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條新政支持特色小店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邱愛荃報道 “允許居改非試點,實施審慎包容監管,試點外擺位、跨門經營……” 4月18日,上海市商務委等八部門共同發佈十條舉措,支持一批承載城市記憶的特色小店。

什麼是特色小店?特色小店是由市場自發形成,在市民、遊客、時尚人士或某個特定消費群體中,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口碑的零售、餐飲或其他生活服務類的店鋪。特色小店一般坐落於街邊或者弄堂內,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時尚風情和商業文明程度。

據介紹,上海的歷史風貌保護區、特色商業街區、創業園區、景區內集聚了較多特色小店。統計顯示,分佈在上海市67條特色商業街區和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上的小店約9400多家。在各類上海特色小店中,餐飲類約佔37%,零售類約佔31%,居民服務類約佔12%。

近年來,由於房租高企、外賣行業發展迅猛等原因,街邊小店的生存空間愈發窄小。為打響“上海購物”品牌,支持海派特色小店發展,上海發佈十條舉措,針對特色小店比較集中的重點海派特色主題街區,在制定好大規劃的同時,打好“小補丁”,為特色小店合規發展奠定基礎。在優化調整商業規劃的基礎上,研究允許各區“居改非”試點,例如黃浦區整體打造田子坊。允許各區重點海派特色主題街區的咖啡館、酒吧、輕食餐廳等沿街店鋪開展“外擺位”、“跨門經營”試點,實行精細化管理,例如楊浦區的大學路“露天吧”模式。針對主題街區開展的週末市集、夜間市集等活動,則要編制發佈管理指引,設立速審批通道,對信用良好的街區試點“審批改備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此外,十條舉措還鼓勵引入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方式開發主題街區,同時利用國有網點資源,通過減免租金等方式,降低特色小店經營成本。鼓勵各區在街區城市更新過程中,建設一批鄰里中心、公共市集等公共設施,在稅收、水電煤等方面與商業用房區別對待,吸引低利潤便民小店和特色小店入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