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海立方” 養出海味之王

連江引入國內首個海上機械化平臺,讓鮑魚養殖從近岸走向外海

N海都記者 陳海容 林祖龍/文 肖春道/圖

春夏交替之際,福州連江縣海域進入鮑魚採收期。作為中國鮑魚之鄉,連江2018年鮑魚產量4.64萬噸,約佔全國產量30%,產值56億元。

在離連江海岸線3公里的外海,一座類似長方體的巨型網箱矗立海中,這是國內首個海上機械化養鮑平臺“振鮑一號”,僅需2~3人即可完成年產鮑魚12噸。近日,海都記者登上這個養殖平臺,探索“連江鮑”的奧秘。

巨型“海立方” 養出海味之王

鮑魚海上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一號”

只要2~3人 一年可養12噸鮑魚

30多年前,福州並沒有鮑魚養殖業。1980年,福州市與日本長崎市締結友好城市,開展水產苗種交流。5年後,長崎盤鮑的幼鮑作為珍貴禮物,漂洋過海來到福州。當時,福州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在苔菉建立了後灣海珍品基地,開展鮑魚育苗工作。

“原先鮑魚都是陸上養殖,連江在1993年創新海上試驗,將塑料桶圍上漁網倒扣著,吊在海帶浮繩上,這是鮑魚養殖籠的雛形。1996年改良為現在的鮑魚網箱。”連江縣鮑魚行業協會會長吳永壽介紹,以前用木頭、泡沫做的漁排,只要一兩年或遇到颱風,就會產生大量“海漂垃圾”,改為環保塑膠漁排,可循環利用還能回收。

如今,連江縣政府又引入了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一號”。這是國內首個海上機械化養鮑平臺,長24.6米、寬16.6米、深1.8米,僅需2~3人即可完成年產鮑魚12噸。

近日,記者登上這個養殖平臺時,養殖工人正在吊裝鮑魚養殖網箱,記者看到這些鮑魚平均每隻有3兩,比鴨蛋還大。平臺中餌料投放、輸送,網箱上下吊裝全部機械化,平時無須派人看管,可用手機監控。

全國每三隻鮑魚

就有一隻來自連江

鮑魚是海味之王,十分“嬌氣”,對海域水溫等要求苛刻,極易死亡。2005年前後,連江開始探索“南鮑北養”模式。

“每年5月初,鮑魚苗運至北方海域‘避暑’,11月底再運回來‘過冬’,次年夏天又運到北方,等到國慶節銷往市場,一個週期為兩年。”吳永壽說,連江已成為我省最大規模的“南鮑北養”基地,產量佔據整個“南鮑北養”市場的半壁江山。

如今,機械化養鮑平臺讓鮑魚養殖從200米近岸區域向3公里以外的外海邁進,平均30米以上的水深及富含氧量的海域,使鮑魚品質和生長速度大大提升,新品種“綠盤鮑”一隻可達1斤。

連江鮑魚產業能快速發展,與其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去年,連江海帶產量約25.6萬噸,一半用來餵食鮑魚。”廈門大學海洋系柯才煥教授告訴記者。

連江縣鄭立敏縣長介紹,連江鮑魚產量一直穩居全國縣級首位。2018年產量4.64萬噸,約佔全國產量30%,產值達56億元,也印證了中國鮑魚行業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福建,福建鮑魚看連江”。

目前,“連江鮑”產業鏈初露雛形。從育苗、養殖、鮑魚北養、成品加工,養鮑原料如海帶、海藻的生產,養鮑設備生產等,整個鮑魚產業鏈都能看到連江人和連江企業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