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大巖寺

我喜歡寫歷史,因為我覺得我們的今天就是歷史的昨天。或許我是一個比較念舊的人,即便是那些沒有經歷過的年代,依然令我向往。

突然有一天,聽人提起,在瀘縣有一處明代遺址廢墟,好像還是文物保護單位,但是跟二道溪的鎮江塔一樣,已經很久沒有人去過了,我特別好奇,這個遺址是什麼模樣,終於不久前,驅車前往。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這個叫做大巖寺明代古寨遺址的地方,位於瀘縣兆雅鎮鳳鳴村和半坡村交界處。當我好不容易找到後,看到立著的碑記,果然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佔地10多公頃。石砌寨牆,高7米,厚2米,長約2500米。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山寨牆體遺址

寨牆基石部分寬於牆體,呈三角形。寨牆上有三道寨門,門楣上刻字:全福門、安吉門、餘慶門。字徑約30釐米,楷書。

據說全福門為正大門,坐東向西,旁刻“咸豐四年(1854年),安全砦立”等小字。

寨內原有四條街,名全福街、餘慶街、正大街和安吉街,有大巖寺廟(現存遺蹟)。

其寨牆腳下有三個洞:古佛洞、大巖洞、小巖洞。其中古佛洞最大,有80多平方米。

洞口巖壁上刻有:“太神法寶,嘉靖乙末年(1535)”、“南無阿彌陀佛,正德十六年(1521)”等字樣。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巖壁上還有榫卯穿枋等古建築遺蹟。明末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附近財主謀劃在大巖寺內修街道,建糧倉,外修城牆,碉樓,併購置槍炮,武裝家丁,以保存自己。

歷經數年修整,這座荒蕪的山岡築成了大寨子。

每到夜晚,寨內有“黃氏”、“周氏”、“蔣氏”字號的寨燈交叉晃動。寨內四條街道橫貫全寨。

金店、銀店、綢緞鋪、鹽鋪、肉鋪等一應俱全,每逢四、七趕集,絡繹不絕,興盛一時。到清末,由於土匪橫行,古寨遭洗劫,寨內人員逃空,日漸凋零。

到解放前夕,已是一片廢墟。到“文革”時,經“破四舊”風浪衝擊,古賽、寺廟廊柱、菩薩等全部被毀,從此古寨沉寂下來。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當地人還能依稀知道一點故老相傳的故事,但是誰也講不清楚,它曾經到底經歷了那些過往。

歲月的變遷,讓少女變成老媼。讓黃土一次次埋葬了人間的悲歡,真是"北邙無數荒丘,前人栽樹後人收"。

寨子早已經荒蕪,但是後來的農戶,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日夜耕耘,鄉村的空氣額外清新,雖然已經沒有當年的繁榮,但是並不影響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

我站在這片孤寂的土地上,閉眼冥想,當年是怎麼一番境況呢?寨內的繁榮,廟宇香火的鼎盛,張獻忠進川的兵燹,又是怎樣一番腥風血雨?

也許他們是瀘州最後一批土著,躲過了明末的戰亂,卻沒躲過清末土匪的猖獗,最後背井離鄉,或者命喪於此,再也沒有了血脈的傳承,只有這些殘垣還在訴說當初的悲涼。

瀘州有一座明朝古寨遺址,曾經一度輝煌如今卻無人問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