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畝均論英雄倒逼轉型升級 義烏“標準地”改革激活農業內在潛能

2019-04-24 09:00 | 金華日報

現代農業發展,低散亂格局是避不開的現狀和難題。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義烏近日出臺《義烏市農業“標準地”控制性指標和管理操作流程(試行)》,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業“標準地”改革,分類管控發展利用耕地。

記者昨日從義烏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在前期首批3個農業“標準地”項目落地基礎上,義烏今年還將在義亭、赤岸、後宅等條件相對成熟的鎮街開展第二批項目,計劃年底前完成“標準地”存量提升認定3萬畝、引進新增0.5萬畝。在種植業試行的基礎上,改革也有望向其他農業產業拓展延伸,力爭通過3~5年實施,明顯提升義烏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水平。

以亩均论英雄倒逼转型升级 义乌“标准地”改革激活农业内在潜能

李孟宅村拆除廢舊蔬菜大棚啟動建設水稻示範基地

流轉加招商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標準地”一詞在農業領域是從未出現過的提法,《流程》對此給出明確定義:即全市範圍內符合土地利用總規劃和現代農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滿足相關控制性指標要求,在土地流轉基礎上,通過招商引進項目發展現代農業的耕地。

4月4日,義烏首批3個農業“標準地”項目在佛堂和大陳鎮簽約。共計“標準地”2458畝,總投資超2500萬元,建成后土地畝均產值可提高10%~20%,帶動農戶200家以上,標誌著義烏農業“標準地”改革邁出實質性一步。

農業“標準地”項目如何操作落地?《流程》規定,優先做好土地評估和流轉的基礎上,鎮(街道)將已經或意向流轉的“標準地”公開招商,意向企業根據項目定位和控制性指標尋找合適“標準地”,競得者與鎮(街道)簽訂流轉合同和投資建設協議書,即可開工建設。

“相當於對農業招商模式進行了重置。”在義烏市農業農村局產業發展科科長蔣文衛看來,改革強化事前評估,一方面由政府通過流轉增加“標準地”儲備量摸清底數,統籌謀劃項目產業定位開展招商,利於招投雙方精準匹配。另一方面,企業根據協議建設,無附加條件環節,利於釐清政府市場關係,優化投資環境,提升農業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率。

清溝、排水、播種。月初起,佛堂平望、上陳和南江三個村便因地制宜引進種植水稻金早09。“再過一個月,這裡就是成片稻田了,預計7月中旬能收穫第一批。”通過競標,浙江萬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樓國三從佛堂流轉出1918畝農業“標準地”,全部用於種植水稻。

“土地是種糧食種菜的,而不是養螃蟹種苗木的。”佛堂本是農業大鎮,但隨著經濟發展,批量種植讓苗木失去市場競爭力,也導致土壤退化,不少農村耕地閒置荒廢,改革則讓副鎮長王育兵看到了希望,“這可以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還地於農、還田於耕。”今年,佛堂還計劃打造千畝良田,預計年底全鎮水稻種植面積將達1萬畝,比去年增加0.3萬畝,並爭取以每年0.5萬畝的規模穩步增長。

以亩均论英雄倒逼转型升级 义乌“标准地”改革激活农业内在潜能

溪後村範圍“標準地”進入土地機耕階段

畝均論英雄助力農業提效增收

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當下,如何讓有限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佛堂鎮平望村老樓的2畝地以前種著蔬菜、甘蔗、稻米,畝產不高,年收入大概2萬元左右。如今,義烏市健源水稻專業合作社農業“標準地”項目落戶平望,老樓的地裡全部種上優質稻米,每月5000元田間管理費,加上每畝800元年租,年收預計至少漲3倍。協議還承諾,每100畝地村集體能得到1萬元年終收益,當中也有老樓的一份。

根據法律法規對不同類型耕地農業生產管控要求,《流程》將“標準地”分為三類。一類標準地(一般農田),主要種植當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二類標準地(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種植當年生作物和多年生草本作物;三類標準地(糧食生產功能區),以糧食作物為主,種植其他當年生作物需種植一季糧食作物。

從中不難看出,農業“標準地”改革深化了畝均論英雄的導向。根據耕地性質分類,並相應制定使用“門檻”,保證土地不被亂用賤用,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

義烏桃李春風大陳小鎮建設區內,除300畝水稻生產示範基地外,義烏藍城“標準地”項目中的240畝一、二類地便按照“標準地”標準打造成蔬菜休閒基地。“我們種植的紫色小番茄、櫻桃小蘿蔔等新奇特優質蔬菜,定位區別於市面普通品種,專注中高檔市場。”義烏大陳鎮農辦副主任陳偉建介紹,這240畝“標準地”將計劃打造成集農事體驗、親子採摘、共享農園於一體的農旅觀光體驗區,在優化農村生態人居環境之餘,也能吸引客流向周邊引流,帶動周邊村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就在前兩天,大陳鎮溪後村村口對面,其中20畝“標準地”剛剛完成清表。據透露,這裡將打造面向全體義烏市民的共享菜園,預計7月會正式向社會眾籌公佈當季蔬菜名單,由市民出錢認領地塊,切身體驗蔬菜種植和採摘樂趣。

管理標準化倒逼農業轉型升級

“標準地”項目的引進和落地,也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戶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3月中旬,藍城農業與大陳鎮種糧大戶樓偉豐簽訂農機租用合作協議。通過提供設備和農機手,樓偉豐不僅能得到每畝150元的額外收入,藍城的標準化機械操作程序和量化要求,也幫助他提升了農耕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

佛堂和大陳的農村地塊以前基本由每戶農民自行打理,長期的“養生式種植”導致管理標準缺乏,效益欠佳。要想實現增收量產,必須提高機械化、科技化水平,而改革的實施將順勢淘汰低小散農企,推動實現科學化種植和標準化管理,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幾個人幹一周的活,現在一臺機器一個人輕鬆搞定。”對此深有感觸的樓國三舉了個例子,以前農村地塊分散,打藥的無人機剛飛起來,就飛出了自家地塊碰到了別人的莊稼。土地集中流轉後,機器連片操作順暢便捷,省時又省力。

為確保項目高質量和經營規範化,《流程》設定“投入產出、設施裝備、安全環保、面積年限、帶動效益”五項控制性指標。這些指標還在《浙江省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2020年目標值和農業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上浮了20%。項目建設竣工、投產和實施一段時間後,將進行驗收、履約認定和綜合評估,合格的給予企業獎勵,種糧的一次給予200元/畝獎勵,其他作物(苗木除外)給予100元/畝獎勵。不合格的責令整改,拒不整改的責令退出。這也將倒逼企業自我提檔和產業轉型升級。

“標準地”還同時限制養殖畜禽和非清潔水產,以及明顯不適合義烏自然條件和嚴重破壞耕作層的作物。5年內規劃重大產業項目、重點工程項目等擬徵收的地塊亦不予納入。

“我們將借力改革東風,深入開展土地流轉和招商引資,推動落地更多項目,促進義烏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蔣文衛的話語聲中信心滿滿,農業“標準地”正讓義烏農村變得更富、農業變得更美。

(原標題《以畝均論英雄倒逼轉型升級 義烏“標準地”改革激活農業內在潛能》,原作者章馨予。編輯樓菲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