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我們沒有掉隊”——記烏蘭縣柯柯鎮中村黨支部書記雷有德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我就是普通農民,也沒做什麼大事。”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農民,帶領村民走上富裕奔小康的幸福路;

“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如果非要問我為什麼這樣做?我會告訴他,無論什麼時候,我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他就是烏蘭縣柯柯鎮中村黨支部書記、烏蘭縣環宇新型建築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雷有德。他先後被評為全州青年致富帶頭人、全省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海西州建州60週年建功立業先進個人、2014年度青海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帶領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

汗水澆築創業路,攜手致富譜新篇。幫扶別人是他最大的快樂,回報社會是他最大的幸福。

烏蘭縣柯柯鎮中村是1992年省上在實施“3557”項目過程中,從互助土族自治縣腦山地區搬遷來的調莊村,剛搬來時,鄉親們的生活很困難,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1996年,他變賣所有家當,帶領十幾名農民兄弟外出務工。他們承攬公路、水渠、房屋等多項工程,但由於缺乏設備和經驗,不但沒賺錢,還搭上了本錢,但他並不氣餒。1998年初,他東拼西湊20萬元,帶領本村一百多名村民,開著20多輛手扶拖拉機踏上前往修建315國道德令哈至花土溝段的征途。南來北往的外來務工者沒有幾個堅持到最後,但他帶領的隊伍完成了3.6公里路基和23個涵洞的開挖修建任務,從測量路基到開挖涵洞,從更換齒輪到維修拖拉機,他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

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他想讓身邊的鄉親們也過上好日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2012年,中村耕地集體流轉後,大量勞動力富餘,如何幫助他們增收致富,讓他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他向全村黨員群眾發起“黨員帶動、黨群抱團、黨建興業”的總動員,多次赴外省企業考察。他整合中、西、新村扶貧項目資金,投資2260萬元,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籌建烏蘭縣環宇新型建築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走進廠區,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手中的設備,原來的農民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幹。村民仲桂梅說:“在這裡打工,每個月都能領上工資,有穩定的收入,現在我和我老公都在廠裡打工,日子越過越好了。”

如今,村容整潔,村頭巷尾隨時能看見老人們在休閒娛樂,村民收入穩定,也住進了新房,大多數家庭有了自己的車,人人忙著工作,告別了傳統的勞作方式,成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新型農民。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大事

入黨29年,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立足農村實際,勇立改革潮頭,艱苦創業致富,傾情回報社會,帶領鄉親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讚和社會的好評。他也成為高原農牧區飄揚的旗幟,成了共產黨員的楷模。

2008年,從他當選為中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中村這個重擔時,他就意識到自己要樹立起一名黨員該有的形象,哪裡需要他,他就去哪裡。走遍村中的每一個角落,找兩委成員談心,走村串戶瞭解村民們的各種情況,組織召開代表會和黨員會,研究確定村子發展規劃思路。

2010年7月,他組織村內種養殖大戶等30名致富帶頭人,成立“中村能人經濟協會”,以“年底要兌現,當年要見效,三年要脫貧”的幫扶目標,探索創業致富新途徑,形成幫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長,提供就業崗位、幫扶困難戶的能人效應。

“‘能人協會’不僅要培養一大批能人,更重要的是要帶動村民走上共同致富的路子。”雷有德說。村民昝有全身患殘疾,一家人生活條件差,協會會員李勝奎邀請昝有全的兒子去自己的磚廠打工,還讓他免費學習裝載機技術,後來又幫助昝有全的兒子在市場開了家小商店。昝有全說:“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兒子也當上了小老闆。”

類似這樣互幫互助的事例天天在中村發生。在2011年黨政軍企共建示範村時,他出資出力,以統規自建的模式,完成全村327戶的建設,先後無償為中村60戶貧困村民新建房屋,徹底解決農民住房難的問題,得到了省、州、縣領導的高度評價,榮獲“黨政軍企共建示範村貢獻獎”。

一份付出,希望幫助更多人

村裡無論誰家有困難,總能看到雷有德的身影,大家都說他是有菩薩心腸的好人、不知疲憊的鐵人。64歲的李德福無兒無女,在蓋房時,老人想按照土族風格來蓋房,可當時線已畫好就要動工,當雷有德得知老人心願後,讓妻子守在老人家裡安撫,通知施工方更改老人家的圖紙,最終老人住上自己滿意的房子。他告訴老人:“你的後半輩子,我管了。”李德福說:“雷書記實話好啊!要不是他幫忙,我們也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

米佔福跟著雷有德打工創業,後來在烏蘭縣環宇新型建築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磚廠任廠長,也是柯柯鎮中村這幾年發展的見證人。“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新房有了,固定工資有了。”米佔福說,在公司上班的大部分是中村村民,還有周邊其他村子裡的村民,每個月工資可以拿到3000-4000元,這都得感謝雷書記。

面對眾多榮譽,他時刻牢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常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時刻在想,是黨和政府培養指引和扶持我們走向了富裕之路,我們要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一花開放不是春,只有群眾富裕了,才是我們創業的最終目的”。

他在默默播撒著自己的汗水,在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同時幫助廣大父老鄉親實現共同富裕,用奉獻社會和關愛他人詮釋共產黨員的標準和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