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录”王朗

首先,王朗在两军阵前被诸葛被诸葛骂死,应该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正史并无记载。

“漂白录”王朗

从《三国志》的记载中,王朗的形象是一个尊师重道、学问深厚、恭俭节约、体恤民情、善于讽谏的良臣。

其一、王朗早年从师太尉杨赐,杨赐身死,王朗弃官服丧。此后,王朗在曹丕称帝后,位列司空,不忘师恩,积极推荐杨赐的儿子杨彪,并称疾,让位杨彪。

王朗博学多闻,尤以注解《周易》出名。此外,后世将其注解的思想称为“王学”,王朗著作颇丰,有文集三十余卷。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全三国文》还收录有《冬腊不得朝表》、《论乐舞表》、《上求正贷民表》、《谏行役夜表》、《答文帝表》、《劝育民省刑疏》、《谏文帝游猎疏》、《谏东征疏》、《谏明帝营修宫室疏》、《屡失皇子上疏》、《上请叙主簿张登》、《上刘纂等樗蒱事》、《奏贺朔故事》、《奏宜节省》、《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四孤议》、《兴师与吴取蜀议》、《改元议》、《遗针御衣议》、《议不宜复肉刑》、《议》、《对孙策诘》、《答太祖遣谘孙权称臣》、《遗孙伯符书》、《与魏太子书》、《与许文休书三首》、《与锺繇书》、《论丧服书》、《相论》、《杂箴》、《贫窭语》、《塞势》。

其二、王朗在任会稽太守之时,废除邪祀,“居郡四年,惠爱在民”。此外,曹丕称王时,王朗上书减轻刑法、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等建议。

曹丕喜欢打猎,常常深夜方回。王朗劝诫曹丕,深夜回归、恐有不测,且违背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曹丕纳之。

夷陵之战,有人认为应该举兵支援称藩的东吴,并一举吞灭蜀汉,但王朗认为应该等待两军相持不下时才领兵支持,并派持重的将领攻蜀军要害之处,一举决胜;而当时东吴尚未起兵,而且经常下雨,不利于行军,于是反对。曹丕听从。

明帝时期,曹睿修建公室,王朗又再次劝谏,希望与民休息、储存国力,尽快完成全国统一的目标。

明帝皇子多夭,王朗又以周武王、周成王之事去安慰皇帝。

其三、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王朗说:“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曹丕也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见之,王朗应该不会是诸葛亮口中的“断脊之犬”、“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和“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观其生平,虽说不如荀彧、荀攸等坚守汉节之人,但也不至于是贾诩那种人。平生体恤民情、劝讽君主,虽小节有失,但无碍大节。为人不迂腐,可善言劝谏,也不失为一代人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