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窮窩” 走上富路——宕昌縣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挪出“窮窩” 走上富路——宕昌縣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春日的宕昌縣兩河口鎮山背村、羅灣村美麗如畫,一派繁忙。只見楊柳吐綠、桃花盛開處,一排排新落成的季節性生產用房錯落有致,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養雞、辣椒加工等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而另一頭,五十公里外,位於宕昌縣城中心路段山水雅園小區的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孩子們就近上學,大人們在扶貧車間務工,也是一派繁忙興旺之象。

“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面;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這是過去山背、羅灣兩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嚴酷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製約著當地群眾脫貧的腳步。

近年來,在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及省政府辦公廳的幫扶指導下,市、縣黨委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等措施“挪窮窩、拔窮根、換窮業、改窮貌”,切實解決了兩河口鎮山背村、羅灣村“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

搬得出,256戶1062人“挪窮窩”

走進貧困戶楊豔強在縣城的新家,記者看到,嶄新的房子光線充足,佈局合理,裝修簡潔明快,電視、冰箱、沙發等傢俱一應俱全。

而就在一年多前,楊豔強一家10口還擠在羅灣村又黑又破的土坯房裡。“要不是黨的好政策,我們哪能在城裡住上這麼寬敞漂亮的新房!”楊豔強感謝道。

楊豔強所在的羅灣村坐落在海拔1900多米的高半山地區,和鄰村山背村皆為典型的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滯後,生存環境惡劣,群眾思想守舊,文明程度較低。

村內90%的房屋為一層養畜、二層住人的土坯房,“人畜常年混居、房屋昏暗狹小、生活電器不用、火盆煙霧繚繞”是這裡群眾原來生活的真實寫照。截至2017年底,兩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0戶862人,貧困發生率為73.9%。

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作為典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如何才能脫貧?在尋找解決問題良策的道路上,各級黨委政府一直在苦苦思索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山背、羅灣自然條件嚴酷,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年年扶貧年年貧。要想徹底拔窮根,就得搬出深山,換個環境謀發展。”按照要求,立足實際,省市縣各級領導經過多次調研論證,作出了“山背羅灣易地扶貧搬遷”這一重大決定。

方向既已明確。縣、鎮兩級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山背羅灣村脫貧攻堅的“當頭炮”迅速全面實施。

2017年7月,省裡決定由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聯繫兩河口鎮,並幫扶山背、羅灣兩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緊盯搬遷方式、後續產業、就業保障等關鍵環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一步得到了紮實有力推進。

搬遷過程中,兩河口鎮政府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安置搬遷群眾,選擇臨近官鵝溝景區的山水雅園作為集中搬遷點,並根據搬遷群眾家庭人口重新設計改造戶型,一次性解決好硬件配套設施、房屋必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搬遷群眾“拎包入住”。

“以前還有點捨不得老房子,但搬下來後,才發現真是越住越喜歡!”楊豔強笑著說,現在他們一家人住在130多平方米、五室一廳的大房子裡,過得很舒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背、羅灣兩村已向城區集中安置點搬遷256戶1062人,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

穩得住,家門口享受優質服務

“搬下來吃水更方便了”“娃娃上學就在附近,教育質量還好”“看個病醫院就在跟前”……

在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村民們你一言我一句地說著搬下山的好處,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生活真的是非常方便!”54歲的權新學感嘆道。

從一開始發現房子已經進行簡裝,並配備了沙發、電視、床、廚房灶具等的驚訝,到看到周圍有學校、醫院等的欣喜,權新學不知道該用那個詞才能形容自己的激動心情。

“我們過起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權新學連連說道。

確實如此,聚焦“穩得住”,山背、羅灣村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注重完善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為每一戶搬遷群眾都配套了水、電、路、氣、網等基本生產生活配套設施。

同時,安置區內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和物業管理服務點各一處,為搬遷群眾提供集諮詢、服務等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特別是安置點附近就建有幼兒園、中小學校、超市、醫院、農貿市場和扶貧車間,群眾生活十分便利。

對楊豔強來說,從羅灣村搬下來後,最讓她開心的是,自己在扶貧車間找到了一份製作手套的穩定工作,兩個孩子能和城裡的孩子一樣接受相同的教育。

“以前村上雖然有學校,但山路不好走,教學的質量也不如城裡,現在這些‘困難’都迎刃而解了。”楊豔強很高興,她說,鎮上在幫助村民們搬遷的同時,也妥善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目前,楊豔強的兩個孩子分別就讀於城關三小和計子川小學。“希望孩子們都能抓住現在的好機會,認真讀書,用知識來改變命運。”楊豔強說道。

於兩個村的村民而言,他們也大都希望在孩子這一輩切斷貧窮的代際傳遞,易地扶貧搬遷帶來了絕佳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區安置點,晚飯過後,忙碌了一天的婦女會利用難得的閒暇時間,聚在一起,跟著音樂翩翩起舞。

從高半山搬到安置區,從土坯房搬進新樓房,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八晚五,山背、羅灣的搬遷戶已悄然開啟了“新活法”。

能致富,“組合拳”助力後續產業發展

早上6點多到合作社給雞出糞、上飼料,8點多做飯吃早餐,接著粘紙箱,到12點左右吃中午飯,休息會再開始上工撿雞蛋,撿完收工。

在合作社務工的日子,李讓紅規律而又從容。和以前靠天吃飯、從黃土地裡刨食相比,這樣的生活真的讓她感到幸福。

李讓紅是土生土長的羅灣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自兩河口鎮羅灣村惠民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建廠投產以來,她就和丈夫被吸納到合作社務工。

“因為是全自動化的設備,工作不是特別辛苦。”李讓紅說,合作社每個月給她3000元的工資,現在她和丈夫一年下來,能掙到7萬多元,比在外面打工的人還掙得多,而到年底合作社還有分紅。

“既能照顧家裡,還能有這麼好的收入,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感謝黨的好政策!”李讓紅感激道。

不止李讓紅,也不止惠民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

易地搬遷,改變的只是貧困群眾惡劣的生存環境,而後續產業培育和發展,才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在山背羅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之初,宕昌縣就將後續產業發展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之中,與工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

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先後6次深入羅灣村訪貧問苦、指導調研,並叮囑各級幹部,要千方百計安排好群眾搬遷後的生產生活。

省政府辦公廳作為幫扶組長單位,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幫助協調解決手套加工“社區工廠”的各項具體事宜,協調省菸草公司捐資建設生產季節生活用房。

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做精做實做細搬遷群眾後續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等工作,宕昌縣用活用足用好省政府辦公廳打出的六套“組合拳”,真正做到產業扶貧精準到村到戶到人。

特別是堅持以“產業在農村、就業在城鎮”兩條腿走路為總體思路,加大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把貧困戶產業到戶資金注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宕昌模式”發展富民產業,不斷增加貧困戶的收入。

——建成了老山養蜂專業合作社,發展中華蜂380箱,帶動了兩村37戶貧困戶增收。

——建成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安裝全自動、封閉式、職能化雞舍兩座,存欄蛋雞2萬隻,日產蛋1.7萬餘枚,第三座雞舍設備正在安裝調試,4月下旬可投放雞苗;

——建成了果蔬和旅遊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0多畝,栽種優質花椒10萬株;

——建成了宕昌縣普惠手套加工合作社,安裝設備130臺,吸納1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合作社運行正常,目前已生產手套90萬雙,銷售60餘萬雙,訂單20萬雙。合作社可帶動山背、羅灣等村220戶貧困戶戶均年實現保底分紅在3500元以上;

——建成了騰達實業宕昌扶貧車間一個,安裝手套機和縫紉機各200臺,吸納了22名建立卡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每名職工年工資穩定在3萬元以上。

同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兩村搬遷後群眾增收問題,由重慶綠化產業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正在實施的兩個村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採取“聯村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項目建成後,年接待遊客可達80萬人次,實現年收入約8000萬元,可解決當地村民300人就業,村民年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

……

如今,山背、羅灣兩村的群眾已挪出了“窮窩”,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往日熱鬧的山村雖不再喧囂,但並沒有因此沉寂下去。

“有規劃,有目標,有盼頭,現在村民們幹什麼勁頭都很足!”兩河口鎮黨委書記蔡鴻鳴說道。

(記者 韓縣銀 王 芳 王 豔 張 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