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讀書方法能把書裡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鼴鼠的土豆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同樣是讀書,別人一年能讀300本甚至是更多,但自己卻一年連10本書都讀不完;

同樣是讀一本書,別人讀完就能立馬運用到實際工作,獲得升職加薪,而自己讀完卻什麼都沒有記住;

同樣是投入一樣甚至是更多的讀書時間和精力,為何最後的結果卻相差甚遠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在於別人讀完一本書以後能把書中所學知識轉換成能力,然後快速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那麼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把書裡的知識轉換成能力呢?我在看了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後找到了一些啟發。

說實話被這本書所吸引到的還是封面上那句,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似乎在這之前很少想過怎麼把自己讀過的書中知識轉換成能力。正如書中所說的,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讀書這兩個字或多或少的都帶有一些“功利性”。有時候只顧埋頭苦讀,卻並不知道如何將讀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以至於到頭來讀過的所有書都是空讀。

1、確定讀書目的,只選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

其實讀書和我們平時做其他事是一樣的,在開始之前,也要先確定自己的讀書目的。我們讀書無非就是為了消遣、收集信息以及獲得知識。如果漫無目的的讀書,到最後一本書看完了可能任何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你都沒有收集到,那這本書相當於是空讀了。相反的,一旦當你明確了讀這本書的目的,你就有了側重點,讀書的效率也會提高。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本書的20%,而這20%最重要的僅有4%。按照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直接奔向這4%的重要內容,集中閱讀,這樣效果會好很多。畢竟現在大部分人時間都不夠用。

2、一定要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看完書感覺什麼都沒記住,就是因為不習慣做讀書筆記。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很多方法,比如我們常用的思維導圖,通過這樣的形式把一本書中的內容形象的呈現出來。

做思維導圖的好處就是能快速幫你梳理一本書的整體框架,以一種可視化的圖形方式將頭腦中正在思考的東西呈現出來。人對視覺化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所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書中關鍵信息整理出來,有利於提高記憶力。

3、制定閱讀目標,行動起來

對於所有人來說,無論是從書本上還是從其他地方獲取到的知識,如果最後不付諸於行動,只是讓它停留於字面上,那等同於是沒有價值。這個道理就如同語言它是一門使用工具,如果你不用,即便你掌握了很紮實的理論,那又有什麼用呢。

大部分成年人讀書都是帶有一定目的,都是想通過讀書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技能,最終轉換成能夠加以運用的能力。這也是本書不同於其他書的地方。

那麼如何根據書中的知識,設定自己的目標,一步步行動起來呢?方法就是書中所說的SMART法則。SMART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被稱為“SMART法則”。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也是一件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的事,如果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改變的讀書實在是很浪費。也許對於讀書花費的這點錢你不心疼,可是時間呢?畢竟時間是一種剛性資源,用掉一點就少一點。如果你既想花最少的時間,又想保證把讀過的知識能轉換成可用的能力,不妨看看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


天山雪蓮ing


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調查得知,猶太人以人均64本的閱讀量穩居世界第一。

為什麼猶太人如此熱愛閱讀?

源於猶太人家庭重視對孩子的閱讀教育。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所以才會出現了像愛因斯坦,畢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猶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員胡歌遭受嚴重車禍,面部縫了100多針,險些毀容,事業和人生受到雙重打擊。

他說:如果皮囊無法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勸學詩》裡也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懷疑:為什麼我也喜歡閱讀,卻沒發現書裡的黃金屋呢?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書也只是“看過”而已,並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

《實用性閱讀指南》教給你如何明確讀書目的,如何掌握讀書方法,告別盲目閱讀,讓你快速找到書中的黃金,迅速掌握一本書的精華。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他在自己創業的道路上,發現了“成功人皆是讀書家”的觀點,為此他每年閱讀300本書,嘗試各種速讀方法,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一、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會因為各種實際的需求去閱讀。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闆交代的事項

.想完成一篇論文,收集寫作素材;

.週末下午閒來無事,讀一本小說打發時間⋯

閱讀的功能就是讓人們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我們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閱讀時會更加專注,由此我們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穫。

所以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沒有了目標和方向,怎樣都無法到達彼岸。

知道自己想從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時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走入三個誤區。

誤區一,閱讀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認為,讀書應該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從頭讀到尾,一直讀到“全書完”,才是真正的閱讀。其實不然,在閱讀之前要想好關於書本的問題,然後從書中找到應對問題的答案,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記憶才會深刻,閱讀才能更高效。

誤區二,閱讀時跳過序言和目錄章節。

不少人拿起一本書從第一章開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實序言對書來說至關重要,序言就是濃縮了一本書的所有優點。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它的意義何在?這本書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穫?作者會在序言中一一道來,沒有人會比作者本人更瞭解這本書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認真去閱讀。

章節目錄,便是書裡的大綱和基本框架,沒有框架作者難以將內容整理成型。沒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錄一樣,對書的內容有這麼全面的整理。想大體掌握一本書,在閱讀之前必須要閱讀目錄。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去看序言和目錄,無法掌握書裡的基本脈絡。

誤區三,全部理解書裡的內容。

有的人認為閱讀時不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還要強迫大腦全部記憶書裡的內容,這會讓大腦不堪重負。作者大巖俊之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總數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僅有4%,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中,只有8頁是最為核心的內容。

我們與其讀完整本書,卻不記得書裡到底講了什麼,不如一開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閱讀,這樣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二、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讀完書不去做任何筆記,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不要相信大腦的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寫在筆記本里,比單獨依靠大腦記憶更有保障。

1.把握書的結構層次,學會做讀書筆記。

剛才說的閱讀章節目錄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方法。就像我們去遊樂場裡玩,需要先拿來地圖瞭解一下游樂場的具體分佈,看一下你喜歡的遊樂項目分佈在什麼位置,然後直奔目標而去,這樣可以減少盲目等待,節約我們的時間。

讀書也是一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章節,直接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記筆記。

並且要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寫一句話,諸如“寫的太棒了”,“非常不錯”,這種簡單的想法,也要記下來。把它變成你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回憶。

2.瞭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牢記二八定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當人們想刻意記住某些東西,但是大腦記住後沒多久,就開始快速遺忘。20分鐘後遺忘42%,1個小時以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動記憶,只需要一天,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自己都不想去記憶,書本上的內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留存記憶,反覆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

為什麼我們在學生時期背的古詩、單詞、背的數學公式,現在依然記憶深刻呢?就是因為不厭其煩的反覆背誦,大腦記憶慢慢牢固,讓大腦一直處在“記得住”的狀態。

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是我們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樣適用於閱讀。全書重要的20%,佔有80%的內容。

從書裡找到最重要的20%,重點記憶,然後用馬克筆在重點處標註記號,不用擔心把書弄髒,做好標註,然後反覆閱讀標記的部分,慢慢頓悟,細細體會。

3.學會用思維導圖濃縮書中內容。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託尼.博贊,提倡的一種思考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使用一種與腦神經細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將頭腦中思考的內容,用可視化的圖像呈現出來。

歷史上擁有偉大頭腦的人,如達芬奇、愛因斯坦、畢加索、達爾文,他們的記筆記方法,類似塗鴉一樣,是最早的思維導圖。

如何用思維導圖來繪製一本書的內容呢?

首先要準備一張A4紙,以及最少6種或12種顏色的水性筆,將A4紙橫放在書桌前(橫放有利於開拓思路)。然後從A4區中心位置,開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細,在分枝上寫上單詞,或關鍵詞語。最後按照書裡的順序總結幾個重點內容,依次填寫。

三、迅速行動起來。

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也認真做了讀書筆記,畫了思維導圖,是不是就發揮效果了呢?不行動就不會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閱讀實用類工具書,不付諸行動,怎麼會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只有自己嘗試實踐,才能驗證是否有效。

1.根據SMART原則,設定自己的目標。

什麼是SMART原則?

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舉個例子: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萬元。

你認為哪一個目標最可能實現呢?如果鎖定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較大,就沒有辦法順利完成,這樣反而變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騖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調整。

2.想想自己目標達成的樣子。

萬事開頭難,大多數人都是從本能上抗拒困難,拒絕改變。想要真正行動起來,就得跨越第一步。我們可以在腦子裡描繪一下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能會看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聽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感覺到什麼?

充分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及體感,努力描繪那個場面,讓自己興奮起來。就像吸引力法則一樣:你說什麼做什麼,就會將什麼吸引進你的生活,有意識的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從而影響你的行為。

3.將任務拆分為馬上能去做的小步驟。

聖人老子講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任何事情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

比如設定每週讀完一本書,可以把任務分配到具體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覺前閱讀一個小時,連續讀7天,用7個小時挑戰一本書就不是問題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讀書目的,沒有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自身能力。給你的三個錦囊就是:

1、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2、閱讀時學會做筆記和思維導圖。

3、迅速行動起來,將目標具體化。

魯迅先生說過,閱讀就像採蜜一樣,必須採過許多的花,才能釀出蜜來。我們要做讀書的小蜜蜂,每日勤勞閱讀,不能懈怠,才能澆灌出世上最美麗的花朵,釀出最甜的蜜來。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要把書中的知識變成個人能力,需要做到兩點,而且缺一不可:

一是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二是把學到的知識付諸行動。

一 閱讀方法

01 瀏覽全書,梳理結構:

瀏覽全書是為了幫助我們知道書的大概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梳理出全書結構。就相當於為自己的閱讀過程,畫好了一副全景圖。

手裡有地圖,心裡不慌,當你在閱讀中,遇到不明白作者意圖的地方,你就看一下這個地圖,很可能就能理解作者寫這些內容的深層次目的。

現在做結構圖的軟件有很多,比如,思維導圖、百度腦圖、幕布、XMIND等都可以用來做結構圖。

02 通讀全書

通讀全書的目的,不在於理解書中的知識,而是為了精讀和做讀書筆記做準備。

很多好書,讀一遍不能領會到作者的意思,讀書後要寫書評的話,就更不可能只讀一遍。所以,通讀的重點是從頭讀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思考,但是可以用便籤紙進行標記,對於自己產生共鳴或者覺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可以貼上標籤,也可以摺頁,提醒自己後續要仔細看。

03 精讀,做讀書筆記

培根曾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說的就是,要根據書的特點,決定閱讀的方法。

對於解決問題很有用,或者很經典的書,我們需要仔細閱讀。在讀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思考之前做標籤和摺頁的部分,同時還要做讀書筆記。

很多人把摘抄原文當做讀書筆記,其實,真正有用的是“摘抄原文+記錄自己想法”的讀書筆記,因為這個過程是為了養成思考的習慣,你不思考,就無話可寫。

剛開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為了鍛鍊思考能力,時間久了,就能建立起主動閱讀的習慣了。

04 寫書評或講書稿

做完讀書筆記,我們經常以為完全理解這本書了。然而,讀書筆記是零散地記錄書中的知識,要把書中的知識梳理成體系,還要通過寫:寫書評或講書稿。

一方面,寫出來能防止我們犯了元認知錯誤,即我們以為自己理解了,其實並沒有,我們只是知道了而已,還沒有到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寫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在寫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地方並不是很明白,就會反覆地去翻書,不知不覺,把書又讀了很多遍,這個時候,對書中的內容就會有比較深的理解了。

05 定期重讀

對於那些好書,定期重讀很重要。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大腦的遺忘規律,通過回想書中的知識,能幫助我們牢固的掌握;另一方面,經過時間間隔,我們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發生了變化,對書的理解深度就會不一樣,很有可能還會發現新的閃光點。

二 付諸行動

培根曾說過,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我們要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就必須行動起來,使用知識。比如,想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得按照書中的方法來讀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書中的知識有沒有用,才能切實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一下SMART法則,來確定行動的目標。

SMART法則,本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量化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我們可以用這個企業管理的辦法來管理自己。

Specific:具體的,清楚詳細的;

Measurable:能夠測量的,就是說能用數據等方式測量目標完成的情況;Achievable:能夠達到的,有實現的可能;

Relevant:相關的,與自己的生活目標相關;

Time-bound:有期限的,即定下實現目標的時間。

想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SMART的目標:3天看完一本書,1周內寫完讀書筆記、書評等。這個目標就是具體的,能夠衡量自己有沒有完成,是通過努力就能夠實現的,與提高閱讀水平的大目標相關,並且有明確的時間規定。


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只有轉化成行動,才能變成真正的力量。

共勉。


馴養一本書


想要高效讀書,將書裡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就要注重閱讀質量。就像吃飯一樣,不在於吃得多,而在於能補充身體所需營養,並且消化吸收為身體所用。


四個閱讀方法有助於提高閱讀效率,增加知識轉化率:

1、明確讀書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容易找到什麼;

2、善用讀書筆記——輸出,有助於內化;

3、善用思維導圖——輸出,有助於理清思路;

4、用科學的方法行動——驗證,知識轉化為能力。

1 明確閱讀目的

明確閱讀目的,第一層意思是指有目的地選書,第二層意思是拿到一本書要有目的性地看。下面說一下後者。


如果一本書的內容是100%,根據二八原則,重要的佔20%,最重要的只有4%。

這最重要的4%就來自於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所以,確定讀書目的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前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去找什麼,比漫無目的地胡亂挑揀容易得多。

做一個小試驗你會對目標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體驗。

“閉上眼睛,想一想周圍有多少藍色物體,在心裡默默數一下。

再睜開眼睛,掃視四周,確認一下身邊究竟有多少藍色物體。”

就在你睜開眼睛環視周圍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雙目所及的藍色物體一下子飛入眼簾了呢?你一定會驚覺:“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藍色的東西呀!”

沒錯,這就是主動意識的力量。

想都記住的結果就是都記不住,所以你必須要有捨棄96%只保留4%的勇氣。

確定讀書目的之後,你可以運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提到的技巧,通過瀏覽序言、目錄、後記掌握概要,直接跳到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略讀全書(不試圖全部理解)後,再仔細閱讀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

設定目標,直擊重點,這個思路不僅是閱讀整本書的戰略,也適用於每次閱讀。比如,在睡前有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那麼這時候,你可以把“讀完這三節”設定為這次閱讀的目標,這樣就更容易集中精力了。


2 記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也是最有效的讀書辦法。《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也是作者奧野宣之所創。


記讀書筆記之前,先要在閱讀過程中做標記進行篩選,為讀書筆記確定素材:


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覺得和好,就把這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蔥鮪火鍋由魚肉+大蔥組成,對應的蔥鮪火鍋式筆記則由摘抄+評論組成。主菜與配菜齊上的火鍋才算完滿,摘抄與評論並存的讀書筆記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思想舞臺。


第一步,寫下“日期、書名、作者”等信息,參照格式:六位數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例如:[190310]《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步,摘抄和評論。經過幾遍重讀記號內容確定摘抄內容之後,在筆記本上用“o”表示並摘抄上去。隨後,“趁打鐵”,寫上自己的評論,並用“☆”表示。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注意一點,要有足夠的留白:每次換行都留一行空白,每個段落間留兩行空白。這樣寫起來壓力更小,也便日後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讀書之後要記得住,不僅是要在選書買書、讀書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重讀,以達到思想內化、溫故知新、提升自我的目的。


重讀時,看到原來的摘抄和想法,很容易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就可以寫在原有筆記下方。讀書筆記成為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3 善用思維導圖

人類善於遺忘的特徵是由人腦的構造決定的,有意識地“輸出”是加深記憶的重要手段。所謂“輸出”,包括“向他人講述”和“寫下來”兩種含義。

讀書最常用的輸出方式就是讀書筆記。建立使用不同符號標記的讀書習慣,是讀書筆記前的重要準備。比如作者喜歡在重要的地方劃線,重要段落用中括號括起來,在空白處做標記,用便籤寫關鍵詞用於強調和分類……

《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先生介紹了讀書筆記的詳細製作方法和技巧,但他最推崇的讀書筆記方法還是思維導圖法。

製作思維導圖常犯的一個誤區是:我必須要讀完整本書才能開始,如果不讀完,那麼我做的思維導圖都是不完整的。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對於時間有限、追求高效的商務人士來說,按照閱讀目的來製作思維導圖更適用。思維導圖的主分支可以分為4個部分:書的信息、閱讀目的、答案、總結,細分支再根據主分支細化,所有分支上僅使用“關鍵詞”呈現(而不是寫成“文章”)。這樣的思維導圖製作法,就不需要讀完全書,只要你明確目的、找出答案即可。

在作者大巖俊之先生眼裡,製作思維導圖並不是一個流程,而是一個非常順手的親密工具,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甚至是享受的。

4 用科學的方法行動

作者認為,閱讀之後不付諸行動,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但如果要實踐書裡所有的內容,就很容易陷入頭腦混亂的局面,到頭來什麼也沒有掌握,所以,對最重要的4%付諸行動是最明智的。

然而行動本身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並且行動之後還不一定達到目標,這讓很多人在行動面前止步不前。這裡,作者介紹了一種將自我指導的方法用到實踐上,簡而言之就是:自己當自己的教練。

方法主要分為以下三步:

一、設定行動目標

為了避免目標不切實際,可運用SMART原則:設立“具體的”、“可評估的”、“可達到的”、“實際的”、“有期限的”目標。

完成目標設定之後,想象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可以讓自己更興奮、更有力量,問自己4個問題:

·達成目標之後,具體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達成目標之後,你覺得自己會是什麼心情?

·達成目標之後,會看見什麼?

·達成目標之後,會感覺到什麼?

二、細化行動目標

首先要明確現在的位置: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的話,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為什麼?

其次,思考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XX%(現在狀態增加10%)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為了填補差距,達成加10%以後所在位置的目標,我能做些什麼?這裡可給出5個以上的方案,每一個方案用5W1H的方法來描述清楚。

最後,從所寫項目中選出一項最想著手的,將行動細分成從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為了能這麼做,我這一週能幹些什麼?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

三、付諸行動

從本週準備做的事情中,挑選一件你決定實際去完成的,同樣問自己3個問題:

·“實際上,我想怎麼做”

·“準備什麼時候完成”

·“達成目標之後是什麼心情”

這時候你應該對行動充滿信心和期待,準備躍躍欲試了。

為了促進目標達成,你還需要做最後一步——宣告,將行動“告知他人”。

宣告對象不一定是人,直接說給人聽效果不一定最好。也可以寫在社交平臺上,或者自己的手賬筆記本上。總之,一定要把這次行動當成鄭重承諾一樣“告訴他人”。


大多數人讀書就像坐車看風景,過了就過了,知識從腦海裡面滑過,沒留下一絲痕跡。久而久之,讀書並沒有帶來改變,只成了緩解知識焦慮的消遣。


利用上述的4種方法:明確讀書目的、記讀書筆記、做思維導圖、科學行動,可以提高閱讀效率,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能力就是生產力。哪怕做到其中兩個,日積月累,也足以和常人拉開差距。


吃本書冷靜一下


讀書前,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是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把讀過的書真正的運用起來,為己所用,那麼以下的方法。可以試試

首先,我們要打破“必須從頭讀到尾”的觀念。我們要清晰地知道,作為讀者的我們,擁有跳讀、不讀完、重讀、隨意選讀的權利。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後,你可以從目錄中選擇那些自己喜歡的章節來閱讀,也可以不斷地跳讀,甚至不用讀完。有了這個意識,你被束縛的心靈就會得到解放了。

其次,遵循好奇心,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很多事情能堅持下來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奇與感興趣的內在動機,只有在這些內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才能堅持下來一直去做。而閱讀也不例外。為了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我們可以去讀一些與自身有關的書籍,比如孩子媽媽可以閱讀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和雜誌,吸收育兒所需要的各類信息知識。企業管理者可以閱讀一些經管類的書籍,如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如何增強公司的凝聚力等。

在這樣與自身相關的閱讀中,不但能把學到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還能保持閱讀的內在動機。如果能夠把這一行為養成習慣,你的大腦在每次讀書時都將感受到喜悅,進而上癮,使你逐漸變成“讀書體質”。

最後,降低讀書門檻,營造讀書氛圍。很多人在買書或者看書前都會給自己一個任務,要看哪些對自己有用的書籍,像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專業性比較強的書,這些書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麼非常厚,要麼晦澀難懂。一般很難堅持讀下去,強讀下去的結果就是極速降低讀書的興趣,甚至不願再拿起書本。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妨儘量降低讀書的門檻,保持讀書的興趣與信心最重要了。我們可以先從入門級的專業書或者簡版的名著開始讀,或者是聽書,比如一些帶有圖片解說類的入門書籍,這樣我們不但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知識,而且還保持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此外,《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還提到,讀書的氛圍和環境也十分重要。我們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段,去圖書館或者在家中的書房,每天閱讀一個小時,這樣久而久之還能養成閱讀的習慣。當然,你還可以通過結交一些讀書的夥伴們,一群人一起堅持閱讀,相互支持與鼓勵,能更有利於保持閱讀的興趣。

我自己倒是喜歡加入一些讀書群,和小夥伴們一起看書,分享知識。去年中旬,我就加入了一個書評群,群裡有出版社編輯經常約書。我們約到書後,看完一本書要求寫一篇書評,這是免費看書的一個要求。當然,書評質量要保證,而且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出書評,這樣才能保證下次還有的約。

二、快速閱讀,抓住重要信息。

時間就是金錢,現代人每天都很忙,時間顯得尤為寶貴,所以我們不妨放棄從頭開始一絲不苟的閱讀,邊記筆記邊吸收的讀書方法。我們可以掌握速讀的技巧,快速的吸取書中對我們有用的信息與知識。

1、通過目錄,發掘關鍵詞。速讀的關鍵在於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而在尋找關鍵詞前,要先把書的目錄瀏覽一遍,通過閱讀目錄,掌握書的大概邏輯,選定自己該看的章節,在每個章節讀完之後,可以用幾個關鍵詞進行提煉與總結,然後把關鍵詞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書中。這樣一本書就可以總結成一個邏輯思維圖與幾個關鍵詞,而且時間也不會花費很多,還能掌握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當然,有些書籍的關鍵詞,作者會自己標出來,用黑體字或者標題展示出來。這類書籍一般是專業書,在閱讀時,我們如果運用關鍵詞方法,一本書很快就能讀完並掌握要點。

2、眼球移動訓練與抓住間隙時間,提升讀書的速度。有時候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走神,看文字的時候不經意間會停留在某個章節某一頁,這其實很影響我們閱讀的速度。那麼我們可以去學習訓練眼球的移動,儘量快速移動眼球,測試每分鐘能讀多少字,記錄移動眼球的速度。此外,在讀書的時候,不要默唸或者心念文字,否則也會影響閱讀的速度。

如果覺得自己讀書的速度太慢,不妨使用這種訓練的方法,提升閱讀速度。當然,想要多讀一些書,還要懂得利用好碎片時間。比如,在等車、等人或者開會間隙,只要我們留意去尋找,就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這種間隙時間,充分利用好,也能讀很多書了。

三、讓書本知識系統化,真正為己所用。

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與信息往往會比較零散,有時候也不免會出現片面的現象。如果能讓知識更加飽滿與系統化,這樣不但有利於我們系統化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還能更好的為我們所用。

1、垂直型主題閱讀。

垂直型主題閱讀,是指根據一個主題展開閱讀,通過將多本書相互關聯起來閱讀,深化該領域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考。

比如,關於如何讀書,我們可以讀《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等,通過閱讀這些書,你可以整合作者共通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後再按照你自己的思考,進行實踐與檢驗你的觀點,這樣的循環往復,才能讓你知其所以然。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立體化與全面,就按照一個主題來閱讀相關書籍,找到共通點,再增加自己的思考,這樣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為己所用。

2、以產出型的讀書方式為基本。

有時候讀完一本書,很容易在時間的流逝中,忘卻了書中的內容。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撰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來讓書的內容深化在腦海中。而且在讀書筆記和書評的撰寫過程中,我們也能把自己的思考融入進去,在以後翻看書評與筆記的時候,就能回顧書的內容。

讀書可以分為兩種“樂讀”與“實讀”。所謂“樂讀”是指以讀書為興趣、以享受為目的讀書。而所謂“實讀”,指的是讀書為食糧、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如果想要高效能的閱讀,那麼還是實讀比較重要,因為它能產生更高的效能。

所以,我們在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記錄一些筆記或者寫書評,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書中的知識。


霞姝兒


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為了把書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讀了很多書,卻依舊沒能過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有這幾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地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一、明確閱讀目的。

漫無目的地讀書,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樂趣,但是如果不能夠明確自己想在書中獲得哪些知識,我們往往就會“讀完就忘”。

在閱讀前明確閱讀目的,就像在旅途開始前明確了目的地,你能夠清晰的抓住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二、常與他人交流。

最近,在各個平臺,共讀活動都非常火爆,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共讀能夠督促自己持續地讀完一本書,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邊閱讀邊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雖然說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學習卻是一件“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事情。

同樣的內容,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夠通過交流,瞭解到不同視角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對於啟發我們的思路、加深對一個問題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三、寫閱讀總結。

我有一個習慣,只要讀書,必然要動筆。
這個動筆,一方面是畫下讓我深有感觸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及時記錄下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看法和理解。
動筆的一大好處是,一旦你開始寫,就會想多寫,想要寫得多,就得再思考。也就是說,我是用動筆來促進自己思考。

如果對一本書的感受比較多,我會寫書評,發到各個平臺上,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習和分享的過程。

四、時常重讀。

我時常會重讀之前已經讀過的好書,重讀昔日讀書時所做的筆記和寫下的感悟,這其實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對同一個內容的理解也會不斷地加深,我們在重讀的過程中,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

舉個例子,我在初次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簡真是恨透了作者把少安和潤葉這對有情人拆散,也恨透了他把田曉霞寫死,但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隨著著我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起浮和不如意,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人生不如意,才是常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住自我,不放棄努力和奮鬥。

以上就是我對於“怎樣閱讀才能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這些內容也是我個人閱讀經驗的一個總結,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我是“薛定諤的圓盒子”,專注於閱讀乾貨分享和極簡生活,歡迎關注我,一起讀書!)


薛定諤的圓盒子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總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要麼讀得太慢、沒有效率,別人一週都讀完兩本了,自己第一本才讀了不到一半,要麼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等到想用的時候發現連書名都想不全。那有沒有什麼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既能讀得快,又能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有兩本本書講到的技能可以去學習一下。


01《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日】奧野宣之


這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筆記本作家”,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作法在商務人士中極受歡迎。

書裡最大的亮點就是奧野宣之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這個筆記法已經被很多人使用,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的核心也很簡單,一是記錄下這本書的基本信息,二是針對書中的亮點和精彩部分進行摘抄,三是對摘抄的部分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就是觸動我們的地方,摘抄與評論需要交替進行。

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讀過的書真正成為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容易遺忘。並且,我們要經常溫習筆記,每次有新的“觸發”可以繼續寫下來。

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小小的素材,會成為思想創造的源泉。我們整個思維體系,也會日臻完善。

02《實用性閱讀指南》

“成功人士皆讀書。”這是大巖俊之創業之初發現的一個普遍規律。

《實用性閱讀指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比如帶著目的去讀書,製作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把握書的結構層次等。

針對我們為什麼讀完的書記不住的問題,大巖俊之用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幫助做了解釋,並且提出了找出書中重要的20%內容的策略,還提到了“用輸出倒逼輸入”等的方法,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的最後,大巖俊之提到“讀書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在於有過多少行動”。我們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讀完就完了,什麼都沒留下,更不用談行動。大巖俊之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向我們介紹了“SMART”法則,通過設定具體的、可行的目標,分解目標,來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他自己也是這個辦法的踐行者和受益人,通過常年不斷的讀書,最終實現了創業上的成功。


這兩本書的作者不僅自己踐行了所說的讀書的方法,而且通過這種方法,真正將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最後獲得了成功。雖然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方法我們可以用來學習!


牧心微筆記


將書上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麼難,是有方法可依循的。讀書的效率是關鍵之中的關鍵。想要提高效率,方法是很重要的。要不那些一天一本書的大神們是怎麼練就而成的呢?將讀到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秘方就在下面。

一.拓展讀書範圍,將效率達到最大化。

首先第一點,一定要大量閱讀書籍,尤其是那些經典著作。在我看來,齋藤老師看待讀書的意義,就是在為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的同時,駕駛著自己的人生之舟順利而快速地前行到目的地這樣一個活動。

隨著讀書越來越多,他不斷調整小船的方向。在航行的過程中,隨著讀書面越來越廣、讀的書越來越深入,對一些問題就有了更加深入、精闢的認識和看法。

不僅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不斷地提高,心胸也同時變得寬廣了許多,這就是多讀書的好處。閱讀不同的書籍,我們就彷彿和不同的人開始對話,開始瞭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不再這麼容易焦躁,內心的寧靜和篤實,得到幸福也容易許多。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就問了:你說的這些倒是都對。大家都知道多讀書的好處,現在的生活節奏那麼快,可到底怎樣才能既節省選書時間,還能使讀書效率最大化呢?

1.用“滾雪球”的方式,既省時又省力。

這個方法可以稱之為一種精華讀書法,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把這個自己喜愛的作者的著作都讀上一遍。深入地讀進去之後,還能發掘出新的一些對我們更有用、更有益的知識,這為閱讀新領域的書籍奠定了基礎。

因為喜歡,讀得再多也不覺得厭煩。又因為讀得多了,知識不斷地積累,看待問題也變得深入了。這樣最終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什麼,由此而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2.列書單來激發輸閱讀熱情。

人類是情緒動物,這會兒愛讀書時,讀起來個沒完沒了,那會兒不知因為什麼不想讀了,說不定一頁書也不翻,這可是讀書大忌啊!

讀書貴在堅持,始終如一地一個力度去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出成績。我們在生活中不妨把自己讀過的書籍的資料都記錄下來,以列表的方式寫在一張紙上,貼在自己書桌前面的牆上。當自己不想讀書時,看看牆上自己親手寫下的書單,我想大家都會重新振作起精神來閱讀的。

二. 提高讀書的速度,為大量閱讀做準備。

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識,閱讀的速度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量上去了,想更多的積累知識才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且經常閱讀的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精神集中力和讀書速度遠遠超過不怎麼讀書的人。

閱讀的速度不僅可以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而且加大閱讀量的同時,又對提高閱讀速度起到一個良性的推動作用。因為隨著理解能力越來越強,速度自然越來越快,量達到了一個程度,就該出現質的飛躍了。



三.精讀來提升讀書質量。

數量從來都是為了質量做準備和鋪墊的,讀書也不例外。我給大家介紹兩個精讀法,效果真的是不一般啊!個人親身實踐過的。

1.放聲朗讀。

讀出音、讀出音、讀出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讀出聲音來而不是光動嘴唇不出音的那種。這讓我想起上學時,每天早上老師都讓我們閱讀課文的景象。

語文的學習,作文歷來都是那塊最難啃的骨頭。當時的語文老師告訴我們:遇到文筆優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多多地朗讀,最好背下來,這樣這篇文章才能被你所用,熟練運用在你的文章中,這才算是真正成為了你自己的知識。

因為這個朗讀的過程,也是理解書籍的一個過程。字詞和語句的意思,在我們朗讀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透徹。

2.三色彩筆來幫忙。

讀書的人大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書上畫線標記重點句子,這點我也不例外。齋藤老師在重點的地方、比較重要的地方、有趣的地方都會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下來。

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注意:遇到特別重要的地方,都是用紅色筆來畫線,這和我是一樣的,因為紅色最醒目嘛!我們讀過一遍書之後可不能將它束之高閣,週期性的進行閱讀是很重要的,複習是為了加強記憶。而這紅筆畫的地方就是重中之重,每一次都要看的。

其次就是比較重要的地方要用藍筆畫出。據說藍色是僅次於紅色的第二大吸引眼球的顏色,而且日本有一位專家聲稱:用藍色筆寫筆記有助於記憶,比黑色的效果更好。

最後,遇到有趣的地方,還要用綠色筆畫出來。因為將這些有趣的地方記下來,慢慢地就積累下一些寫作素材。有趣的事情人人都喜歡,自己的文章既有乾貨又有讓人開心的地方,這種文章誰不愛看啊!


四.學以致用,個人能力更上一層樓。

從選書到大量閱讀,再到後來的速讀和精讀,這一切都是為了一件事做準備,那就是輸出知識、學以致用。 我們讀書積累大量知識,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更上一層樓,進而為自己帶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收穫嗎?

人在讀書的時候是輸入知識,那輸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內化之後輸出自己的東西了。 有了輸出成果,讀書才算是有意義的,才算是真正達到目的了。

因為這樣才算是將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可現在有的人總是批判這種功利化的讀書,讀書獲取知識就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1.思考力的提升。

隨著讀書數量的不斷增加,帶著問題去讀書就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思考能力也隨之提高了。我現在讀書時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這樣也不至於感到枯燥無聊,因為總是抱著尋找答案的心來讀書。這樣一來,我們的表達能力自然就強,比那些不讀書的人擁有更豐富的談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表達力能力的增強

遇到文筆優美,我們會大聲朗讀,進而背下精彩段落。一次兩次看不出來變化,時間一久,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強了。教給大家一個小竅門:讀書後假想有個人會向你詢問這本書的概況。這樣一來,表達力的增強是早晚的事。

3.提升團隊領導力。

俗話說的好: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職場中工作的我們,有誰不想當團隊的領頭人而心甘情願當一輩子小兵呢?兩者之間薪水差距懸殊不說,榮譽感和心理滿足感就更別提了。

社會在變,我們工作的職場早已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幹好幹歹都一樣的大鍋飯時代了。知識經濟早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工作能力絕對是和薪金成正比的。而我能獲取知識所要達成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應對突發事件,更是考驗我們知識面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

有了強大的閱讀能力,我們就能吸收許許多多有益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名知識達人。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精神世界也會越發充盈。面對不確定而善變的未來,我們才不會輕易被打倒、輕言放棄。不論在職場中還是在平日的生活中,最幸福的總會是我們!


高橋美莎KADBB


向你介紹5種關於閱讀的好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閱讀的習慣和學習的能力,讓你快速提升,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一、著名的英國作家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中提到了一種特別的閱讀方法:按圖索驥。

這種方法是從一個作家的作品開始來了解一個人的生平,性格,生活,然後又根據這些反過來再去關注瞭解作者的書籍,通過這樣的反覆閱讀和整理,最後寫成一篇隨筆記。這樣的閱讀方法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並不多見,但是這種方法卻能把一本書讀透,閱讀者不僅可以瞭解一本書,也可以延伸到其它的領域,做到術業有專攻的極致,最後讀出來的效果就是非常的棒的。而且有些書在讀完之後,我們還可以輸出寫一篇人物傳記,更加深了對書籍的理解,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二、日本著名的作家齋藤孝在《閱讀的力量》這本書中也介紹了3個關於閱讀的方法。

1.伴隨精神緊張的閱讀。

也就是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或者自己規定的閱讀內容,這種鍛鍊閱讀的方法可以讓你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然後過一段時間會發現,自己的閱讀耐心和習慣已經漸漸的形成了!

2.習慣閱讀文庫本圖書。

就是要大量閱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對於提高一個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幫助,很多著名的作家的成功都來源於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當你讀了5本書的時候,跟你閱讀了50本,100本書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你會發現你的邏輯思維和閱讀習慣,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提高很多。

3.閱讀50冊知識新書。

新書是一個時代或者一個行業在社會發展中的新觀點和新思想的形成,閱讀新書可以讓我們迅速的跟上時代的腳步,觀察理解現代社會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形成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見解,還有迅速的掌握新時代發展出的新技術和新知識。

三、日本的渡邊康弘著作的《高效閱讀:20分鐘讀懂一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快速閱讀一本書的另外一種方法:共振閱讀法。

使用這種方法,在20分鐘內先快速的翻閱書籍,然後再用30-60分鐘,拿起紙和筆把書中的重點梳理出來,這樣的快速閱讀可以讓一個人一天至少可以看一本書,甚至有的人一年可以看到600本書,量變達到質變,隨之增加的就是自己的知識結構慢慢變的完整了。而且你會發現這種方法很好用,每一個人幾乎都能輕易的做到。


四、日本的另一位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介紹的是用筆記的方法來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這個方法適合細嚼慢嚥,細細品味,這本書還講到一個獨特的做讀書筆記的好方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

就是在閱讀完書做好標記後,放置一段時間,等有空了再去做讀書筆記。這種讀書筆記法不僅可以讓人加深印象,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後發現對書籍有了新的理解,可以更全面的做好讀書筆記,在加深印象的同時發展閱讀和延伸拓展等能力,這個讀書方法也是被現在很多知識IP推薦的方法。

五、美國的莫提莫·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的主題閱讀法,也對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即對於一個未知的領域和新知識,去找相關領域的至少5本書籍,用心研究閱讀,等到這5本書看完後,對於這一領域也就徹底瞭解了,你會發現很多知識點都get到了,也讓自己快速成長為一個領域的“小專家”,在知識體系的建立上達到了目標和方向。以上這些方法都是適用於我們平日閱讀的,只要把這些方法運用在自己的閱讀中,經常的加以實踐,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快速提高閱讀能力,為自己快速的儲備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遇見安苒


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一書中寫道:“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對不會和以前的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不僅無效,恐怕還會加重。”

我們一直說,要多讀書,讀書就是通過閱讀別人的“歷史”反躬自省。然而,沒有兩個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讀再多的書,卻不知隨著事物的變化做出變通,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是和尚買梳子——沒用的。

這裡所說的“變通”,就是通過讀書改變思維方式,一旦思維方式改變,當你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時,就不會再像以前犯錯,你可以睿智地應對。

今天要說的這本書,書名就叫《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淺顯易懂地告訴你如何改造我們的大腦,如何通過讀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科學選適合自己的書。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閱讀名著

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曾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想要鍛鍊大腦,首先找出各個領域的名著書籍來閱讀。名著書籍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在表達方面已經達到巔峰,你只有熟悉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更完美地表達自己。

當然,這類書的閱讀難度要遠遠高於那些網上的讀物,因為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文章,其中可能包括平時並不常見的表達方式,甚至是一些生僻的字詞。

所以說,在閱讀這些書籍時,就像在健身房鍛鍊肌肉一樣在鍛鍊大腦。不要小看我們的大腦,它會遇強則更強。

例如:民國才女張愛玲在描寫女人方面可謂是出神入化。

她說:“如果湘粵一帶深目削頰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糖醋排骨”是道老少皆宜的經典家常菜。被高溫炸過的精瘦肉收盡了蜜色的湯汁,一口下去先是一絲絲清甜,再往裡咬,可以微微品到肉裡面若有若無的酸,再加上排骨不僅一大半是骨頭,而且肉質緊實,用來形容廣東女人不溫不火、體態瘦削、勤勞務實的特質,再合適不過。

相比南方女人的精瘦,上海女人則顯得粉白豐腴許多。一襲旗袍,從弄堂裡的裊裊炊煙中緩緩走來,哪怕上海話再怎麼溫和軟糯,也掩蓋不了骨子的傲氣,令人一面骨頭酥麻,一面念念不忘。

閱讀經典書籍不僅讓我們接收正確地知識,而且可以快速鍛鍊大腦。

2.讀不同領域的書

讀書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讀的書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

但是,如果只閱讀某一方面的書,不提高閱讀的廣度,那看世界的自由度就會有所限制(如圖)。

只讀推理小說的人即使讀了一千本,與讀了科學、哲學、小說、漫畫等各種領域書籍的人相比,思想會狹隘,受限制,這樣的讀書,大腦無法用單一的知識面得到鍛鍊,更不會與自己的人生經歷相結合,產生“智慧與見識”。

顯然,大腦是一個“雜食性”的器官。

我們都不知道哪一本書會發揮作用,更不知道什麼樣的知識才對自己有用,所以只要通過大量讀書,讓大腦如腐葉土一樣發酵,才能在腦內形成優質的土壤。

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從小學習朗讀漢文,熟讀《論語》等多部漢文典籍,而不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

正是從小打下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礎,才為他日後獨創出介子理論埋下了伏筆。

雜讀讓我們發現自己究竟會為怎樣的事物心動,真正相信的是什麼。所以說,並不是只有名著可以讀,不管是漫畫、小說、科學還是名著,都可以讀一讀。

只有在雜讀之後,我們才能明白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的理由。

3.同時閱讀好幾本書

我們都去過健身房,在跑步機上跑過步,有些人三分鐘熱度,在一開始就把速度調得很快,沒過多久就氣虛喘喘。這種健身方法不僅達不到效果,而且很容易就放棄。

這種跑步的方法與現在很流行速讀的道理是一樣的。

與其一開始就選擇速成,不如試試從一天讀十頁開始。如果是非常無聊的書,還可以中途換另一本書來讀。也許看了另一本書,對這本書又產生了興趣,再回過頭來讀這本書,效果會事半功倍。

這就是同時閱讀好幾本書的好處,我們的大腦不會時刻聽我們的指令做事,當它不願意讀一本書的時候,不妨聽它的,換一本書,給它點兒甜頭,你會發現,它回饋你的,是從多種書裡吸取的各種各樣的觀點。擁有了這些觀點,你就發現了屬於自己的感受,也就掌握了自我判斷的能力。

自從學會了這個方法,我在辦公室與家分別放上了兩本不同的書,每天不僅能接觸到不同領域的趣事,而且讀來興趣盎然,完全不乏味,讀書變成了隨隨便便就能堅持的事,讀書的速度也隨之提高了。

二、世界上最聰明的計算機也無法學會的行為

現在的我們處於網絡時代,只要我們輕輕動動手指,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想要的信息就會立馬呈現在眼前。所以,很多人都把網絡當做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而閱讀,除了會讓信息原封不動地複製到大腦,還可以驅動人的喜怒哀樂,豐富個人的感官體驗,同時還獲知了他人的內心世界。而且,積累在大腦裡的知識會繼續發酵和成長。知識一旦積累在大腦裡,就會形成決定人類行動的“感覺”。

牛頓通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讀過的書,才發現了全新的“萬有引力定律”。能夠創造出所謂原創的人,必定是在某些知識來源的支持下,通過大腦的充分積累和消化,才最終創出成果。

可以說,讀書能夠培養基本的腦力。未來的世界,很多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多讀書,多思考。即使我們自己不能開發出改變世界的技術,最起碼,也要擁有了解世界發展變化的能力。

那麼,怎樣才能更好的鍛鍊大腦呢?

1.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書”

什麼是“精神之書?就是在自己心目中佔據主要地位的作品。

我曾經關注了一個博主,幾年之間,他從一個平凡的普通大學生到自己出書,成為百萬暢銷書作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寫過的一篇文章,他說讓他發生改變的是一本從舊書攤上買來的書。雖然現在他自己也成為了作者,但這本書一直作為他的“精神之書”存在,經常地會拿出來翻翻。

據說,愛因斯坦的“精神之書”是《堂·吉訶德》,他身體不適的時候,還常常在病床上閱讀此書。或許他從主人公明對風車的魯莽態度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得以產生奮力向前的勇氣;也或許他因主人公的愚蠢行為而發笑,從而再次擁有了幹勁。於愛因斯坦而言,一直堅持追求理想的自己與魯莽挑戰風車的堂·吉訶德猶如同類。
在堂·吉訶德的腦子裡,滿滿都是妄想。然而,妄想與真正改變世界的偉大理想之間或許只有一線之差。愛因斯坦在是16歲時便提出了“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時,光線是否會看上去停滯不前”的疑問,最終以“相對論”的形式找到了答案。

找到“精神之書”,有的時候是偶然,但很多時候,要你閱讀更多的書才能找到。

2.通過一本好書找到聊天的話題

一般而言,判定一本好書的關鍵就在於“會不會想要談論此書”。

例如,在世界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對犯罪者能否加以饒恕?怎樣看待殺人行為?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墮落與死亡的?她的出現,對於身處充滿誘惑的女性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旦讀過這些內容,總會想要與朋友分享一下彼此的觀點。在分享的過程中,你的談話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那麼,這本書就達到了它的使命。

與人工智能相比,人擁有的更優越的能力,就是聊天能力。

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1.電子書與紙質書

我既讀電子書,也讀紙質書。我會在包裡裝一個電子書,以供任何閒下來的時候讀,比如每天上下班的地鐵上,等待朋友的間隙,都可以拿出電子書來讀。電子書的出現,方便了很多想要讀書而缺少時間的人。

然而,電子書裡,我放的是一些容易閱讀的書,例如言情小說,散文,雜誌等,那些要做筆記和反覆閱讀的書,我一般會選擇紙質書來讀。對我來說,不管電子書做筆記的功能再強大,都沒有我真真切切地用筆在書上劃出來,寫下來印象更深刻。

紙質書最明顯的好處在於方便瀏覽整體內容,就像你去相親,對面的那個人你能一眼看個大概,這是最初印象。而電子書,就像網戀,說得再好,終究隔著網絡,真假難辨。

但是,如果你要想通過關鍵詞進行檢索,這個時候使用電子書是絕對快捷的。

總的來說,電子書在你閱讀目的非常明確時使用方便,紙質書在廣泛瀏覽、深刻記憶時更為直接。

同一本書,選擇用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在信息獲取方面或許不相上下,但實際的體驗卻存在明顯差異。例如,一部電影,你選擇去電影院觀看和在手機上看,觀感是明顯不同的,那個時候是和誰一起去的,走哪條路去的,周圍的人是怎樣的……體驗就是這樣建立起來。

2.向身邊的人“借”書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就聽聽身邊朋友的吧!聽他們說他們讀過的那些書,如果你對他說的某些方面產生了興趣,就可以選擇這本書來讀。

“人腦之所以會對新事物產生興趣,大多是聽到自己信任的人對該事津津樂道。”

例如,曾經我對歷史方面的書並不感興趣,聽身邊的朋友總是談論朱元璋,他說得特別有意思,於是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他讀的是哪本書。而後,我對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見解。

先有耳聞,然後著迷,最後讀懂。

這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書最好的途徑,因為先有了興趣,讀起來印象會更加深刻;因為是朋友讀過的書,朋友說出的見解吸引了你,你也想買來讀讀看,所以閱讀起來可能會更加用心。

千萬不要害怕劇透。

一本好書不論洩露多少內容,依然都是有趣的。

腦子,是身上的銀行,裝的東西越多越好,因為它裝的是知識、智慧和經驗。心,是身上的口袋,裝的東西太多會負擔太重。

做人,過於複雜,則庸人自擾。過於單純,則停滯不進。我向往做一個腦子複雜而心簡單的人,這件事,只有讀書能夠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