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萬萬沒想到,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匯源果汁竟最終還是把自己給賣了,而且這筆買賣有些讓人痛惜!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據食品頭條報道,昨晚,匯源果汁通過一紙公告“官宣”:公司將與全資附屬公司北京匯源天地壹號廣州和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擬成立合營企業,以拓展果汁飲料市場。

有關合營企業,匯源佔股40%、以資產出資的方式注入24億元,包括品牌“匯源”的註冊商標,而天地壹號及廣州和智以現金出資方式注入36億元,持有合營企業60%的權益。合營企業成立後,會以30億元的代價向匯源購買開展果汁飲料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產、股權和渠道。同時,匯源向合資企業提供果漿、濃縮果汁及代加工生產服務。

如果交易方案最終落地,“合營企業等同於接手了匯源原有的品牌經營與市場銷售的資產。這意味著,匯源將不再負擔市場銷售的壓力,特別是資金方面的投入,從一家全產業飲料企業變成原料供應商。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

公開信息顯示,天地壹號主要從事醋飲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而廣州和智是家投資機構,關注農業、食品、餐飲領域。

有關此次“合作”,匯源積極參與,還列出了三大“助益”。認為可以與天地壹號在產品類別、營銷區域及行銷渠道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同時,有助於集團更好地擴展及發展果汁飲料業務;鑑於雙方的長期合作規劃,匯源將能獲得穩定的業務訂單和持續的經營現金流,有利於業務的穩健發展。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為何要賣?

27歲的匯源果汁,本應當正值壯年,卻已顯垂暮之貌。從“國民果汁”到“退市隱憂”再到高管接連出走,這家幾乎見證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史的公司,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敗局。然而,成功並非巧合,失敗也絕非偶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事實上,匯源在2018年4月3日停牌後就被曝出“百億債務壓頂,資金鍊或斷裂”的消息。數據顯示,匯源負債超過115億元,而其內部的混亂和人事變動也並非一兩日了。“成立合資公司,是跳出‘混亂’的方式之一。”業內人士表示。“而且合資計劃如果落定,匯源董事長朱新禮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上游產業了,這也是他一直想要的。”自稱農民的朱新禮,多年來對上游產業有執念。如果當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成行,他當時的計劃就是向果汁產業的上游發展,經營果園和水果加工。

興許,這是籠罩在債務和高管“出逃”陰霾下,匯源謀求的新出路,但這條路是否能夠實現匯源“自救”,解決其目前的困局,還有待觀察。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負債百億、面臨退市

匯源果汁如何被“榨乾”?

1

可口可樂併購失敗後遺症

談匯源,真的繞不過的是十多年前那起可口可樂併購案。

2008年,可口可樂曾對匯源果汁發起收購,因未通過反壟斷調查而最終未能如願。

據當時報道瞭解,2008年8月,《反壟斷法》才開始實施。匯源一頭撞上來了懵懂的商務部反壟斷局。2009年初,商務部外資管理司副司長林哲瑩說起了對這個案子的看法:收購可能面臨三個困難,第一,媒體過度炒作對商務部形成一定干擾;第二,仍需就該收購對匯源民族品牌的後期影響做評估;第三,需要從整個產業鍵康發展方面做評估。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結果就是,匯源成為自2008年8月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第一個未獲通過的案例。“民族品牌”是保住了,但在那之後的匯源就一蹶不振,業績停滯不前。

此次收購失敗對匯源果汁的影響是長期的,匯源股價開始一路下跌。雙方在洽談收購過程中,匯源果汁幾乎撤掉了所有果汁生產和銷售渠道,在此之後,匯源果汁不得不重新佈局線下銷售渠道,新建工廠,根據匯源果汁2016年報顯示,公司銷售體系涵蓋經銷商、營業所、直營公司、另外還設立有電商、航空、果業、大客戶直營等特殊渠道,以經銷商為主的線下渠道覆蓋全國90%以上地級市以及50%以上縣級市,擁有約300萬個售點。重資產的佈局,雖然公司營業收入有所增加,但隨之而來的是資產負債率的高企,扣非後淨利潤連續6年虧損。

2

轉型的阻力在內部

匯源果汁的“家族式管理”一直被外界所詬病。

業內人士曾如此描述匯源:“如果一個公司超過半數的員工和管理層都是老闆的同鄉,會產生諸多問題,尤其是對職業經理人來說,這意味著遇到了一個水潑不進的利益陣營。”

2013年,前李錦記醬料集團CEO蘇盈福出任行政總裁一職,朱新禮曾斬釘截鐵地表態說:“哪怕匯源被我新招來的人折騰死了,我也認。”蘇上任後開啟激進的改革,開了很多匯源老人,然而僅一年後,蘇盈福便辭任。

2014年4月,前百事大中華區飲料運營副總裁梁家祥出任匯源果汁高級副總裁,全面負責生產運營。同年9月,原常務副總裁於洪莉任職執行總裁。2017年,崔現國接任執行總裁一職,但今年6月崔現國已經悄然離職。

朱新禮習慣以農民自稱,在企業管理上喜歡任人唯親。長期以來,朱新禮的兒子、女兒、胞兄、胞弟、女婿等諸多親屬均曾在匯源出任要職。

2018年,匯源果汁又迎來了新任CEO吳曉鵬“空降救場”。擅長財務的吳曉鵬當時被選中擔任CEO,據傳是匯源為了擺脫債務與融資上的危機。

然而,2019年至今,包括吳曉鵬、閻焱在內的6位核心管理層先後請辭,離開匯源。顯然,匯源果汁的內部問題之嚴重,已經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

3

市場份額下降,產品老化

根據2017年中報顯示,匯源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三大類產品:即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及果汁飲料。其中,百分百果汁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37%,為 10.36億元,同比增長2.9%,中濃度果蔬汁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27.5%,為7.7億元,同比增長6.1%,果汁飲料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14.1%,為3.94億元,同比下降9.1%,主營業務增長乏力。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上述業務還要面臨飲料生產商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多個品牌商家的激烈競爭,隨著乳製品、功能性飲料都在強勢爭奪飲料市場,匯源果汁所在的果汁品類的市場份額開始被蠶食。

儘管公司在果汁產品方面不斷推出新的飲品,包括冰糖葫蘆汁、百利哇、混合果汁等新品,還涉足雞尾酒、普洱茶等領域,但市場反應冷淡。

痛惜!“民族品牌”匯源果汁30億就把自己給賣了!

為何痛惜?

曾幾何時,提起 “匯源果汁”,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曾經是我們逢年過節、招待賓客時餐桌必備的飲料,曾經高光時刻,也曾先後有法國達能、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臺灣統一向其拋出橄欖枝。

而一代果汁大王朱新禮一直有個大農業夢:向果汁行業的上游發展,經營果園和水果加工。為此,他曾多次希望賣掉匯源果汁獲得資金,使其從激烈的果汁成品市場抽身而出,收縮戰線轉戰上游原料市場,實現他的大農業夢。

可是,先後經歷了統一、達能、可口可樂的併購失敗之後,朱新禮不得不暫停了上游果園業務,重新扛起匯源銷售重任。但是,從2008年至2018年,匯源的發展一年不如一年,匯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今,匯源還是把自己“賣了”,可是賣得結果難免讓人唏噓。

數據顯示,2016年,匯源業績為57.41億元(2017、2018財報未披露);2018年,天地壹號實現銷售21.17億元。對比來看,天地壹號與匯源的體量相差較大,除了業績之外,天地壹號仍面臨著企業內部人員流失和全國銷售渠道不成熟的多種問題,實在不知道它是否能扛起拯救匯源的大旗。

至於這次匯源為何選擇天地壹號合作,目前我們還尚未得知。暫時只有等待著雙方的回應以及下一步的動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