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世界仍旧一片混沌呢?

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世界仍旧一片混沌呢?

01

某购物平台通常7,8月份就开始售卖秋冬装。

到了11月左右,北方都里三层外三层的穿上了棉袄羽绒服,而南方某些城市还在穿短袖吃西瓜。

哪怕到了12月,同样一件毛衣,北方的买家收到了,评价太薄无法保暖,而南方的姑娘收到了,却说太厚捂死人。

所以有时候在评价区都会有人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是托。这就是典型的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自己的看法相冲突的来自外界的不同观点时,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例如公司聚餐,领导有时候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吃什么。

有的人想吃烧烤,有的人想吃特色菜。

想吃烧烤的人觉得,自己喜欢吃烧烤,那么别人应该也会喜欢的。

而想吃特色菜的人认为,只有吃特色菜才叫聚餐嘛。

当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一般会用投票的方式找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这时候,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的一方就很高兴,认为自己说的对,早就提议该吃某某了。

而另一方却认为,聚餐吃某某实在是没劲透了,那些人怎么会想吃某某的呢?

双方心里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正确的,而对相反意见的人产生排斥心理。


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世界仍旧一片混沌呢?

02

电影《跳出我天地》里面的那个小男孩,从小就喜欢芭蕾舞,而其父亲认为男孩应该更阳刚些,所以逼着他去学拳击。

表面上看,父亲是为了儿子好。

可是事实上,拳击只是父亲的喜好,不是儿子的。

但是父亲总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来施压,想要让儿子改变主意。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有个同事自己喜欢逛街,一到周末就开始约人陪她。

她对于逛街这事乐此不疲,有时候逛一整天啥都不买,但是第二天,甚至下周,她还是要去逛。

公司的多数同事都被她拉去逛过街,回来都叫苦不迭。所以她第二次约人的时候,多数是拒绝的。

而她竟然觉得这些人都无聊透了,逛街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啊,不停的逛,吃,逛,吃,看到喜欢的衣服试穿下,看到喜欢的小饰品摸摸,看到新奇的玩具更觉得开眼界,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来去去,多有趣啊。

而不喜欢逛街的人觉得逛街真是个苦差事,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再从某某路去某商业街,虽然地点换了几处,但是感觉看到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最关键是,走得太久,累啊。

同事觉得,如果一个女生连逛街都不喜欢了,还有什么能勾起兴趣?

而不喜欢逛街的人认为,好容易休息,就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都以为别人的想法应该和自己的一样。所以很多时候遇到相反的意见时,会以自己的喜好,以自己为标尺,去评判别人。


为什么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世界仍旧一片混沌呢?

03

在老家,父辈都认为早点结婚好。

早点结婚,一来父母年轻,可以帮忙带孩子;二来早点结婚生娃,小夫妻的身体状况都在最佳状态,对宝宝有益;三来,早点生娃,等你还没老的时候孩子都长大了,到时可能有精力帮下一代。

一个高中同学就是这样,高中毕业就结婚生娃了,现在已经是两娃他妈。

而且她自己也认为早点结婚生娃好,现在甚至打算生第三胎。

而曾经的同学,有的念完研究生就二十大几了,还有的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也就一直单着。

很多大龄未婚的,尤其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他们认为婚姻的成本过高,一定要找个情投意合的才会愿意走进围城。

所以经常会出现早婚的似笑非笑的问那些大龄未婚的,咋还不结婚?还不生娃?

父辈催婚更是花样百出。

当婚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之后,很多大龄未婚的单身人士反而释然了。

结不结婚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没有人能干涉我的生活。

怪不得之前曾流行一句话:站在你的角度看我,我怕你看不懂。


04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喜好去评判别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应该和我们一样。

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大概也就有多少种人,自己所想,不一定是别人所想,尊重差异。

别人的好心相劝,很多时候只是立足他们自己的需求。如催婚,吃什么口味等。

如果想要别人认同自己,可以用建议的口吻说出来,如:我觉得某某还不错,我挺喜欢的,你可以试下。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怎么选你自己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尝试你的建议。而不会觉得是被人强行施加了观点和压力。

我们变得更好,世界也就变得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