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最近怎麼樣?真實水平如何?

東方國學


那些噴餘秋雨的,請不要以自己的偏好來評價別人。餘秋雨到底怎麼樣,還需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餘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餘秋雨就憑著《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學術著作。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學者,還是具備一定的學術功力的。


特別是在那個還比較保守的年代裡,1985年,餘秋雨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餘秋雨寫作一系列在當代文壇相對水平較高的散文,比如《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等。





要知道,在改革開放以後,人心整體開始浮躁的時候,能靜下心來創作一些水平還不錯的散文,已經非常不易了。


而且餘秋雨的散文並不是表達簡單的個人情感的散文,他的作品中貫穿著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問與反思。這就需要有淵博的歷史功底和文化積澱,要知道散文與歷史的結合並非易事。這本身就反映了餘秋雨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可以說他的名可以與他的水平相匹配。而不像當代的某些人。



近年來,餘秋雨社會活動減少,可能是看淡了名利,只有一個頭銜——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東方國學


餘秋雨老師退休前是廳局級領導幹部,著名文化學者,以擅長寫散文見長。你要非把他跟巴金、金庸那種文學巨匠相比較,好像有點兒抬槓。

記得2008年的時候,在人民網的博客和餘老師有過一些網絡交流。那個時候之前,收到人民日報社系統時代潮雜誌約稿函,免費在一本格言大辭書發表若干條格言。我是使勁想了所謂格言,那條格言現在拿出來也能算好看吧。當收到那本厚厚的辭書時,看到其中有餘秋雨老師寫的格言,讀起來感覺沒我寫得好吧。

2008年某天晚上,就在博客那種留言互動或博客文章互動中,我提到這件事兒,好像流露說餘秋雨老師寫的格言並不太好看的意思。

很快得到了餘老師互動交流的,他大意這麼說的:我已經過了寫作的盛年,年青的時候也下過鄉,有下鄉的經歷會很好的。此時,我清晰知道,像餘老師收到格言約稿函,是出於應付差事,給人家捧場一寫的情況。

後來,我還專門在網絡寫了一篇稱頌餘秋雨的短文,一時間閱讀還不錯。這篇文章慢慢還能翻騰檢索到,題目我就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