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公孫瓚,字伯圭,《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遼西令支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

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在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可惜,界橋之戰時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

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想要冀州,公孫瓚也想要,他倆互怒的戰役,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

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袁紹親自個領兵迎戰他,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他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命令麴義,叫他帶著八百精兵作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他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

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公孫瓚的軍隊沒想到會這樣子,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他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他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著他的駐營地。

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可得麴義本就是涼州金城人,出身於一個民風強悍,與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麴義從小就喜歡射箭騎馬,而且和一些羌人頭領多有來往,非常瞭解羌人作戰的風格。而三猛戰術的精髓,或許就是從羌人處學來。畢竟少數民族對於騎兵,對於弓箭的瞭解歷史悠久,遠勝於中原王朝。而麴義自創性的運用羌人戰術,增加刀斧手作為輔佐。刀斧手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盾可以護衛,躲避遠程射擊,刀可以近身殺砍,斬殺殘餘部隊。

袁紹立即下令,叫部隊趕緊去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那時候,公孫瓚走散的兵來的就像及時雨,說出現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他猛地就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他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來是他,也漸漸後退。

稍頃,麴義帶著他的兵,要來跟袁紹對招,他的騎兵就此溜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可得公孫瓚過於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所以在計謀方面輸於袁紹太多,公孫瓚單憑一介猛夫之力,根本沒法和袁紹抗衡。這是三國戰爭史上,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以弓箭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從開始的等待,盾牌後的躲藏,到敵人逼近的猛攻,敵人退後的猛追,再次交戰的猛打,三猛戰術的運用,可以說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他與袁紹有許多戰役,初期佔據優勢,但在許多次戰役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

袁紹在此戰役中成功了,他的南侵停住了,大大挫折了其銳氣。在南進形勢僵持不下之下,公孫瓚急於另圖出路,引發了後期殺害極有名聲的劉虞而失去人心。形勢由本來名正言順討伐有“十大罪狀”之名的袁紹變成謀害在朝廷位列三公至乎令外族臣服的劉虞的罪人,頓成眾矢之的,被袁紹反過來利用劉虞的兒子劉和,打著正義旗號聯合烏桓及劉虞舊部圍攻他。公孫瓚以為救兵已經部署妥當,開城出戰。袁紹早已佈下重兵埋伏,公孫瓚大敗而歸。

他料想這次難逃一死,竟喪心病狂地下令將自己的姐妹妻兒全部絞殺,然後引火自焚。袁紹的士兵看見高臺起火,為了搶功,蜂擁而上,公孫瓚就這樣死於亂兵的刀下。

白馬將軍公孫瓚囂張了一輩子,卻因袁紹一個小兵從此一蹶不振

總之,前期的公孫瓚真的配的起白馬將軍這個稱號。公孫瓚的一生簡單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初期作為漢朝將領致力於對外作戰,期間有著亮眼的表現。如果活在盛世,公孫瓚或許會成為像李廣那樣的將軍。

但身處亂世的公孫瓚成為了一介軍閥,這也是第二階段的伊始,漢朝的衰敗,讓公孫瓚不再安於本分,內心的慾望開始逐漸湧現並膨脹,對幽州人民所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多,最終在覆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