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丨長沙“智造”統領產業轉型 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新社長沙5月9日電 (付敬懿)全球首個環衛智慧機器人作業集群“上崗”;中國首條開放道路自動駕駛“智慧公交”試運行;10萬元(人民幣,下同)擁有一顆小型衛星……作為中國中部地區重要製造業基地的長沙,一款款“黑科技”秀出智能製造的強勁實力。

智能製造是製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製造業在經濟格局中佔比重近四成的長沙,正依靠智能製造統領產業轉型升級,從製造城市走向“智造之城”,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統領,就是把智能化滲透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指出,通過智能製造,長沙工程機械等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重回歷史最好水平,一些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新載體也不斷湧現。

2015年,長沙發布《長沙智能製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在“頂層設計”引導下,率先開展智能製造示範點,並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為推動智能製造提供充足動力。相繼出臺的多項政策,讓智能製造在長沙各個領域深度融合。

走進三一集團18號廠房,焊接、地板總成、打膠等“機器人同事”隨處可見,每個工位當前該做什麼都由程序說了算。三一重工副總裁劉華說,車間工人總數縮減四倍,人均效率卻提升了四倍。“人少、產量高、質量好,是智能製造企業的標配。”

由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打造的“工業雲平臺”,能為企業智能化提供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模塊和服務。三年來,數以萬計的企業“上雲”投入智能製造的浪潮中。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院長李仁介紹,截至2018年底,長沙上雲企業突破3.7萬家。

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讓長沙傳統產業“換道超車”,從“製造”走向“智造”。據統計,目前長沙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和專項項目數量達到27個,總數居中國省會城市第一。

智能化改造倒逼製造企業加強研發、技術創新、流程再造,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智能化的滲透,也推動長沙信息化與工業化、先進製造業與高技術服務業深度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應用場景,激活一批新興業態。

中國模擬場景最多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無人駕駛的巴士遇燈緩緩剎車、自動轉彎,自動變道停靠公交站;互聯網產業營收五年突破900億元,企業達2.6萬家;智慧醫療、智慧教育在長沙投入應用……智能製造創新生態體系,引領長沙形成新的產業氛圍。

智能化是成體系的創新,長沙智能製造要搶佔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制高點,最大的“坎”是創新。湖南正下大力氣解決缺核心技術、缺高端人才、缺高端裝備的問題。

在湖南大學,圍繞“中國製造”和“製造強省”戰略,致力於培養人工智能能與機器人領域複合人才的機器人學院於2016年成立。這所學院還沒有固定教程教材,在校內進行二次招生,集合電氣與自動化、計算機、機械等專業學生一起從事研究和創新。

“多學科交叉融合,從而實現跨界創新。”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副院長顏亮介紹,學院鼓勵學生組建機器人產品創業團隊,構建起“教、研、創”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科研成果輸送出來,服務於地方經濟。

人才和人才培養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長沙“人才政策22條”“科技1+4”等含金量高、受惠人才多、支持體系全的人才政策體系,讓兩年來新落戶的各類人才超過20萬人,不斷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留住高端人才引領新興產業。

2017年,長沙再次出臺《長沙建設國家智能製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智能製造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建設成為“國家智能製造中心”。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胡衡華說,長沙發展智能製造有基礎、有機遇、有條件。未來,長沙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促進各種資源要素的協同共生,讓智能製造的種子能夠在長沙生根、開花、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