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幣的真實價格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富神秘色彩的一類,如今已發現的品種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過10枚外,其餘均在10枚以內,不少是僅見的孤品,其收藏價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陽”背“兩”三孔布,僅見品,成交價格為352.8萬元,至今是古錢幣拍賣的高紀錄。

三孔布幣的真實價格

戰國大布幣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一枚珍貴的戰國晚期的三孔布,長7.4釐米,寬3.5釐米,這種布幣鑄量極少,流通區域狹窄,故很難發現,極為珍罕。三孔布是戰國晚期流通於趙國及原中山國地區的貨幣(即今河北省及周邊部分地區,邯鄲為趙國都城)。該幣形制特別,為圓首、圓肩、圓襠、圓足,並有明顯外廓,首部及兩足皆有一圓形有廓穿孔,故名三孔布,是我國早的帶有紀重或紀值銘文(銖或兩)的錢幣,對後世影響很大。該幣按背文分大小二等,形制和紋飾相同,均為正面模鑄地名,背面腹部模鑄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兩”,小者背文“十二朱”。朱者,銖也。《孫子算經》載:“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二朱既為半兩。面文有二十餘種,經考證多為趙國地名。

三孔布幣的真實價格

官泉五百背雙龍布幣型花錢

三孔布幣的交易記錄

由於三孔布出土極少和史載閥略的限制,前人對三孔布的研究考證一直未獲大的進展、解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發現,許多專家、學者開始對三孔布進行較深入的研究、但仍眾說紛壇,莫衷一是,逐漸形成三家之說、即三孔布秦國說、趙國說和中山國說。根據對三孔布面文的考證,筆者更傾向於趙國說,但孰是孰非,目前尚無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與研究。

三孔布幣展銷,三孔布在二百多年前已得到泉家的重視,在嘉慶年間金石名家初尚令著的《吉金所見錄》中已有刊載,但一直以來實物卻發現不多,昔日泉家得三孔布者如獲至寶,極為珍視,大多秘而不宣,同時三孔布以“銖兩”紀重紀值,開秦漢及其以後“銖兩”幣之先河,所以為歷代泉家所推崇,名列古泉五十名珍。

三孔布幣的真實價格

戰國布幣

市場近幾年三孔布幣拍賣成交記錄:諮詢拍賣:189—2890—1436

三孔布幣----估價180.00到180.00萬-----拍賣日期:2016年1月26日

戰國三孔布幣1枚(8g)----估價180.00到180.00萬-----拍賣日期:2015年12月22日

戰國/宋代三孔布幣/熙寧----估價240.00到240.00萬-----拍賣日期:2018年5月7日

三孔布幣(一枚)----估價78.00到78.00萬-----拍賣日期:2017年12月19日

漢代三孔布幣----估價400.00到400.00萬-----拍賣日期:2018年6月18日

三孔布幣、刀幣一組----估價432.00到864.00萬-----拍賣日期:2018年6月26日

三孔布幣一組----估價468.00到936.00萬-----拍賣日期:2018年6月26日

戰國三孔布幣1枚(8g)----估價180.00到180.00萬-----拍賣日期:2017年12月22日

戰國/宋代三孔布幣/熙寧----估價240.00到240.00萬-----拍賣日期:2018年5月7日

戰國三孔布幣----估價481.60到481.60萬-----拍賣日期:2018年1月26日

三孔布幣拍賣和私下的差價有多少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三孔布幣圖片欣賞,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泉志》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週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