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不倒翁”, 馮道的為官之道

唐末五代時期,在這個亂世之中,有一個“政壇不倒翁”, 一直都被後人譭譽參半,這個人就是馮道。

馮道的工作履歷大致是這樣的:在唐末混戰的時期,他投奔了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被劉守光任命為參軍,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後來劉守光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殺死,李克用去世以後,他就去投奔了河東監軍張承業,當了一個巡官,之後又被張承業介紹給了李克用,被任命為節度府掌書記。

政壇“不倒翁”, 馮道的為官之道

馮道

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建立了後唐,馮道則被封為翰林學士,專門草擬機要文書。之後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發動叛亂,馮茂馬上就拋棄了李存勖,而去巴結奉迎李嗣源,因為“勸進”有功,被封為宰相。石敬唐消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馮道又再一次被封為後晉的宰相。之後後晉被契丹所滅,馮道又轉而投奔契丹,被封為太傅。劉知遠打敗了契丹,建立了後漢,馮道被拜為太師,到了後周的時候,馮道仍然是太師,一直到周世宗的時候才被貶為山陵使。

我們大概算一下,馮道經歷了4度王朝更迭,皇帝要麼是被殺害,要麼是被廢,先後換了10個皇帝,但他卻能夠始終官運亨通,紅得發紫,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政壇“不倒翁”, 馮道的為官之道

馮道

馮道,字可道,在一個耕讀之家出生。他為人淳厚,善寫文章,從來不認為穿破衣服,吃粗食是可恥的事。

馮道曾經在離家鄉比較近的幽州做一個小吏,當時幽州有一個將領劉守光,是出了名的兇殘,他要攻打易、定兩州,馮道進行勸阻,結果劉守光一怒之下差一點殺了他。

馮道在李克用手底下做節度府掌書記的時候,中門使郭崇韜向李克用的長子李存勖進言,意思是說軍中每一次宴請,陪食的人都太多了,希望可以減去一些人。李存勖聽到之後怒火中燒,對他說道:“我請這些為國效死命的將士們吃幾頓飯都不行嗎?”說完之後想要公告軍中,處罰郭崇韜。

馮道為他求情:“皇上才剛剛平定河南,郭忠實所犯的錯也不是什麼大錯,沒有必要讓天下人知道大王與將帥不和。”這場君臣風波就此消弭。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他在晉陽交戰前線的時候,只在軍中搭一個小茅屋,屋內不擺放床蓆,睡覺僅用一捆稻草。他在父喪丁憂的時候,遇到了大饑荒,就傾盡所有來救濟鄉里,甚至親自種田背柴。

政壇“不倒翁”, 馮道的為官之道

馮道

後唐明帝李嗣源,對於馮道的聲名早有耳聞,坐上皇位之後立刻拜他為相。馮道成為宰相以後,引薦任用了許多有才識的孤寒之士,不但如此,他還心憂天下黎民蒼生。

有一天明宗問臣子們當下的年景如何,大臣們大多都說了一些粉飾太平的話,但馮道卻給明宗講了一個故事,他告訴明宗說:“有一年我在途經井陘的時候,因為早就聽說那個地方比較難走,就十分小心,並沒有摔倒。但當我走到平地上的時候卻差點摔死。我的事情雖然很小,卻蘊含著大的事情。希望陛下不要認為五穀豐登、海晏河清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治國就應該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才行。”

還有一次,明宗問馮道:“天下百姓的生活怎麼樣?”

馮道趁機進言道:“唐朝有一位詩人,叫做聶夷中,曾經寫了一首詩: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他用這番話來勸明宗要愛惜民力,明宗聽到以後,連說好詩,命人抄錄,經常拿出來誦讀。

政壇“不倒翁”, 馮道的為官之道

馮道

​從馮道一生的政治經歷來看,他的為官之道就是:遇到難辦的事情,儘可能躲得遠遠的,絕不做出頭鳥;如果躲不過去了,那就多請示領導,領導指東絕不向西,如此才能官運亨通,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滑”。 就是因為他的察言觀色,才讓他永遠能夠跟隨最有實力的當權者。

當然因為馮道跟了太多皇帝,一些封建士大夫就斥責他是無節操、不要臉的人。

時代發展到了現在,我們評價馮道就必須要聯繫當時的歷史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馮道所處的五代時期,本就是一個武人專橫爭霸的時代,皇帝就像走馬燈一樣換過來換過去,在那些一個比一個殘暴昏庸的皇帝中,馮道又能選擇哪一個作為自己“忠心”的對象呢?如果用極端的道德化,武斷地將馮道屈辱地釘在歷史的十字架上,那麼就好比用簡單的黑白二色來定義世界,既失真又無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