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進百姓心坎裡——記烏蘭縣銅普鎮河南村駐村幹部張捷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在扶貧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她帶著母親走村入戶開展扶貧工作;在精準識別的日子裡,她冒著嚴寒,挨家挨戶走訪,傾聽他們的訴求,瞭解他們的困難;“5+2”和“白加黑”是她的工作常態……當村級道路加寬了、活動中心建成了、公共廁所投入使用了,村莊變美了,村民變富了,她笑了。從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970元,到2018年底,脫貧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564.7元;脫貧戶從當初對她的不信任變成現在和她宛如一家人;貧困戶臉上也有了喜悅和幸福。她就是烏蘭縣銅普鎮河南村駐村幹部張捷。

用愛傾注愛灑人心

一次次走訪,從貧困戶家中出來後,她久久不能釋懷,他們無助的眼神撞擊著她的內心,為他們解決困難,幫他們脫貧致富成了她工作的動力和目標。“請您放心,有什麼事情,您給我打電話,我想辦法儘快解決!”這是張捷對脫貧戶樸實而莊重的承諾。“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在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她在心裡許下承諾。

2018年,馬國壽被評為“烏蘭縣脫貧光榮戶”,因女兒患有腦癱,妻子要在家中照料,年過六十的他出去務工十分困難,成為扶貧中的一個難題。一次走訪當中,馬國壽媳婦拉著張捷的手哭訴她的困難,看著她女兒和自己女兒一樣的年齡,女兒在大學無憂無慮地學習生活,而眼前的這個孩子卻要發愁吃藥的錢,張捷暗下決心一定要幫他們解決生活困難。

“張主任啊,太感謝你了,讓老馬有了一份工作,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看病了。”“看著你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我的努力與付出就有意義。看見你們過得好,我就好。”

當問起她是否後悔駐村,她說:“我相信,所有扶貧戰線的戰友們都會和我一樣毫不猶豫地回答:不忘初心,無怨無悔!”

用心耕耘心連民心

“只要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苦點累點算不了什麼。”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張主任,你來了嘛,快進來坐。”“今年你們家收入怎麼樣?”“好著,多虧了黨和政府,也謝謝你的幫忙。”

起初村民對她持有懷疑的態度,她有過灰心、氣餒、焦慮、彷徨,每當遇到重重困難和阻力,想退縮放棄時,她就換位思考:如果親人也像他們這麼困苦,如果他們是她的親人,她該怎麼辦?每當想到這些,她就重振精神:再苦再累再難也要幹下去!

當得知脫貧戶辛永秀的母親換上腸癌在德令哈接受手術治療時,她立即趕往醫院看望,並送去慰問金,想辦法讓大家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我們願意和鄉親們心連心,把人文關懷及時送到他們心裡。”

“這個是其他市縣脫貧戶的致富案例,大家可以學習學習。”在河南村脫貧攻堅工作微信群裡,她經常發一些脫貧典型事例給脫貧戶,讓大家瞭解扶貧的最新動態。

用情澆灌情化一片

真情幫扶架起幹群關係“連心橋”。初到河南村,如何儘快拉近與貧困戶的心理距離?張捷有一套工作秘籍:與其苦口婆心說給群眾聽,不如放下身段做給群眾看,群眾看在眼中記在心裡,總有一天能得到群眾的信任。進村入戶,她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名扶貧幹部,每到一戶,她總是親切打招呼、噓寒問暖,在貧困戶家裡就像回孃家,主動幫忙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很快,她就與村裡的貧困戶相處得像一家人。

王有蘭和兒子身患殘疾,每次去走訪,她因腿部殘疾需要很久才能打開大門,無法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經協調聯點單位州財政局與州委政研室各資助1萬元為王有蘭置換人造關節,為她的兒子提供安保崗位,烏蘭縣有關部門還為她提供了醫療救助、特困補助等。“我現在能正常行走,還可以幹一些農活,生活也大變樣了,實在不知道怎麼謝謝你。”王有蘭緊握著張捷的手,熱淚盈眶。在2018年的一次走訪中,得知王有蘭患有糖尿病,她每天必須注射胰島素,但只有州人民醫院有,她為此發愁。“不用擔心,只要有需要,我會想辦法幫你買藥。”張捷的話打消了王有蘭的顧慮。“為你們分擔一些生活困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健康平安也是我最大的心願。”“張主任,這是買藥的錢,你一定拿上。”“也沒花多少錢,不用了。”當王有蘭幾次將買藥的錢給張捷時,她都委婉拒絕了。

“這個週末回家來嗎?”“回不去,要給村民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還要測算第一季度脫貧戶的人均收入情況。”“好吧,一定要照顧好身體,別忘了按時吃飯。”電話那頭,是家人對她的叮囑,放下電話,她又開始忙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