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人都說自己純潔,而世界仍舊一片混沌呢?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自己純潔,而世界仍舊一片混沌呢?

01

某購物平臺通常7,8月份就開始售賣秋冬裝。

到了11月左右,北方都裡三層外三層的穿上了棉襖羽絨服,而南方某些城市還在穿短袖吃西瓜。

哪怕到了12月,同樣一件毛衣,北方的買家收到了,評價太薄無法保暖,而南方的姑娘收到了,卻說太厚捂死人。

所以有時候在評價區都會有人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是託。這就是典型的虛假同感偏差。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

當遇到與自己的看法相沖突的來自外界的不同觀點時,這種心理效應會使人堅持自己的看法,甚至產生牴觸的情緒。

例如公司聚餐,領導有時候會徵求大家的意見吃什麼。

有的人想吃燒烤,有的人想吃特色菜。

想吃燒烤的人覺得,自己喜歡吃燒烤,那麼別人應該也會喜歡的。

而想吃特色菜的人認為,只有吃特色菜才叫聚餐嘛。

當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一般會用投票的方式找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這時候,自己的意見被採納的一方就很高興,認為自己說的對,早就提議該吃某某了。

而另一方卻認為,聚餐吃某某實在是沒勁透了,那些人怎麼會想吃某某的呢?

雙方心裡都認為自己的意見才是正確的,而對相反意見的人產生排斥心理。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自己純潔,而世界仍舊一片混沌呢?

02

電影《跳出我天地》裡面的那個小男孩,從小就喜歡芭蕾舞,而其父親認為男孩應該更陽剛些,所以逼著他去學拳擊。

表面上看,父親是為了兒子好。

可是事實上,拳擊只是父親的喜好,不是兒子的。

但是父親總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幟來施壓,想要讓兒子改變主意。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

有個同事自己喜歡逛街,一到週末就開始約人陪她。

她對於逛街這事樂此不疲,有時候逛一整天啥都不買,但是第二天,甚至下週,她還是要去逛。

公司的多數同事都被她拉去逛過街,回來都叫苦不迭。所以她第二次約人的時候,多數是拒絕的。

而她竟然覺得這些人都無聊透了,逛街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啊,不停的逛,吃,逛,吃,看到喜歡的衣服試穿下,看到喜歡的小飾品摸摸,看到新奇的玩具更覺得開眼界,還有那麼多的人,來來去去,多有趣啊。

而不喜歡逛街的人覺得逛街真是個苦差事,從這條街走到那條街,再從某某路去某商業街,雖然地點換了幾處,但是感覺看到的東西都大同小異,最關鍵是,走得太久,累啊。

同事覺得,如果一個女生連逛街都不喜歡了,還有什麼能勾起興趣?

而不喜歡逛街的人認為,好容易休息,就好好休息,養精蓄銳。

都以為別人的想法應該和自己的一樣。所以很多時候遇到相反的意見時,會以自己的喜好,以自己為標尺,去評判別人。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自己純潔,而世界仍舊一片混沌呢?

03

在老家,父輩都認為早點結婚好。

早點結婚,一來父母年輕,可以幫忙帶孩子;二來早點結婚生娃,小夫妻的身體狀況都在最佳狀態,對寶寶有益;三來,早點生娃,等你還沒老的時候孩子都長大了,到時可能有精力幫下一代。

一個高中同學就是這樣,高中畢業就結婚生娃了,現在已經是兩娃他媽。

而且她自己也認為早點結婚生娃好,現在甚至打算生第三胎。

而曾經的同學,有的唸完研究生就二十大幾了,還有的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對象,也就一直單著。

很多大齡未婚的,尤其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他們認為婚姻的成本過高,一定要找個情投意合的才會願意走進圍城。

所以經常會出現早婚的似笑非笑的問那些大齡未婚的,咋還不結婚?還不生娃?

父輩催婚更是花樣百出。

當婚姻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之後,很多大齡未婚的單身人士反而釋然了。

結不結婚都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沒有人能干涉我的生活。

怪不得之前曾流行一句話:站在你的角度看我,我怕你看不懂。


04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喜好去評判別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應該和我們一樣。

而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大概也就有多少種人,自己所想,不一定是別人所想,尊重差異。

別人的好心相勸,很多時候只是立足他們自己的需求。如催婚,吃什麼口味等。

如果想要別人認同自己,可以用建議的口吻說出來,如:我覺得某某還不錯,我挺喜歡的,你可以試下。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怎麼選你自己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會嘗試你的建議。而不會覺得是被人強行施加了觀點和壓力。

我們變得更好,世界也就變得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