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是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分水岭,中国对减少全球贫困贡献了76%

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首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年会发表了关于全球贸易下收入分配格局的演讲。

1990年是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分水岭,中国对减少全球贫困贡献了76%

蔡昉表示,1990年是世界收入分配格局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全球化只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展中国家很少参加世界贸易,并未从中收益,也未减少世界范围的贫困。

1990年之后,很多原计划经济国家加入了全球的分工体系中,中国也开始申请加入WTO,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真正的按照李嘉图比较优势进行的贸易分工和交换。发展中国家将自己便宜的劳动力凝结在产品里,交换发达国家凝结了便宜资本的产品,双方实现共赢。

蔡昉指出,在此过程中,低、中等收入的国家发展迅速,相对收入快速增长,高收入国家的相对收入则趋于下降。这在理论上是一种自然的趋同现象,导致世界相对差距的缩小,全球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仅中国就对此贡献了76%。

相对收入的增速走向相背,引发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质疑。蔡昉回应到,全球化对参与者都有利,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通过市场直接获得了利润分配,但发达国家主要是资本获利,这一利润并不能自动分配给劳动者,反而出现了中等阶级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化。发达国家要做的应该是本国内的财富分配工作。

对中国来说,人口红利消失,资源配置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的速度也要下降,因此潜在增长率就要下降。以往依靠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部门就能获得疾风暴雨式的大发展已经不再可能,需要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也需要社会政策保护弱势群体,比如对转岗的政策。

他在最后表示,经济学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收入分配地改善,政府和市场孰优孰劣、如何结合,不是一个永恒的公式,而是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