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一线工作法”自2005年推出以来

杨浦干部一直从群众需求出发

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在杨浦快速发展过程中

他们也始终把百姓冷暖系心头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五角场中心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曾拥有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人新村。上世纪50年代,工人新村构建起上海的第一代社区概念,从城市规划到社会治理,都能窥见“以人为本”的雏形,还诞生了“周四干部劳动日”这一基层工作方法。60多年间,政府机关干部开启的深入一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社会治理路径从未被放下;至2005年,杨浦区打出“一线工作法”品牌,探索形成了一套主动了解群众诉求、上下联动解决问题的体系,并不断在工作内涵、服务对象等方面拓展深化,让这块群众工作的金字招牌历久弥新。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上世纪80年代的杨浦区航拍影像

从老工业城区转变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大杨浦”的城市治理呈现出罕见的复杂和多变。不过,70年来,杨浦从老工业区奔向创新之城的脚步中,始终不变的是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上世纪50年代

工人新村里有了干部“劳动日”

1950年,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工人新村,便是体现当时“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市政建设方针的产物。

1952年4月,市政府设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在全市统筹兴建二万户工人住宅,俗称“两万户”,其中有一万户建在杨浦——这是杨浦地区首批工人新村住宅。区内大型企业此后也以此为标准建造了一批职工住宅,它们共同构成杨浦工人新村板块,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人聚居区之一。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20世纪80年代航拍的五角场中心

工人新村多在工厂附近,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在互帮互助、人情味浓郁的生活氛围中构建起初代社区概念。当时,能住进工人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荣光,而新村在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将“主人翁”概念落实为具体感受,比如建立起“家属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工人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

政府机构和各级干部也从中摸索着基层工作方法。上世纪50年代,区机关干部就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进行调查研究,1958年,区里制定了干部必须参加劳动的制度,两年后设立了每周四为干部“劳动日”。一位老居民还记得,当时区长就曾到厂里和大家一起劳动,倾听群众意见。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1972年的“工人新村”中凤城新村的三层住宅楼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形态的快速变化,杨浦区进一步明确了机关干部一年两次下基层为民办实事的制度,每次至少一周,时间固定在春节前和高温时节。到1990年的七年间,下基层的机关干部达到3000余人次,他们深入一线倾听群众意见,落实排忧解难措施,先后帮助基层解决市场供应、子女入托入学、住房维修、汛期积水、窨井堵塞、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区政府也根据群众的热点、难点进一步组织了专项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解决了菜场副食品供应、新村商业网点、棚户危房和严重积水地区改造等问题,缓解了一部分突出矛盾。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一线工作法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这种从群众需求出发、干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基因在“大杨浦”的发展转型中不断更迭创新。

2003年,随着“工业杨浦”“知识杨浦”转型大幕拉开,杨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国有企业从1200家锐减到200家,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一,二级以下旧里和棚户区占全市1/4,迫切需要上级党组织回应群众诉求;与此同时,一批机关干部遇到“本领恐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长阳创谷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浦区于2005年推出“一线工作法”,汇总形成一套完整的“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工作体系,以制度化回应时代之需。

2005年,时任杨浦区审计局副局长李阳放第一次走进有“穷街”之称的定海街道沈家滩居委会联系群众,当时居民们“逢雨天看海”的景象还未改变,她是蹚水进的居委会。居民们还反映,汛期家里的积水甚至超过膝盖。这一幕场景令她终身难忘。她说:“原来看到的审计数字都觉得是枯燥、冰冷的,现在再看这些数字,背后都是群众的疾苦。”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杨浦滨江(百年水厂杨树浦水厂和东方渔人码头)

正是从那时起,“一线工作法”始终把百姓冷暖系心头,展现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它用十多年来不断自我完善、优化,畅通了干部联系群众的六条渠道,实现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定时定点定人直面群众,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全面拓展,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覆盖群众需求,让百万群众受益。

亲身参与其中的杨浦区干部们对此深有感触。他们认为,“一线工作法”,强调的是“今天能尽的职责不拖到明天,把好事实事办在群众开口前”,像一条纽带紧紧联系起党组织和群众。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两万户”旧改14年

一线工作法再促机制创新

行至今日,在工人新村集聚的“大杨浦”,最大的民生工程又一次聚焦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旧改,就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面对庞大的旧改体量,发挥旧区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活力和创造性至关重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的“一线工作法”让旧改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让杨浦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案例是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这里就属于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两万户”。历经近70年风雨,这里的居住环境已经异常艰苦,但受制于种种条件,它的动拆迁史长达14年。2016年7月,作为“老大难”的长白新村228街坊,以杨浦区首创的“三个100%”新模式成功旧改,仅用了3个月,让最后360户居民圆了苦盼多年的搬迁梦。

“三个100%”,即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整体搬迁率均须达到100%。听上去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长白新村以“整体协商搬迁”化解。

街道干部们首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驻动迁基地一线办公,街道搭建起一个公信平台,由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居民代表、征收事务所工作人员、民警、律师等组成,专门协调228地块动迁中的各类矛盾。除了开政策宣讲会,街道和居委干部分片包干,一户户走访摸底。当时的街道副调研员黄才友记得,工作组给每一户都制作了一张情况表,将家庭成员关系、可能涉及的矛盾等一一列清。这一创新的旧改模式,背后是党员干部想方设法找突破,也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克难的结果。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今年初,杨浦区立下打赢旧改攻坚战的“旗帜”:完成旧改征收7000户、收尾6个基地。农历新年刚过,已有好消息传来——江浦街道160街坊基地顺利通过旧改“一次征询”,千余户“蜗居”居民有望尽早告别“拎马桶”的日子。基地规模不算大,但对未来一段时间杨浦旧改工作意义重大——杨浦区正计划在此探索市区联手推进旧改的新机制。而这一创新举措,也是杨浦区适应新时代,

依靠“一线工作”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的一个例证。


图:朱良城、王修远、部分资料图

杨浦在这项坚持了14年的工作上,始终以你为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