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有一群人

起早貪黑,不求回報

有一群人

走街訪戶,足跡無數

有一群人

汗水津津,默默無聞

有一群人

素面朝天,質樸憨厚

有一群人

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工作者”

有一群人

他們才是真正可愛可親的人

有一群人

百姓再小的事也是他們最大的事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叫——“(駐)村幹部”

(一)駐村幹部:班子團結是關鍵,齊心向前搞脫貧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幹部們在開會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駐村幹部張軍


回想在三友村的幾天時間,除了當地人們真的很質樸友好之外,最大的感受則是(駐)村幹部真的忙,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是我對這些“幹部們”最大的印象。

其實對大草灘鎮副鎮長、三友村駐村組長張軍的採訪是到這個地方的第二天下午就約好的,由於張副鎮長分管的工作比較多就趕到了第三天的午飯點。這不是我第一次見張副鎮長,第一次見面還是到三友村的第一天,所有村民跟上村幹部們上山搞綠化,張副鎮長主要負責加監工,他見我們的第一話就是“哎呀,把你們累壞了吧”。自此,這句話成了我們在三友村碰面的問候語。

85年的張軍是三友村的駐村組長也是大草灘鎮的副鎮長,分管的區域比較多,工作忙,我們的採訪在他覺得自己85年的年紀卻不像85年的長相的自嘲中展開。2018年9月張軍正式任職為大草灘鎮副鎮長,也是同時期成為三友村的駐村組長,任務多責任大,針對擁有6個社總人口1255人的三友村的具體村情,張軍覺得組織領導班子是關鍵,領導班子如果紀律渙散、自覺性不高,那麼帶領全村人民“脫貧”這個任務就很難完成。推選村書記,整頓領導班子是張軍來三友村做的第一件事,班子搞起來了,村裡的事得幹,學習也不能落。白天帶領村幹部走訪農戶,給建檔立卡戶報項目,給村民們做思想工作,晚上組織村幹部開會學習,互相交流,他說村幹部自己要了解政策、所幹的每一件事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代表政府,只有調動了幹部們的積極性,才能發動人民的力量幹大事。

走訪五保戶、調節鄰里矛盾、給家家戶戶通自來水、危房改造……都是張軍帶領領導班子親力親為,要麼幫忙要麼就親自幹,配合省婦聯在全村搞“最美庭院”獎勵制,在全村提倡尊老愛幼、最美家風;發揮“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的作用,帶動全村人加入到村裡集體活動、集體會議的隊伍中來,也是他們一直在加大力度所做的事。

提到下一步工作計劃,張軍說實現全村“全域無垃圾”,核查農戶收入,是否可以列入“脫貧”隊伍,進一步加強黨建方面的工作一步步改變農戶們“等、靠、要”的思想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採訪當中,張副鎮長接了好幾個電話,都是關於工作的,採訪完畢,沒顧得上吃中午飯,就匆匆趕往鎮上報審計材料了,他說脫貧工作真的是一刻都不能耽誤啊。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二)村幹部:村民再小的事也是我們最大的事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採訪中

其實,跟所有(駐)村幹部的“緣分”都是因為第一天的上山植綠,幹活總是能不自覺的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三友村的郎富明書記、高清明主任就是這樣相識的。

看起來很清瘦的郎書記不是很健談,是個實在的行動多過於語言的人,2016年7月來三友村工作,2018年10月正式成為三友村的村書記,然後開始了沒有節假日概念的村生活。郎書記告訴我說村上現在有305戶,1255人,143戶是建檔立卡戶,82戶已經脫貧,61戶正在努力脫貧,2019年的工作計劃是脫貧57戶,主要還是鼓勵村民們藉助地理氣候天然優勢,搞當歸、黃芪、黨參種植,牛、羊、土雞養殖,年輕人可以到外地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婦女們可以在村裡的扶貧車間乾點手工活,既可以照顧到家裡還能賺點錢貼補家用。

“辛苦卻值得,既然幹了就要把他幹好”是郎書記最後跟我說的一句話,村裡開始評比“最美庭院”了,房屋開始修繕的一年比一年好了,道路變得寬敞了,村裡整體形象提升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也是這位村幹部覺得最榮譽的事。

“村民再小的事也是我們最大的事”,是這位90後村幹部高清明最打動我的一句話,選擇在基層,除了現實生活更多的是熱愛吧,90後的村幹部也是一臉的少年氣,但比同齡人看起來穩重成熟。

高清明是全村推選出來的村裡最年輕,最有文化的村幹部,在村裡口碑很好。那天上山種樹,有一個未脫貧戶跟他說,自己家的脫貧預算是4萬元,自己已經打工賺了5000元,就剩3.5萬元了,自己得多下苦,努力脫貧。他說農戶跟他說這些時眼神裡那種熾熱和希望,是自己在基層努力為人民服務的最大動力。

接收新事物快、學習新思想新觀念領悟能力強、會溝通會變通是年輕村幹部的優勢,除了幹好村裡的基本事務,這位年輕的村幹部還積極參加培訓,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在淘寶、農商通等電子商務平臺開設了“三友農家”網店,幫村民們銷售中藥材。

優勢沒發揮,盲目追求量是這片土地傳統農業所面臨的弊端,養殖業和種植業是三友村的“優勢”,但是形不成規模,沒有技術性人才也是目前面臨的困境,如何揚長避短,發展新型有機農業也是幹部們和村民們一起探索的難題。

給百姓幹事能得到村民的肯定,是滿滿的成就感,也是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方式,是這個年輕村幹部的總結語。

結束的時候已是晚上10點半,他們明天又要早早的上山去弄養雞場,所以才把我們的採訪放到了晚上,送他們出來的時候,月兒高掛,明亮祥和,此時的三友村像一個玩累了的孩子,在群山的懷抱的夜幕中靜靜睡去。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在工作的村幹部們

總結語

三友村村委會上方掛著一條橫幅,大大的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接觸了這些村幹部,才發現這裡的村民們很幸福,總有人帶領他們前行。此刻的幾個大字在四月春風裡更加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他們默默的笑著,像是那些清白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