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我把三隻大泥鍋和兩三隻泥罐一個搭一個地堆起來,四面架上木柴,木柴底下放上一大堆炭火,然後從四面和頂上點起火來,一直燒到裡面的罐子紅透為止,而且當心不讓它們炸裂。我看見它們已經紅透之後,又繼續讓它們保留五六個小時的熱度……我慢慢熄滅火,讓那些罐子的紅色逐漸退下去,而且整夜地守著它,不讓火退得太快。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燒出了三隻很好的瓦鍋和兩隻瓦罐,雖然不能說美觀,卻燒得再硬也沒有了,而且其中的一隻由於沙土燒熔了,有一層很好的釉。經過這次試驗成功之後,不用說,我不缺什麼陶器用了。”

也許有的朋友認出來了,這是《魯濱孫漂流記》中,寫燒製陶器的一段。魯濱孫在荒島上的十幾年,簡直就是早期人類歷史的縮影。一開始獵山羊採野果為食,對應狩獵和採集時代;然後種植小麥、馴服山羊、燒陶器,進入了農耕時代;再造船,進入航海時代;然後收服星期五,開始與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先民發現篝火燒過的地面會變硬,於是把粘土捏成人偶放在火裡燒,就成了最早的陶器。陶人偶是用於宗教活動的,最早的有近三萬歷史,那時人類很唯心,發明音樂舞蹈繪畫等等,初衷都並非審美,而是與鬼神交流。又過了一萬年,人們才想起陶還能做成瓶瓶罐罐,裝水盛酒,現在最早的陶罐是在日本發現的,二萬年曆史。燒製陶器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標誌,古代所有的農耕文明都會做陶。

最早的燒陶方法,和魯濱孫一樣,把陶坯埋在柴裡燒,為保持溫度,又用泥把坯和柴都封起來,這叫堆燒,現在雲南一些地民族地區還有這種燒法。堆燒的熱量損失太快,柴又經常壓壞陶坯,古人把坯和柴分開放置,用厚土層保溫,窯出現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這是仰韶文化的陶窯,距今七千年。是在粘土層裡挖出來的,類似於現在的陝北窯洞。柴在火膛裡燃燒,熱量通過傾斜的火道輸送到窯室裡,窯室略高於火膛,叫橫穴窯,最早的窯。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裡,窯演變成這個結構。火膛在窯室的正下方,火焰直接升入窯室,叫堅穴窯。理論上堅穴窯比橫穴窯先進,不如說橫窯比豎窯更粗糙,我曾經瞻仰過半坡的窯址,原始人居然能在那種破土坑裡燒出漂亮的陶罐,真牛逼。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馬家窯文化彩陶公元前3300到2100

窯的初心是升溫,大家知道,陶的溫度再提升,就成瓷了。在我們祖先發明瓷之前,有個變故,一種藍色的石頭掉到窯裡,熔化後析出堅硬的晶體,如果加入鋅和錫,還能做成器皿,於是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商代青銅壺,早期瓷器曾經大量模仿青銅器

冶煉青銅的叫爐,是另一個體繫了,不過銅肯定是在燒陶的過程中發現的。糟糕的是,青銅器和漆器興起後,陶器被邊緣化了,不入富貴人家,現在惟一能撐場面的陶器是明代發展起來的紫砂。

問題是,世界上那麼多偉大的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發明瞭瓷,並且壟斷二千年?最多的解釋是,中國人喜歡玉,希望把陶燒出玉的效果,就是青瓷的由來。也許還能解釋為,東周時的陶工眼紅青銅器的火暴,把窯溫燒的比銅爐還高,終於搞成了大新聞,實現了偉大逆襲。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晉代青瓷穀倉

那麼怎樣才算瓷呢?有的解釋是,陶用粘土,瓷用高嶺土,這不是本質區別,和釉也沒關係。選高嶺土做瓷器,因為其耐高溫。瓷土裡有一大半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的成分,這些硅在一千一百度時,大部分熔融了,冷卻後形成類似玻璃的物質,而陶器就沒有這樣的過程。所以與陶相比,瓷堅硬、透明、不吸水,以指叩之,其音清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燒瓷器,橫穴豎穴窯都不成,最早的瓷器應該誕生在饅頭窯裡。這種窯半圓形,狀如饅頭,始於春秋戰國,一直持續到現在。饅頭窯不再挖土為窯,而是磚石結構,火膛和窯室合為一體,有單門雙門兩種。饅頭窯窯壁厚,面積小,方便控制,可以把溫度燒的很高。宋朝北方木柴緊缺,還出現了燒煤的饅頭窯,比如定窯。饅頭窯還有馬蹄窯、葫蘆窯等變種,結構大同小異。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饅頭窯主要分佈在北方,南方流行的是龍窯。龍窯大,小的長十幾米,長的一百多米,修在山坡上,非常壯觀,遠看像一條巨龍,故名龍窯。龍窯的主火膛在低部,窯室傾斜上升,就像一個大煙囪,把底部的熱量向上抽,窯身上還分部著許多投柴孔,可以分段燒成。龍窯的優點是裝燒量大,但不像饅頭窯那麼易於控制,降溫太快,適合燒龍泉系的青瓷。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宜興燒紫砂的龍窯

唐代陸龜蒙有一句“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寫的是越窯燒青瓷的情景。龍窯太大了,難以控制窯內氧氣的濃度,而這是燒青瓷的關鍵。所以龍窯要在深秋或初冬天氣乾燥時點火,詩中“九州風露”,就是點明瞭窯工的對時機的選擇。而“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奪”字,寫出瓷工的鬥天鬥地,處心積慮,可謂神來之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明代湖建德化發明了階級窯,集合了龍窯和饅頭窯的優勢。階級窯就像梯田一樣,每一級修一座饅頭窯,連起來形成龍窯,容量大而且易於控溫。插一句廣東石灣,也是龍窯,但當地人稱之為“南風灶”,很親切的感覺,是中國唯一把窯稱為灶的地方。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元代開始,景德鎮開始成為制瓷中心。景德鎮是拿來主義,先後引進了南方的龍窯,北方的饅頭窯,經過了葫蘆窯的技術改造,明末定型為標準化的卵形窯,就是鎮窯,燒松木柴,當地稱為柴窯。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鎮窯外形像半個雞蛋,建在窯房裡。窯體長十五米,寬五米,前高後低,前寬後窄,窯底從火膛向後部的煙囪逐漸向上傾斜。窯壁較薄,二十釐米厚,窯壁的兩側再砌磚牆加固,牆窯壁之間有三十釐米的縫隙,是為窯體受熱膨脹的預留空間,其內灌滿保溫用的沙土。鎮窯每窯可以燒十幾噸瓷器,是中國古代結構最先進的瓷窯,就以此為例,講一下過去燒窯的流程。

首先要把瓷坯裝進窯裡,叫滿窯,其難度不亞於把大象裝進冰箱。過去滿窯是一門職業,叫託坯工,重體力活。瓷窯無論燒柴還是煤,都有大量煙塵,會把瓷器燻黑。唐代開始把瓷器裝進圓柱形陶罐裡,叫匣缽,把許多匣缽摞起來,最上加個蓋,就可以隔絕燒窯時的煙塵。瓷坯裝在匣缽裡的方式,還有覆燒、疊燒、支釘燒等許多方法,以後再說。

託坯工把瓷坯裝進相應尺寸的匣缽裡,然後搬到窯室裡摞起來。第一要緊湊,留出火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內空間,第二要把不同的瓷,放在不同的窯位。窯的火膛在前,煙囪在後,熱量從前向後傳遞,有一個遞減的過程,所以窯裡有五個溫度位置。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離火膛最近的叫大肚,溫度最高,能到1320度,這兒的瓷器都是VIP中P,比如祭紅、郎紅、官窯用的白胎、天青、鈞花等等;

大肚之後是小肚,溫度略低,1300度,燒精品青花、釉裡紅、美人醉、各色青釉;

然後是低溫區,到1260度,叫想理或者灰可區,屬於散座,燒低檔瓷和低溫顏色釉,比如澆黃、松石綠;

再後面就是煙囪了,煙囪下面是溫度最低之處,叫餘膛,燒不了瓷,一般用來燒匣缽;

窯背隆起的最高處叫觀音膛,也是低溫,燒建窯用的磚。

滿窯結束後,用磚砌上窯門,留兩個孔,一個點火,一個進柴,燒窯開始。所有工作都是在一個老者的注視下完成的,他坐在窯門外的交椅上喝茶,時不時指揮幾句。他就是把樁,燒窯總管,一度是景德鎮收入最高的職業。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燒瓷器最講究溫度,有些顏色釉成瓷溫度只在上下十度以內,過去又沒有溫度計,全靠把樁的經驗。判斷窯溫有三種方法,一是觀察火焰的顏色,不同溫度的火焰會有不同的顏色。每隔一段時間,把樁用鐵釺鉤出事先放入窯內的圓瓷片,叫火照,通過看其變軟的程度判斷溫度。還可以向窯裡吐痰,口水都不行,必須是痰。痰在蒸發時會變成跳動的水珠,把樁根據其高度判斷窯溫。如果窯溫低,加乾柴,窯溫高,加溼柴,甚至潑水進雲。

燒窯共四天,滿窯一天,燒一天,熄火冷卻一天,第四天開窯。開窯工人叫收沙帽,負責把匣缽從窯裡搬出來,當時窯內的溫度將近一百度,所以收沙帽都是極耐燙之人。為什麼要趁熱開窯呢?因為要利用窯內的餘溫烘乾下一窯的瓷坯。開窯完工後,滿窯工馬上進場,開始裝下一窯。這種循環持續了幾百年,直到上個世紀,事情發生了變化。

五十年代開始,先後出現了軌道煤窯、重油窯、電窯,九二年出現了天燃氣窯,摧枯拉朽,三年後景德鎮最後一座柴窯停燒了。所以剛才寫到的各種窯、各種燒法、各種職業,全成了屠龍劍法,沒用了。別誤會,我一點也不傷感,寫到氣窯時我有種憶苦思甜的快感,終於解放了。

古人是如何玩火玩出瓷器的


氣窯,金屬外殼,其中是很厚的石棉保溫層,窯底四周有多個天然氣孔,中間有鋼軌,可以把滿好瓷坯的窯車直接推進去。

鎮窯的柴瓷比是2.5,就是制一噸瓷,要燒掉二噸半木柴,所過去景德鎮有句老話“一里窯,十里渣”,指一座窯會燒光十里森林,再鋪滿灰渣。氣窯的好處是不再破壞植被,人畜無害,而且燒氣沒有煙塵,不會燻黑瓷坯,也就用不到匣缽,省了好多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