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真仁德還是假仁德?

霍敏亞


劉備是值得敬佩的人物,不管是歷史上,還是演義中。劉備作為一名沒落的皇族,幾乎白手起家,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靠的是什麼?一方面是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方面是興復漢室的大義,另一方面就是仁德之名著於四海。

在笑談君看來,劉備的仁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百姓。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借徐庶之口道出:

“吾自潁上來此,聞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可見使君之仁德及人也。”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幽州、徐州、荊州、益州……但是不管到哪裡,都是深得民心。曹操攻打荊州,劉表剛去世,劉備不忍心奪其基業,選擇南下,荊州十幾萬百姓相隨,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劉備戎馬一生,沒有以水灌城、屠城的用兵記錄。

第二,對兄弟。

桃園兄弟情,感天動地。劉備的兩個兄弟,都犯下過大錯,張飛失了徐州,丟了劉備的家小,使劉備無家可歸,關羽失了荊州,交惡東吳,葬送大好局勢。

但張飛欲自刎謝罪時,劉備攔住了他,“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關羽身死,年邁的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興全國之兵為他報仇,對關興、張苞也都是厚待。

正因為劉備秉性如此,所以這兩個萬人敵才矢志不渝地追隨,哪怕是曹操“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都未能動搖關羽絲毫。

第三,對部下。

跟著劉皇叔這樣的老闆是幸運的,不像曹操那樣“吾好夢中殺人”。徐庶母親被曹操騙到許都,忠孝難兩全之際,徐庶選擇孝,劉備沒有強留。

演義第九十一回,諸葛亮的《出師表》: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可見,劉備憑藉其出色的個人魅力,籠絡了一大幫患難與共的人才。諸葛亮如果跟了曹操,大概率是荀彧那樣的結局,但是劉備對他是絕對信任,三顧茅廬,授予大權,最終還以國事相托,諸葛亮感念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人的君臣關係成了千古佳話。

劉備講仁德,但仁德且不愚昧,這才是最讓人欣賞的。如果說只認仁義道德,那他就是第二個宋襄公了。劉備在對付敵人的時候,毫不含糊,曹操待劉備甚厚,但是劉備一旦得到機會,就毫不猶豫反了曹操,他的仁德,僅限於對自己人和天下百姓,既為敵人,又何必再講仁義道德呢?

以上是笑談君的看法,歡迎指正~


歷史都付笑談中


很簡單,只需要假設三國沒有劉備這個人,會怎樣?

一、呂布或許不會早死,而是成為曹操的得力戰將,填補典韋之死留下的空白。能力不亞於張遼的高順,也可以順理成章的歸降曹操,曹魏陣營的武力值保守估計增加兩成。別小看這兩成,曹操早一天統一天下,就會少死多少人?

二、沒了劉備的挑唆,荊州或許在劉表時期,就有歸降曹操的可能,即使不成立,在官渡之戰後,荊州投降的可能性也極為增大。赤壁之戰後續完全會是另一個結局(或許不會爆發)。

三、夷陵之戰根本就不會發生!

四、漢中和西蜀可能會以極少戰爭的代價,歸附曹操!

五、天下一統,大勢已成,東吳或許會真的認命,而不是在三分天下後心存僥倖。

六、三國沒了,二國也不會有,曹操有生之年會一統天下,中原人口會少死近一半!

所以,可以少死這麼多人,劉備要是真仁德,就該老老實實的賣草鞋去!但劉備是有野心的,而且非常的不小!

與此相對應的,我們在不妨假設三國沒有曹操,會怎樣?

一、天下大討董將會以更為戲劇的形式收尾。

二、在荒村光屁股的漢獻帝可能會孤獨終老。

三、固步自封的袁紹會善終,但留下的諾大家業會被兒子們分的稀碎。

四、肆虐中原的鮮卑、羌族等遊牧民族將無人彈壓,野心膨脹後會進一步深入中原,禍亂天下。

五、天下就不只是三分了,更為可能的是直接進入五代十國那樣的亂局。


瓦爾登的船伕


劉邦是真小人,劉備是偽君子,才有劉邦能稱帝,劉備只能稱霸一方的結果。

同樣是得漢中,劉邦願將所有將士交給韓信指揮,劉備卻不交給諸葛亮,而是要抓在手上,分給自家兄弟。

這就是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區別,真小人謀利,偽君子謀名,真小人可以為利不擇手段,偽君子可以為名不擇手段。

馬化騰就是真小人,為了利可以不顧小學生死活,劉強東就是偽君子,為了名可以不顧京東員工死活,所以馬化騰成功了,劉強東失敗了。

劉備沒有政治資本時,是很謙卑的,天天“兄弟”掛在嘴上,能為了收買人心,將阿斗摔在地上。

可有了政治資本後,就不顧諸葛亮反對徵東吳,最後敗光家產才想起諸葛亮的好,可是臨死之前還是說出了,“阿斗如果不行,君可取而代之”的偽君子言論。

真小人可以成事,偽君子不可共謀。

跟馬化騰的元老都能成為億萬富翁,就是馬化騰是真小人,可以為了大利而放小利給跟隨者,才能擁有更多追隨者。

跟劉強東的元老都不能億萬富翁,就是劉強東是偽君子,可以為了私利出賣所有兄弟,才讓京東走不出困境。

馬化騰知道別人為什麼投靠他,主要是看他願散財,重用張小龍就是收買天下想發財人的心,才有馬化騰今天的江湖地位。

劉強東是明知故問,讓所有想跟他發財的人的知難而退,“正道成功”就是告訴所有追隨者,只有他才代表“正道成功”,才能享受“正道成功”的成果,所以劉強東沒有什麼江湖地位,只是個江湖混混。

真小人惜才,有自知之明,知道一個人走不出困境,需要一群人才能成功,只要抓住了分蛋糕的權力就行,永遠要成為切蛋糕的人,不做接受蛋糕的人。

偽君子惜名,需要養一堆打手,吹鼓手維護他的權力,不讓別人動他的蛋糕,寧於家奴也不給友邦。

劉備的好名聲都是儒家吹出來的,因為曹操要謀漢室江山,重用將軍謀士軍人,招賢令讓曹操成為廣大沒有政治背景人的嚮往,想通過自己本事謀得榮華富貴,動搖了儒家在朝堂上的政治地位,才被罵成“奸雄”。

曹操在儒家的評分是五五開,劉備在儒家的評分是八二開,比曹操多三分。

可如果讓天下評判,曹操應該是三七開,功大於過,劉備應該是四六開,過大於公。

可天下人鬥不過儒家,因為他們掌握了筆,連秦始皇偉大的功績都可以用“焚書坑儒”全盤否定,真是厚黑到不要臉的境界。


光芒萬丈34957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這個有對人的真仁德。也有耍耍手腕,裝個樣子收買人心的手段。但古人對道德修養還是非常看重的。這點我們應用兩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獻帝春秋曰: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方今寇難縱橫,不遑釋甲,謹遣下吏奔告於執事。"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由此可見正史中同時期的袁紹也是誇讚劉備有信義的。

三國演義中,張飛鎮守徐州時酗酒大醉,被呂布夜奪徐州,張飛領十多人逃出城外,在盱眙見到劉備,被關羽責怪“你當初要守城時說甚來?兄長分付你甚來?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是好!”於是張飛羞愧難當,拔劍要自刎,一把將張飛的劍奪過來扔到地上,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雖然這句話讓很多女權主義者大為光火,但必須考慮到劉備這個任務的歷史侷限性。由此可見,他對於兄弟,特別是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兄弟,是比女人更看重的。

但趙雲長坂坡救出阿斗,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這裡就有點做著了。如果真的是擲之於地,那麼劉備就是看江山比親情更重的人。當然這也與古時候女人多孩子多有關係。如果是假惺惺的輕放到地上,那不過是為了收買人心,感謝趙雲對自己的忠心。不知我的回答是否準確,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文哥愛生活號


有時真仁德,有時假仁德。

一,當仁德對他有用時,劉備真仁德。

1,桃源三結義之時,

2,投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之時,

3,聯合東吳,共抗曹敵之時。

二,當仁德對他無用時,劉備假仁德。

1,義子取名“劉封”,親子取名“劉禪”,“封禪”之心萌動之時,

2,霸佔荊州,拒不歸還東吳之時,

3,藉機尋釁,逼迫劉璋,籤城下之盟之時。

三,結論:

1,如果不考慮政治層面的權衡考量,相比於孫和曹,從為人處世的個性層面上,劉備心胸豁達,為人寬厚,的確有仁德之風…

2,但鑑於當時歷史環境,身處亂世,劉備作為一代雄主,出身微未,許多行為也是一種謀求生存的選擇…不能簡單從“仁德與否”來做簡單評判…

四,討論:

比如尋機逼迫劉璋,拿下蜀地,也許是漢室宗族的“同室操戈”,顯得很“不仁德”。但劉備若不先下手為強,以劉璋之軟弱,孫、曹皆虎視眈眈…

而入蜀後,諸葛治蜀,的確卓有成效,姑且不說成就了“三足鼎立”的歷史局面,單就人民安居樂業方面,不也是一種“仁德”嗎?!


六福雅士


真假都是相對的,為了漢室帶人討伐黃巾軍,必有殺戮,為了挽救漢室天下維護漢室政權是出於仁心,對黃巾軍多為生活艱苦,流離失所,路肉凍死骨的百姓不是仁心。看他站在哪個立場上。為了興復漢室打著修復漢室天下的名義,實則為個人謀聲名遠播與權位,不做安穩百姓,討伐爭殺,仁者不是以發動戰爭獲利。尤其主動發起戰爭為不義者。劉備征戰多年,有被動應戰也有主動出戰,在對待劉璋,把劉璋趕出蜀是不仁,假仁德。

他要興漢,董承與他見皇帝血書,以他為皇叔對他寄予希望,他卻一邊按手指,一邊在曹操處逃跑了,並未漢室與漢帝盡力,打的旗號是謀個人利益的假仁德。

對於要為關羽報仇,發動七百萬大軍駐紮吳地邊境,挑起不利不義戰爭,致七百萬人死亡所剩無多。以多人生命為一己之私假仁。他在被曹操追打時無數流民跟隨,因為兩軍之戰,百姓死傷無數。如果他消停不動,戰爭又會減少,二軍之爭也會少,天下早一步被曹操平定,天下少有戰亂。天下亂臣賊子弄亂,劉備加入平亂又想平天下,入局其中戰爭不斷,百姓遭殃,仁德不仁。

他摔孩子,幾推陶侃之託徐州重任,收買人心假仁。以哭著稱,見長。哭劉表,劉璋,關羽,張飛,一個大老爺們,戰場上殺人也不少常哭。哪那麼多眼淚。懷疑是乾嚎的假哭。沒他多舌,呂布不見死被曹操殺。這樣的人假仁德。當然相對曹操殺人無數,心狠手辣還是仁德的。所以,曹操殺人,人皆知其狠狡,使人心慣。劉備就哭,使人歸順,一種想成功的謀略,示弱法。


圃香


假仁德!都是為了拉起隊伍,為了自己的理想。如果真仁德,怎麼會攜民渡江?曹操會和老百姓過不去麼?天下大半在曹操手裡,哪個地方民不聊生,哪個地方易子相食?難道就只有讓老百姓跟著劉備才有安全感?一方面可以欺騙一下百姓,樹立自己的仁義形象,一方面自己敗退了,用老百姓可以拖一下曹操,曹軍在攻擊自己的時候可以幫忙擋一下曹軍,順便在抹黑一把。這個攜民渡江我感覺就跟驅趕老百姓攻城,用老百姓消耗守城軍的箭一樣。如果打著讓老百姓進城休息,住在城裡的幌子,然後驅使百姓在前,部隊在後,攻擊城池,是不是也可以宣揚一下仁德?


木小實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仁義的化身,一生以仁義立身。他是大漢皇叔,堅持為興復漢室而奮鬥,三讓徐州、攜百姓過江、帶兵入川、白帝城託孤,這一系列的舉動好像一切都是仁義之舉。可是仔細分析,我們有感覺這樣的仁義並不是那麼單純。

興平二年(195年),陶謙病重,請劉備入主徐州,劉備再三推辭,始終不肯接受。建安六年(201年)年,劉備投奔劉表。由於和劉備是同宗,劉表對劉備很好,並在臨死時,託孤劉備。劉表死後,諸葛亮建議劉備擒住劉琮,奪取荊州,劉備念及同宗之誼,不願意乘人之危。而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民眾主動投靠劉備,與劉皇叔共同渡江逃往江陵。即使曹軍快要追上的時候,他也不願意拋棄民眾,確實顯示了他的仁義愛民。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另一個同宗劉璋邀請提兵入川幫助自己對付張魯,龐統、法正都建議劉備此時圖取益州。然後劉備卻說:“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實則劉備考慮的是師出無名,蜀人難以信服。等到劉備以仁義之名感召益州軍民後,劉備便隨便找了個理由與劉璋反目,奪得益州。這件事情除了表明劉備的戰略眼光外,多少有一些虛偽。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漢建魏,眾人進表請劉備即皇位,劉備大怒“孤豈效逆賊所為”。諸葛亮等人再三勸諫,劉備說出心裡話 “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看來劉備本來很想登九五之位的,只是怕貽人話柄而再三推辭。主政蜀國期間,劉備扶持益州勢力,制約諸葛亮等荊州派,劉備深諳權衡之術。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劉備哭著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能夠勝任君主,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才,你可以取代之。此言一出,頓時感覺劉備深明大義,仁義無雙。但仔細想想這話能有多少真心,卻不如說劉備以退為進,使諸葛亮死心為蜀國效力。

劉備首先是個政治家,仁德即使一種資本也是一種武器。前半生顛沛流離,劉備唯一的政治優勢就是其皇叔身份和仁義之名。劉備以仁義立身,聚集了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真仁也。而後劉備大業初成之後,劉備仍以仁德來約束自己,收服人心,仁德又是一種武器。這或許就是劉備作為劉家後人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吧。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的新媒體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個完全免費的投票創建平臺,在共享投票平臺您可以根據您的需要,創建跨平臺投票(PC端+手機端),或者是僅微信參與的投票。共享投票平臺的投票類型多種多樣,包括面向組織機構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體的大眾投票、面向內部人員開放的“指定用戶”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請碼”投票,還有具有獨特風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聖人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皇叔就算是假仁義,假了一輩子也就成了真的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不知道一個人是有多陰暗才會去對一個在歷史上真正以仁義而著稱的歷史人物去妄加評論,甚至汙衊別人虛偽。

別的不說,你能做到真正的偽“君子”一輩子而不被別人發現?三國當世那麼多英雄人物還沒你們聰明瞭,還看不出劉備多虛偽了?不覺得逗?

中國人口基數大,這麼多人總是要出現那麼一群腦殘,沒辦法的事!這些腦殘要是敢“假仁義”一輩子,我特麼的願意把你們供起來,真的!哈哈!你們做的到麼?傻 比!


鴉karas鴉


四十不知劉玄德自稱英雄也枉然 先第一屆布藝全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拿起了一支隊伍,後面好歹混出了一些名聲,也和縣的車上了一些關係,雖然不知真假,劉雄有100多個兒子。

先帝跟過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這些人對他都是上賓相待。作為老江湖的他們如果先帝是假的,肯定騙不過他們。

如果一個人虛偽了,一輩子,你都沒有真憑實據說它是假的,那它就是真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假人假義的人應該講不出這樣的話

所以先帝的仁義是從孃胎裡就帶出來的,比珍珠還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