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鬼才謀士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二十多歲成為曹操的主要謀士

郭嘉,字奉孝, 穎川陰翟(今河南禹縣人,生於公元170年,卒於公元207年。郭嘉是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謀略家,是曹操手下最主要的謀士之一。

郭嘉出身寒門,從幼年起即胸懷大志,史書記載他“自弱冠(20歲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他暗暗與有識之士保持交往,等待成就功業的機會。最初他投奔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袁紹,只幾十天就發現袁紹優柔寡斷,不善用人,難成大業。他對同在袁紹帳下當謀士的朋友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他毅然決然離袁紹而去。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鬼才謀士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當時曹操正在招賢納士,他的謀士荀彧向曹操舉薦了郭嘉。第一次見面時,曹操問郭嘉:“(袁紹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郭嘉就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曹操的優勢和袁紹的劣勢:

一是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而曹操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這叫做“道勝”。

二是袁紹割據一方,逆天下大勢而動,而曹操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這叫做“義勝”。

三是袁紹對待豪強過於寬縱,難以整治危局,而曹操撥亂反正,從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這叫做“治勝”。

四是袁紹表面上為人寬厚,實際上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只重用自己的親戚子弟,而曹操胸懷寬廣,機智英明,用人不問遠近,唯才是舉,這叫做“度勝”。

五是袁紹優柔寡斷,缺少主見,不敢當機立斷,而曹操善於聽從部下意見,謀定即行,應變自如,這叫做“謀勝”。

六是袁紹沽名釣譽,愛聽奉承話,那些只會拍馬溜鬚迎合主子而實際上千不了實事的庸人多投奔他,而曹操以誠特人,不務虛名.有功必賞,讓那些有遠見卓識和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之服務,這叫做“德勝”。

七是袁紹看到飢寒之人,恤念之情形之於表,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過的貧困百姓,而曹操對眼前小事時有忽略,而對於天下大事考慮周到。恩德施於四海,這叫做“仁勝”。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鬼才謀士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八是袁紹不會用人,常常惑於讒言,大臣之間爭權奪利,互相猜忌。而曹操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而不會相互傾軋,這叫做“明勝”。

九是袁紹以親琉定是非,賞罰不明,搞得臣子之間互相猜忌,而曹操是非分明,賞罰有道,這就叫做“文勝”。

十是袁紹用兵好為虛勢,其實不懂謀略,不知兵家要訣,而曹操精通兵法,能以少勝眾,用兵如神,這就是“武勝”。

以上就是著名的“十勝論”.它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從而解除了曹操在打敗袁紹這件事上的顧慮,鼓舞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決心。曹操聽後讚歎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對曹操的氣度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高興地說:“真吾主也”。於是曹操上表朝廷,封郭嘉為“司空軍師祭酒”。當時正是漢獻帝即位之初,獻帝曾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後來因為袁紹不滿,曹操將“大將軍”的銜頭讓給袁紹,自己改任“司空”(實際上還是他主持朝政,所以“司空軍師祭酒”就是曹操自己的“首席參謀”。當時郭嘉只有27歲(虛齡,恰好與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年齡一樣大。

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重大貢獻

郭嘉成為曹操首席參謀後,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多次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郭嘉對曹操提出的第一個建議,是乘袁紹北征公孫瓚之機,“先取呂布”,以防止與袁紹決戰時“布為之援”。曹操採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呂布敗退固守下邳,堅守不出。曹軍久攻不下,將士疲憊。曹操便想撤軍,隨軍參謀郭嘉和荀攸勸說曹操繼續攻城,他們分析道:“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國志·魏書》曹操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決計繼續攻城,不久果然攻克下邳,消滅了呂布勢力,為即將進行的與袁紹的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官渡之戰時,江東孫策已成為割據一方的豪強,孫策聽說曹操大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就想乘機北上襲擊許昌。消息傳來,曹操帳下盡皆驚恐,只有郭嘉認為不足為慮,他分析說:“孫策在平定江東過程中,所誅之人大多英豪雄傑,有許多人會拼死為其主報仇的。而孫策素來輕敵麻痺,不設防備,我看他一定會死於刺客之手”。孫策果然被郭嘉言中,不久為刺客所殺。

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嘔血而亡,他的兩個兒子袁尚、袁譚繼續與曹軍對抗。如何最後消滅他們呢?曹操本來打算強攻,郭嘉獻計說:“袁紹這兩個兒子之間有很深的矛盾,如果急攻之則他們會互相支持一致拒我,暫緩攻之則會互相猜疑而發生內訌。我們不如撤軍南下,做出要攻打荊州劉表的態勢,以等待他們內部矛盾激化發生事變,到那時再來打擊他們,就會一舉而平定北方。”曹操納其計。兩年以後,袁尚、袁譚果然發生內訌,曹操揮軍見機行事,基本消滅了袁尚勢力,擊殺了袁譚,平定了冀州。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鬼才謀士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當時遼西少數民族烏桓部落與逃亡來的袁尚等殘部聯結,不斷在邊境作亂。曹操為統一北方,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出兵遠征烏桓。劉備勸荊州刺史劉表趁曹操大軍遠征之機,奪取許都。曹操聞訊非常擔心,諸將也多主張回師中原,以防許都被襲。只有郭嘉力主繼續北征,他認為劉備、劉表不足為慮,對曹操說:“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各,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曹操聽罷,解除了顧慮,又採納了郭嘉“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戰術建議,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一舉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餘勢力。

至此,曹操在郭嘉等人的輔助下基本結束了統一北方的戰爭,就在曹操將戰略目標轉向南方之際,郭嘉在平定烏桓後回兵途中身染重病,不治而亡,年僅38歲。

曹操對郭嘉高度評價和深切懷念

郭嘉因為病重臥床之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郭嘉的早逝令曹操哀痛不已,他對荀攸等說:“諸位先生年齡皆與我相仿,只有奉孝(郭嘉字最年輕。本打算在天下平定後,將管理國家的重任交付給他,未想到他中年夭折,這難道是天命嗎!”他痛哭呼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l惜哉奉孝!”接著表告天下:“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就在失去郭嘉後的第二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大敗,他慨嘆道:“假如郭奉孝還在,斷不會讓我落得這種結局吧。”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鬼才謀士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郭嘉的職務是“軍師祭酒”,實際上就是曹操的高級軍事秘書。從如何發揮秘書的參謀作用的角度看,我們秘書工作者能從郭嘉身上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