂将会给小镇带来全新的面貌。果然,没多久,运河上的货轮运来一船船基建材料,大汽车载来一车车讲沪语的上海工人,街道上眼看着慢慢热闹起来;再过不久,运煤的铁路通车了,捷克、匈牙利的工程师也来了,他们参与了这个对华援建项目,1958 年,望亭电厂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其中4 台2.2 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全部由捷克斯洛伐克进口。

整个80 年代,苏州略显落寞,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发展缓慢,本质上还是一个消费型城市。但是1994 年新加坡工业园创建后,它和高新区形成一东一西“一体两翼”的新格局,苏州的外向型经济豁然开朗。望亭虽然地处苏州远郊,也承受了一部分强大的经济辐射,开始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布局从苏州外迁而来的一些企业。

摄影:石湖

从最新的一份《望亭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8 年5 月)显示的数据来看,望亭的招商引资项目有增无减,且产业方向亦有变化,传统制造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变,这是在世界新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全球都在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

现在的望亭,太湖畔稻田连绵,道路成网,小河两岸绿树成行,一派江南水乡的原生风貌。占地面积2 万亩的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水稻良田示范区、苏州市菜篮子工程永久性蔬菜基地、鱼菜共生实验基地、家庭农场等众多产业基地。它和周边乡镇的工业模式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

而它自身的工业经济基础又给予农业极大的辅助,比如,望亭国际物流产业发达的运输管线可以将生鲜物资快捷安全地送达客户;园区的总控中心用计算机智能系统管理农田菜地的灌溉、通风、除虫等工作。传统农业由此被赋予新的概念。

摄影:黄彬彬

埃比尼泽·霍华德(20 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使人民返回土地的解决办法,肯定是一把万能钥匙”,并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以期建立一个完美的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在他的理论模式中,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呈环状分布,可借助快速交通工具实现与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的联系。某些特点似乎在望亭与苏州、无锡的关系上体现得特别鲜明:中心城市将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地区资源获得新的开发利用、交通设施建设改变了小城镇的区位条件……历史和新时期的百转千回之下,大都市圈的边缘小镇望亭仿佛由此获得了一种精妙的平衡。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王砚。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望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