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武辉夏,南京人氏,一九四四年十月四日出生。画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美术策展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武辉夏以画丹顶鹤著称,他关于鹤的绘画被誉为“神州一鹤”。著作有《艺心论萃》文集、《画坛二识》武辉夏诗画录,《武辉夏画选》等。

武辉夏是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他的画室位于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尽管画室外尽是市井之喧哗,但进入画室你会发现,原来这里竟藏有如此安静逍遥的去处。先生已七十有余,但从动作、情态看去,他却有如青年人般敏捷、锐利。这是他众多画馆的一处,既是作画之地,也是会友聊天的地方。来来往往,皆是各行大家,可说是“往来无白丁”。

未见面之前,我很犹豫如何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打交道。但真见面之后,这竟是我的多虑。先生很健谈,思维很清晰,从传统国学到文化战略、从各种绘画再到美学哲学以至释道儒,先生足足谈了近四个小时。

先生出生于抗战时期,当时正值日本轰炸陪都重庆。他从小耳濡目染喜爱艺术,在高中时代真正进入到艺术学习之中。文革时期,几度抄家,经历了各种苦难艰辛,为使人格操守不被污染,他想过自杀。如今谈及这些,已是拨云见日,尽都释然了。文革结束后,1980年重庆最早在沙坪坝举办过先锋画派“野草”画展[1]。但先生说,在此之前更早时候的七十年代末他便和彭召民、古月二位先生在重庆动物园办过名为“千帆”的画展,有一定的先导作用。且在后来“野草”画展第一次展览筹备中,他也给予这些后辈青年一定的协助和支持。

文革结束之后,先生开始了对现代艺术语言的借鉴和研究,并将这种研究心得融入自身创作之中。从这些早期绘画,我们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有机融合,《鸟歌》便是此类作品;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以表现主义狂放洒脱笔法绘制的作品,如《三棵树》。关于“形式美”[2]的实践,他在早期也勇于尝试,大型壁画《绿色的旋律》等作品便出自他手。而从这些作品看来,先生对西方绘画语言的理解是透彻的,其运用、转换也相当到位。

先生早年画过水彩、油画,后来他才逐渐将创作主体转移到中国画领域。而对于从油画到国画的转变,先生说:“西画是年轻人的艺术,盛年一过,色彩感觉就会衰退。但中国画不同,经过半生积淀,年龄反而促成艺术之爆发”。

先生是全能的艺术家,国画、油画、水彩、版画、书法、篆刻、设计等他全都精通有为。他尤其擅长画鹤,但画室之中,他唯独没有挂鹤的绘画。先生说:“人们都以为我只会画鹤,那是他们对我缺乏深入的认识。”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情天鹤韵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净界双鹤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鸟歌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两棵树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松鹤图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壁画-绿色的旋律

武辉夏:人生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云峰奇出

交谈中,先生谈的最多的是中西文化之争,对此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中国近代以来,在文化的争论无非集中在两端:一是站在西方文化看中国文化,另外则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西方文化。而这,其实是两类人拿了两把尺子偏执地丈量文化的行为。对于二者,先生都不认同。他说:“从纵向来看,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显然不够,还应在横向上具有世界眼光,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予以借鉴,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就艺术本身来说,他最钦佩林风眠与吴冠中,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艺术上摒弃了“两把尺子”,没有参与这空洞的争论,他们实实在在从“美的形式”与“形式的美”本身不断实践与探索,以艺术实践构成传统文化朝向当代性之转换。

吴冠中的线、林风眠的色,这些已经跳出传统范畴,是创新的,是个性的。中国传统绘画所建立的固有“法则”与“程式”束缚着中国画的前行,也阻断了“悟对自然”的、艺术与现实的对接。武先生不是激进的现代主义者,也不是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他曾著《画谭二识》,以诗词方式将中国传统绘画大师名作尽数点评到位。仔细看先生的画作,你看那仙鹤,鹤舞长空,其形态与线皆是“纯情”与“自在”。而这超然、超脱之性情,正是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这既是形式的“自由”,也是人生的“自在”。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先生题赠有“妙造自然涉笔成趣”的八字点评,说的正是先生此中情怀。

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也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存在现实而不厌弃避世,并与世界优雅相处,这是中国美学“出世”与“入世”相平衡的智慧。而一个人不经历人生坎坷,不看透人世沧桑是难有如此之境界的。在岁月的冲撞,在舍得之间,先生正离弃无妄通达“纯情”、“自在”的人生、艺术至高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