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機雲創: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聯網雲平臺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今日鐘樓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這是刀具小鎮上的一家企業,看得見的是從模具成型到流水線生產到產品檢測再到分析刀具壽命等過程,而看不見的,則是這個過程中的所有數據,早已自動實時採集後通過雲端到達中機雲創智能互聯網雲平臺(以下簡稱“中機雲創”),不斷被數據分析、遠程診斷並在異常時能夠及時通知和指導調整。

事實上,中機雲創通過採集和分析有效數據,為企業提供的收益是實時觀測設備、量化診斷報告、建設設備事故、降低維修成本,也揭開了企業製造全生態過程曾經披著的那層面紗——“向企業輸出能力,幫企業能力輸出,這是我們能夠為常州工業互聯網所能做的。”中機雲創負責人劉義說。

實體立足於鐘樓

平臺無限延伸在雲端

據初步統計

已有註冊用戶8.5萬餘家企業

匯聚了4400餘名專家

提供100多萬餘項檢測項目和20多萬條標準查詢

今年5月,常州將舉行首屆世界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博覽會,這也是我市首次舉辦的高級別工業和能源互聯網博覽會,展露頭角的中機雲創將是常州工業互聯網的一抹亮色。

是什麼?

中機雲創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立,在負責人劉義看來,是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的高端服務能力實體賦能和常州地方製造業轉型升級尋求區域創新相互碰撞的結果。

落戶在常州科技街的中機雲創,響應江蘇省《加快推進“企業上雲”三年行動計劃》,將在重點產業集聚區,聯合政、產、學、研、用、金各方資源,打造服務常州區域的先進製造業創新發展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雲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優化整合產業鏈發展資源,提升區域製造業整體發展質態。

“通俗一點地說,我們不是產品的供應鏈,而是能力的供應鏈。”劉義介紹,“在充分結合常州市工業互聯網發展形勢、製造業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的需求,我們能夠為之提供共性技術能力。”

他說,中機雲創的整體建設遵循“五五”的模式

即建立線上線下一體的五大技術服務平臺

實現“匯-研-培-招-賦”五大要素落地常州

具體包括:

通過中機雲創基礎資源平臺彙集海量知識與解決方案資源、專家資源、研究機構資源、服務商資源、行業需求,實現供需快速對接;

通過實驗室技術共享平臺開展智能製造基礎技術研究,實現產學研合作;

通過企業諮詢評估培訓平臺,通過行業協議資源,建立人才培訓長效機制,實現資本、基金引入;

通過建立工業大數據開放平臺,積累開放工業大數據,開展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雲服務商合作,培育智能製造新技術生態招商環境;

通過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針對大中小企業,分別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APP,實現企業賦能;

通過線上線下齊頭並進的模式,紮實落地工業互聯網,穩步推進“企業上雲”計劃。

有什麼?

刀具小鎮企業生產的應用場景,對於中機雲創來說,是作為互聯網雲平臺,“向企業輸出能力,幫企業能力輸出”的一種終端呈現。

如果把雲平臺上擴散的無數終端集結,加以逆向還原,就可逐漸將隱形的工業生產成本清晰化:通過生產全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採集和分析定位生產的有效數據,及時通知和預警生產設備的異常狀態,量化診斷報告並遠程指導,智能預測降低企業運維成本。在補短板的同時,還可通過市場數據的蒐集和分析、整體行業的發展研判、專家的對症指導、新技術的運用等,逐漸正向影響產品的迭代和市場面的擴大,最終重塑了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市場格局。

劉義介紹,中機雲創的創立,是以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的高端裝備製造業雲服務創新平臺為基礎和依託的,能夠依託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針對製造業提供的實現工藝能力數字化智能化,而同時,也能獲得知識經驗、行業方案、創新創業、產業服務和支撐服務等5大能力。

現階段,平臺已投入3億元,現有註冊企業用戶85000餘家企業,匯聚4400餘名專家,發佈1萬多條資訊和近5000條製造需求,提供100萬餘項檢測項目和20萬餘條標準查詢,收集了1100萬篇專業論文和30萬項製造資源。

“我們引進優質資源,能夠為常州市本地製造企業提供智能製造建設經驗、參考模型及解決方案,促進本地製造業企業實現生產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同時達到為企業節約智能製造項目建設成本的目的。”

中機雲創現已擁有高端裝備製造業雲服務創新平臺、國家智能製造發展水平評價平臺、大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IoT精益雲平臺、產學研共建實驗室、設備故障診斷預測性維護平臺等多個組成部分。其中,高端製造業雲服務創新平臺又有定製製造、標準服務、檢測服務、認證服務、專家服務等多個子平臺。

做什麼?

“我們通過設備聯網+數據分析+精益管理,旨在為機械加工領域的企業提供設備聯網、監控和分析服務。”

事實上,經過3年多的“試驗田”式探索,中機雲創的應用場景,已覆蓋了水泥、礦山、風電、造紙、港口、火車、軌道交通等眾多行業。其中本地企業覆蓋約600家,業務主要分為兩大類:中小企業的提質增效和大企業接入IoT精益雲平臺。

它們的共性在於,都需要隨時監控設備運行數據,設備維護人力、物力投入大,設備維修保養難度大。由此,“對症下藥”的則是,依託精益管理儘量減少生產環節中“浪費”,生產數據為精益管理提供客觀數據支撐,輔助識別價值和價值流,並助於實現價值流動,實現按需生產,並可持續改進。

“在我們看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出路,技術肯定是核心,能否實現工業互聯網的終極目標,則在於它們是否能夠沉澱某種能力並實現跨行業的遷移。以前的工業生產是管人、管產品,現在的工業生產則是精益管理,設備監控、數據分析、工藝改進,數字化促進的是差錯率的絕對值減少。”

中機雲創已對常州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現狀進行過調研,並在鐘樓區打造“大數據產業高地”的新常態下,將著力建設智能製造發展水平評價體系,依據北自所組織編制的《智能製造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標準,向當地企業提供評測服務;還將通過產學研共建實驗室,在特定領域內進行科研研究,最終實現將科研能力和生產能力轉化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並形成商業化產品或服務面向全行業開放。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鐘樓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好看你就點點我

中机云创:打造常州智造的互联网云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