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有兩個國都南京和北京,為什麼不選在西安呢?

柳育龍


因為西安從隋唐時期開始,就不適合做首都了!主要是因為糧食問題。

縱覽歷史,自從唐朝之後,再沒有一個王朝定都西安。因為古人明白,西安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

因為關中平原僅為3.6萬平方公里,而且在明清之前,玉米紅薯土豆更高產作物沒有引進到中國,所以糧食畝產產量很低,而西安(長安)作為首都,聚集了大量的軍隊,許多貴族和文臣武將以及他們的家人奴僕等,還有廣大長安市民,最多時人口近100萬,整個關中地區,人口達到300萬左右,所以糧食供應非常緊張。

長安的生存,要靠關東農業地區的供應。

一旦遇到饑荒,無法解決,必將鬧出大亂子。

定都西安的隋唐兩朝的皇帝,每隔幾年就位吃飯發愁。

隋文帝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開鑿廣通渠,發展關中的漕運,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公元594年,關中鬧災荒,隋文帝被迫率領群臣到洛陽去就食,所以他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目的之一就是讓江南的物資迅速運到北方。

洛陽居天下之中,隋煬帝曾經說這裡“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還說“水陸通,貢賦等”,所以乾脆遷都洛陽。


進入唐朝,長安地區的糧食問題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多次到達洛陽就食。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唐高宗率領群臣又踏上了去洛陽的就食之路,路上皇帝的隨從竟然也有被餓死的。

第二年十二月,唐高宗在洛陽駕崩,臨死前還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

唐玄宗曾前往洛陽就食,高達五次之多,令其十分難堪。

唐中宗時,關中再次饑荒,大臣們請求皇帝去洛陽就食,遭到唐中宗的拒絕,他說“豈有逐糧天子邪?”。

唐德宗的時候,長安再次出現饑荒,禁軍沒有糧食吃,有譁變的危險。不久糧食到達長安,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一個皇帝,居然為吃飯發愁,真是黑色幽默啊,令人哭笑不得。


唐朝末年,朱溫強迫唐朝遷都洛陽,西安就結束了作為中國首都的歷史。

而後來五代、宋元明清統統不考慮西安,就是這個原因。

朱元璋打算定都西安,派太子朱標前往考察,結果後來朱標病死,朱元璋也心灰意冷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明朝遷都西安會怎樣?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全國災難頻發,乾旱瘟疫長時間大範圍的影響著中國北方,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陝西和河南,高迎詳、李自成,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造反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如果明朝定都西安,必定要養活大量的禁軍和文武百官,糧食供應平時就緊張,再加上乾旱歉收,需要山東地區供應,那麼會給山東地區增加巨大的負擔,使明朝崩潰的更早。

縱觀歷史大勢,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移動,所以西安的沒落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無法避免。

雖然是這樣,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的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只是不適合做首都而已。


燕趙節度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1a3de0d5566dee37b8cf5e353fd57381\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明太祖朱元璋選的“首都”是南京應天府,“中都”是濠州鳳陽府。後來考慮過在河南建都,隨著太子朱標的死亡和大臣的反對而作罷。“靖難之役”後明太宗朱棣遷首都於北京順天府,南京應天府作為陪都。


萬浬長徵


朱元璋本來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過西安和開封,但在遷都西安之前朱標突然死了,悲痛欲絕的朱元璋也沒有遷都的想法,至於朱棣遷都北京具體原因大體都知道,但南京的屢次陷落也反應出來一個問題,就是南京的地理位置無險可守,不夠安全


藤崎ks


因為糧食,路程太遠,不好運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