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翁同龢拒絕給北洋水師拔款,坐視戰敗,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李鴻章與翁同龢有家仇,這導致翁同龢一直都瞧李鴻章不順眼。不過翁同龢畢竟是南派清流領袖,他還不至於小心眼到因為家仇跟李鴻章過不去。因此,他和李鴻章的真正矛盾,其實還是源於政治鬥爭。





太平天國時期,翁同龢的大哥翁同書(時任安徽巡撫)因為一系列決策失誤,加之又棄城逃跑,觸犯了國法,被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藉機參了他一本。

據說,當時擔任湘軍幕僚的李鴻章在替曾國藩潤色奏摺內容的時候,文采飛揚,過於義正言辭,導致奏摺上呈到京城後,翁同書被判了斬監候。翁家兄弟的老父翁心存(皇帝老師)知道判決消息後,直接氣死了。後來同治皇帝體恤翁同書喪父之痛,就改判其為發配充軍,免於一死。但儘管如此,翁同書最後也是死在了西北前線。

父死兄徙,家族奇恥大辱,翁同龢跟李鴻章就因此結下了樑子。而後,李鴻章因為得到了曾國藩賞識,先是創建了淮軍,繼而又火線提拔為江蘇巡撫,開始飛黃騰達。這讓翁同龢是氣上加氣。

於是當兩人同朝為官後,便齷齪不斷,翁同龢曾經諷刺李鴻章是“宰相合肥天下瘦”,暗喻他搞貪汙腐化;李鴻章也不甘示弱,反諷翁同龢是“司農常熟世間蕪”,暗喻其故作清高,是個只會當官的迂腐之人。


不過兩人的這些矛盾,只是他們相互看不順眼而已,這還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程度。翁李二人的核心矛盾,其實還是源於晚清的派系鬥爭。

說白了,就是李鴻章的權力太大了,朝廷要壓制李鴻章。而翁同龢就是替朝廷具體負責壓制李鴻章的棋子。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期間,清政府的綠營兵和八旗兵全部荒廢了。大清國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基本上都是團練武裝。也就是電視劇裡面在軍服上繡著“勇”字的軍隊。


這種團練武裝,名義上是皇帝的兵,但實際上並不是。他們首先效忠自己的長官,其次才是效忠於皇帝。因為長官效忠皇帝,所以他們才效忠皇帝;但長官若是不效忠呢?他們就會造反。後來的袁世凱和北洋新軍就是如此,分分鐘譁變逼宮。

基於皇帝對團練武裝的依賴,以及團練武裝的忠誠度不夠的問題。於是在晚清就出現了一種皇帝既要重用團練,同時也要防著團練的奇怪現象。(這種現象在之前也有,比如綠營兵就一直受監控。但是團練武裝的忠誠度比綠營兵還要低)

說到這裡,就要說北洋水師了。

北洋水師其實並不是大清帝國的政府軍,它跟淮軍一樣,也是團練武裝。說直白點,就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所以當北洋水師成軍後,清政府便不再大量撥款,繼續讓李鴻章的軍事力量無限擴大。畢竟北洋水師可以拱衛京師,也可以掉轉炮口向北京城開炮。

這裡多說一句,不僅北洋水師如此,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也一樣,都是團練性質。不管是慈禧還是翁同龢,他們都察覺到了團練武裝不好控制的問題,認為要削弱。而削弱的辦法就是削減軍費。

我不給錢你,你怎麼發展壯大?

所以,翁同龢剋扣北洋水師軍費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北洋水師的軍隊性質問題。如果翁同龢把銀子毫無節制的投給北洋水師,這對於清政府來說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把淮系養肥了,誰又能制約淮系?



當然了,清政府一直都沒有給團練武裝足額撥發軍費,淮繫有自己的對策,就是自己籌募軍費,自己解決問題。所以北洋水師的經費,相當一部分都是淮系自己自籌來的。


但是,淮系自籌的軍費也是國家的錢,朝廷若是要挪用,北洋水師也不能藏著不給。因此就在甲午之前的三四年時間,朝廷以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為由,就挪用了海軍的軍費。不讓李鴻章繼續發展。

之後,挪用的錢一直拖欠不補上,拖到了甲午的前一年,就變成了北洋水師多年未經添置新艦,未曾修繕更新設備,鎮遠、定遠的主炮一共只有三發炮彈的潦倒境遇。

甲午開戰之前,李鴻章極力反對開戰,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底細。但翁同龢卻以李鴻章多年花費錢財無數,卻避而不戰為打擊李的藉口,在光緒面前煽動李鴻章要搞李家軍。

前面說了,清廷中央對李鴻章以及他的淮軍是很糾結的。站在慈禧的立場來說,她確實給了李鴻章相當大的權限,也給了他相當大的軍費開支。可是現在李鴻章不敢戰,這是不是他故意在保存實力呢?

於是,李鴻章就在這種被猜忌情況下,硬著頭皮開戰了。


結果眾所周知,遠東第一艦隊全軍覆沒。陸戰方面也是慘敗,淮系損失慘重。

後來李鴻章簽了《馬關條約》,翁同龢在正確的時間點對李進行人身攻擊,還派袁世凱去誤導李鴻章,讓他把內閣大學士的職位讓出來給自己。氣的李鴻章破口大罵。

然而儘管如此,光緒也好,慈禧也罷,卻都沒有懲罰翁同龢,而是繼續重用。戊戌變法的時候,翁同龢絲毫不知道外國的好處,更不知道變法維新為何物,光緒卻依然打算讓他負責變法運動。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這其實就說明了翁同龢的一舉一動,並不是他自己擅作主張。沒有慈禧的授意,光緒的默許,翁同龢豈敢拿國家大事開玩笑?難道不怕掉腦袋?

所以說,翁同龢卡李鴻章,不給他錢,這本身不是什麼很難理解的事情。李鴻章的權力實在太大了,大到統治者對他起了疑心。而限制李鴻章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給錢。讓淮系自己慢慢垮掉。



至於說慈禧修園子毀掉了北洋水師,這其實是一種很浮於表面的說法。畢竟重修頤和園才花幾個錢?清政府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修園子這個契機,卡死淮系,把錢收繳到中央。而翁同龢卡北洋水師的軍費,也是在配合朝廷卡李鴻章。

這些都是套路,李鴻章心知肚明。所以當甲午戰敗後,李鴻章非常有自知之明的自行解除了一切兵權。


Mer8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無稽之談,是戰敗後將責任推給維新派的栽贓(翁同龢是光緒、康有為一派)。

事實上,翁同龢不過是戶部的老大(戶部尚書)。

而北洋水師的購買軍艦和新式武器的費用,是所謂專款專用,根本就不歸戶部管理。

《李文忠公全集》中,海軍章程明文規定,海軍衙門“凡添購大批軍火,應由海軍衙門核明,另行添撥,不在常年經費之內”,就是說,與戶部有直接關係的海軍衙門,軍費如何使用,完全由主管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奕譞說了算。

實際上,海軍衙門是非常有錢的,比戶部有錢的多。

1891年,翁同龢向朝廷哭窮,說實在拿不出錢了,要求暫時停掉所有軍費開支,包括北洋水師。

為啥?當時戶部實在沒錢。

2年前光緒皇帝大婚,因奢侈過度,花費了550萬兩白銀,把戶部的家底都挖盡了。

然而,此時的海軍衙門卻不差錢。

從1886年起,海軍衙門每年除了撥付400萬兩銀子的海防協餉外,還將各省海防捐款、福建造船餘存洋款、戶部庫所存神機營息借洋款等款項,約200萬兩銀子,全部充作北洋水師軍費。

從1885年到1895年,海軍衙門成立10年間,一共籌集、劃撥了2000餘萬兩銀子。

翁同龢就算有心去幹涉,也是干涉不了的。

因為海軍衙門和戶部是平級的,大家互相不買賬,誰也管不了誰!1885年北洋衙門建立,翁同龢1886年才當戶部尚書。

那麼,本應該撥款給北洋水師的軍費,究竟去了哪裡?

搞笑的是翁同龢自己說的很清楚,他的日記中寫道: 以渤海換昆明湖,以南洋換萬壽山 。

南洋指的是開平礦務局的財政收入;渤海指的是北洋海軍的軍費。

這錢,都花在老佛爺身上了。

當時光緒大婚以後,很快就要親政,慈禧就不想繼續住在紫禁城。其實,由於紫禁城古老、陰暗,慈禧一向厭惡住在宮裡。他很喜歡頤和園等宮外行宮,想要在這裡養老。

這邊,海軍衙門老大是七王爺奕譞。奕譞就是光緒的老爸。

當時奕譞為了讓自己兒子趕快皇帝操縱實權,加上也需要拍慈禧的馬匹,就不惜代價修建頤和園等工程,給慈禧搞一個退休以後的安樂窩。

1885年,慈禧太后下令重修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工程。到1895年,三海工程竣工。據葉志和、唐益年《光緒朝三海工程與北洋海軍》顯示,三海工程的經費總額約為600萬兩銀子。其中,從海軍衙門經費中挪用了436.5萬兩銀子。

這400多兩銀子還算是挪用,稍後就歸還了一部分。

後來就乾脆是直接花掉了。

1888年,光緒皇帝下令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海軍衙門又成了重修工程的“提款機”。從1888年到1894年,7年時間共挪用了310萬兩銀子海軍經費。

此外,李鴻章還以海軍衙門籌款以備急需的名義,向各地督撫勒捐了約300萬兩銀子;剋扣南洋水師、東三省的練兵餉和海防捐,有86萬兩銀子。這些錢,都進入了頤和園重修工程。

屈指一算,約有700萬兩銀子,從海軍衙門流入了頤和園重修工程。

三海工程和頤和園,花費了約1136.5萬兩銀子海軍軍費,差不多佔據了海軍衙門籌集款項的一半。

這筆錢如果用於北洋水師身上,幹什麼都足夠了。

而是北洋水師一年維持的撥款是200萬兩銀子,只是最低標準了。然而,實際到手只有100萬兩,導致軍艦根本不能正常維護,很多老艦年久失修,戰鬥力大減。

連維持日常的錢都沒有,更別談買新軍艦和性武器。

最後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大敗,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速射炮。而當時劉步蟾、丁汝昌甚至李鴻章都要求迅速升級火炮到速射炮,預計花費銀兩不過幾十萬兩而已,就這樣也沒錢。

以上這些,都和翁同龢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因為根本不歸他管。

其實,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全國大的一片混亂,滿清極度缺乏軍費時,慈禧太后也是很有錢的。當時據戶部奏稱,甲午戰爭期間慈禧的萬壽慶典,各衙門承辦工程差務等項共需銀500多萬兩銀子

因慈禧開始不願意拿出來,李鴻章在戰爭打響後索要經濟軍費至少幾百萬兩,上面只撥款18萬兩。。

為什麼會寧願修別墅,搞聚會,也不夠賣新式軍艦,不購買新式武器?

其實,大清國本來就是慈禧老佛爺自己的東西,她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誰敢管呢?


薩沙


翁同龢不給北洋水師撥款確實有著諸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翁同龢與李鴻章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也難免會因私廢公給李鴻章使點絆子,利用自己職務之便不給北洋水師撥款,但是如果說翁同龢坐視北洋水師戰敗的話就言過其實了。

簡單說來,清政府在晚期確實是入不敷出,財政收入越發微薄,而且國家財政還需要維持皇族龐大的日常開支,可以說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但是在著名的理財專家閻敬銘的打理下,晚清的日子倒還過的下去,北洋水師的撥款也能夠及時的供給。但是因為慈禧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重修圓明園)令閻敬銘左右為難,最後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於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鴻章的死對頭翁同龢接過了閻敬銘的攤子。



但是讓翁同龢四書五經之乎者也倒還行,讓他去打理清政府的財政完全就是錯誤的決定,而翁同龢走馬上任後晚清的財政水平便江河日下,既不會開源也不會節流,而且還要滿足慈禧重修圓明園的要求,不然翁同龢就得捲鋪蓋走人了,好不容易得到這麼一個肥缺,翁同龢哪裡肯放棄,於是便將國家財政很大一部分都拿到了作為給慈禧修園子的款項當中。

既然戶部沒什麼錢了,翁同龢自然是有理由去斷北洋水師的款項的,所以從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開始,北洋水師再無添上一艘戰艦,甚至平時的日常開銷都是勉力維持,雖然李鴻章還有別的生錢門道,但是這北洋水師畢竟還是國家編制的,李鴻章的那些錢對於這支軍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而且就算李鴻章能夠維持北洋水師,但是卻很容易讓慈禧心生想法,使自己惹上事端。




所以李鴻章非常痛恨翁同龢,覺得他有點過頭了,所以在此後袁世凱曾經在翁同龢的授意下建議李鴻章退休,李鴻章死都不退,因為他明白,翁同龢是想讓自己讓出大學士的位置,他怎能如翁同龢所願。可見兩人積怨之深。

在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時,翁同龢也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的,一方面他希望死對頭李鴻章能夠敗的一塌塗地,他才有機會去對付他,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他不給北洋水師撥款,所以也有一些擔驚受怕,但總體來說,他還是非常願意看到李鴻章出洋相的(什麼心態),所以這時候李鴻章極力主和,因為他明白北洋水師有幾斤幾兩,更明白如今的日本已今非昔比,大清已經錯過了提防日本的時機。但是偏偏翁同龢便極力的主戰,因為在大家普遍的價值觀來看,主和的都是貪生怕死的,主戰的都是忠君愛國的,所以翁同龢一方面可以踢李鴻章下水,一方面還可以撈一筆政治資本,何樂而不為。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中國戰敗,其實翁同龢也沒有想到北洋水師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他最初的目的應該只是利用此次戰鬥削弱李鴻章的底牌,沒想到竟然打成了這樣,這時候他也有些慌了,因為追究責任的話,他翁同龢也是有責任的,畢竟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翁同龢的罪過大了。後來光緒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但是事已至此,光緒也無可奈何了,畢竟翁同龢是將錢用到了修園子的地方去了,也不好怎麼說,於是只能作罷。


妙齡老翁談歷史


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極受慈禧和光緒帝的信任,擔任過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工部、刑部、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可以說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翁同龢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可以說他還是一個不錯的好官。李鴻章曾舉報他的哥哥,他跟李鴻章有私怨這是事實,他刁難北洋水師也是事實,但他還沒有決策軍費的權力,這主要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不給北洋水師撥款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主要是大清連年戰亂,國庫空虛,也確實沒多少錢。另外慈禧個人生活過於奢侈,消耗很大,為了滿足個人私慾,要重修被英法聯軍毀壞的圓明園。這些原因使得慈禧抽不出錢撥給北洋水師。

第二個原因是:光緒登基後,朝廷大力支持洋務運動,國家實力有所增長,特別是軍隊取得了長足發展。在1883-1885年發生的中法戰爭中,清軍跟法軍就打的不分勝負,所以讓慈禧覺得清軍已經有跟歐洲列強較量的資本了。正是有這種錯覺,所以在甲午戰爭發生前,慈禧跟光緒都是積極主戰的。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些漢臣勢力過大,湘軍、楚軍、淮軍再加上北洋水師,有戰鬥力的部隊漢軍幾乎佔據了一半,慈禧擔心漢臣繼續座大,危及大清朝的江山。


不給北洋水師撥款的原因有很多,但後來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甲午一戰,暴露了大清虛胖的本質,自此中國就成了列強眼中的“肥肉”。


花木童說史


個人覺得,這個論點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翁同龢何德何能,能看透中日的實力,能左右得了大清的軍事和政治?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的情況:

一、翁同龢的背景

翁同龢何許人也,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帝師,還給慈禧和慈安太后講過課,論歷史、政治學識那是響噹噹的,政治地位還是有的。

光緒8年(1882年),任軍機大臣,並擔任戶部尚書。

1894年中日戰爭前夕,以日本侵略朝鮮為背景,一部分堅決主張抵抗日本侵略並反對當時弊政的言官和名士,紛紛投靠翁同龢門下,形成後清流派。

二、甲午戰爭時期

確實,甲午戰爭時期,翁同龢是主戰派。但當時,他可沒有能力看出北洋與日本的軍事差距,更多的是一種軍事自信。

何況,當時主戰的不只是翁同龢。身在朝鮮的袁世凱也要求李鴻章增兵,牙山葉志超部也要求李鴻章迅速增兵,李鴻章自己的重要幕僚盛宣懷、周馥也主戰。

北洋這些年花費巨大,李鴻章長期鼓吹北洋的實力,包括光緒、慈禧及朝廷重臣,對於北洋還是很有信心的。

當時,清廷每年給北洋水師經費是400萬兩,而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的淮軍存款有800多萬兩,可見淮軍兵敗並非軍費所致。李鴻章死後,還留下了4000萬兩的個人家產。

李鴻章當時身為北洋統帥、直隸總督,長期把持了中國的軍事、外交權力,甲午戰敗反而把責任推到清流身上。類似於一個公司的銷售總監,市場競爭失敗,就把責任推給財務總監類似。


模糊的歷史


沒錯,就是這樣,而且還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這件事情如果沒有上頭同意,翁酥同借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這麼幹,正是因為上頭默許了他做這件事情,他才敢幹出這樣的荒唐事!

有人說這個北洋水師的軍費是海軍衙門的,他管的是戶部,所以二者之間到老死不相往來,因此翁酥同絕對沒有說把錢補交給李鴻章,這一個想法是謬論!

天下有多少錢,每年有多少稅負,這些錢用來幹什麼?這些錢又去做什麼,你作為一個戶部的人,你不懂的這些東西,那你這個戶部主管也就別做了。

確實等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末期,清政府放開了各個地區的錢袋子,也就是說懷軍,湘軍為首的地方軍隊可以臨時徵收地方上面的稅負,來補充自己軍隊的錢,但是海軍這麼一個吃錢的大戶,你讓淮軍和湘軍自己承受這一點,不可能,也不現實!這個錢只能國家去除,也只有國家才能出得起,所以這個錢必須要從國家的稅負裡面扣,你說這個錢不經過戶部的手,我不相信,其他的人也不會相信這件事情。

為了這個錢的問題,清政府的北洋和南洋兩支艦隊經常炒的是你死我活,甚至有一段時期,清政府直接斷掉了南洋的補給軍費,直接全部移交給了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手裡面的錢,一點都沒有用於軍費。

北洋水師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購置新的戰艦,而且北洋水師最為倚重的開花彈,也就是爆破的,在長時間之內沒有購買,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清政府才想起來要用這種炮彈,結果查了一下庫存不足,自己緊趕慢趕,兩個月時間才敢出來30枚!

如此龐大的海軍軍費,戶部一點兒都不會管這筆賬嗎?我就想問一下這麼多的錢,全都是這個海軍衙門自己下蛋下出來的錢?肯定是戶部自己給他的錢。這筆錢不聲不響的全部移交給了慈禧,讓他去辦壽宴,讓他去修頤和園,這筆錢,戶部不去管一下帳,總得去統計一下這筆錢花在哪裡吧?你跟我說翁酥同在這個裡面一點兒都不參與,終於手洗白洗的,真是讓我感覺到有一些我們不知所以!那那些貪官汙吏也可以說了,我又沒貪汙國家軍費,我又沒貪汙地方工程上的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只是收了別人企業的錢,這樣我還算貪官汙吏了,我根本就沒有動榮對其他重要部門的銀子行不行?萬一我是一個清官,我只是看著別人偷了這部分的錢!

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到最緊要的關頭,也就是在朝鮮平壤,清政府的軍隊在這裡堅持一天,就必須得候車,為什麼後面不肯給錢!朝鮮平壤所有的軍事補給只夠打一天的賬,這次其他的補貼上哪兒去了?後方炒了個你死我活,翁酥同在這個時候在哪兒挖李鴻章的牆角。

這種破事兒這種挖國家牆角的事兒?除了貪官汙吏也只有賣國賊敢這麼幹,那你說翁酥同這個人究竟屬於哪一種呢?沒人給他撐腰,他敢幹這種喪心病狂的事情嘛?看看從朝鮮撤想的淮軍被慈禧割裂成什麼樣子,你就明白慈禧究竟想要對付誰!


漩渦鳴人yy


由於大清帝國不到取消了實行了幾千年的人頭稅,只對地主徵稅,不對農民徵稅,才有了大清帝國的長治久安。

由於政府財政資金的嚴重不足,使得大清帝國捉襟見肘。

由於李鴻章主導洋務運動,負責引進外國的機器設備,軍艦火炮槍支彈藥,吃了大量的回扣,引起滿朝文武的嚴重不滿和彈劾。

當北洋艦隊的艦船需要更新換代時,大清帝國根本無力支付相關費用,由於財政部長,戶部尚書翁同龢對李鴻章中飽私囊的行為也很不滿,而且在當時,大清帝國的海軍是亞洲第一海軍,在亞洲所向無敵,於是,就沒有撥付相關的費用。


瀋陽楊藝


甲午戰爭中,翁同龢拒絕給北洋水師撥款,坐視戰敗的說法最為流行。原因在於,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做安徽巡撫的時候,曾國藩和李鴻章上奏彈劾翁同書在太平軍和捻軍圍攻定遠城的時候棄城而逃。根據大清律例,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要判斬首,清廷最終將翁同書判處流行西北,三年之後病死,他的父親翁心存也因此被急死。因此,甲午戰爭的時候,翁同龢因為私人恩怨,拒絕給北洋水師撥款,清政府打算購買的快船被日本買走,其中一艘軍艦就是吉野號。

另一種說法為翁同龢與李鴻章並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政見的不同。證據為甲午戰事發生後,翁同龢命令戶部撥款650萬兩白銀給總理海軍衙門購買新式船艦,而李鴻章淮軍所存的800多萬兩並未用於甲午戰事。

翁同龢和李鴻章二人的黨爭對甲午戰爭的結果多少都有一定的影響,當日本全國上下全體一心的時候,清朝內部卻自己人使絆子,使其槍口難以一致對外。


歷史軍魂


翁同龢不拔款才好呢 ! 日本人早就看出北洋水師不怎麼樣,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水兵洗的衣服、褲衩就在艦上拉根繩子曬亮,士兵在艦上抽菸、玩耍、曬太陽。他們根本看不上北洋水兵,從作風上就知道他們沒戰鬥力。最後結果也證明,只不過一次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給他們拔款 ? 有多少夠往海里扔 ? 當時的北洋水師據說就是亞洲最大、裝備最好的海軍,關健是我們人不行,過去天朝一貫自大,後來硬是被打醒了。

我們一貫愛罵別國侵略,罵的很難聽,我們為什麼不去侵略 ? 這真是遺憾。


聖睿昱


慈禧早說過,救大清不救中國,救大清就是要救滿清旗人的特權和鐵桿莊稼,救中國是救整個中國人!在看看“吾非中國人,實乃華夏之主人”“壓榨漢人,營養滿人”這些歷代清朝帝王的話,就不難理解清朝賣國的原因了!北洋海軍救的是中國,慈禧怎麼會同意?在看看清朝滅亡後滿清餘孽聚集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投靠日本繼續禍害中華!一脈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