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範恆山 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魏後凱 區域經濟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李志堅 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覃劍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畢徵 廣州日報夜編中心副主任、中心工作室負責人

“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圓桌會今起推出

藍天白雲下的廣州珠江兩岸(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攝

中心工作室 出品

本期統籌/ 徐鋒

本版文字/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敏、毛梓銘、趙琳琳、謝綺珊、於夢江、張冬梅

4月10日,廣州日報刊發了署名“廣言”的《奮進的城市出新出彩》大述評,在全市掀起了一場“搶抓大機遇 煥發新活力”坐言起行大討論。如何善用“老城市”的優勢、摒棄“老城市”的疲態、破解“大城市”的難題,搶抓大灣區的機遇,煥發新時代的活力,文章拋出的一系列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從今天起,我們將結合重點話題,開展多場圓桌論壇,邀請專家進行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探討,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廣州的定位,明確要求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廣州將把貫徹落實《規劃綱要》作為推動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總抓手。

如何理解這一定位?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和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這兩者間的關係如何?本期圓桌會,我們邀請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範恆山,區域經濟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覃劍, 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一起來參與討論。

“五大定位”

應協調推進

形成聯動

主持人: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談到《規劃綱要》對廣州的五個定位時表示:建設國際大都市是目標要求,打造區域發展核心引擎是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是應有之義,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是當務之急,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長久之策。目標要求、重中之重、應有之義、當務之急和長久之策,該如何理解?範老師,請您先談一談對此的理解。

範恆山:認真分析廣州的定位,一方面,它考慮了作為一般城市應具有的功能特點和市民的多方面需要,體現了綜合性;另一方面,著眼於廣州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前景,也與其他城市進行了區別,體現了特殊性。但無論是過去已有的定位,還是今天根據需要賦予的新定位,無論是它所體現的綜合性,還是具有的特殊性,都共同凸顯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廣州超出於一般城市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定位。可以說對於廣州,國家、國人都是高看一眼的,而這種高定位,既是基於廣州現有的發展基礎,也是基於廣州未來發展的潛能。

但有了這種比較高的定位,並不等於就萬事大吉。恰恰相反,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實現這樣高的定位,需要做好夯基壘臺的工作,要把基礎打牢打實,這意味著必須梳理清楚實現定位的每一項工作舉措,並把這些工作舉措抓細抓實。絕不能懸在空中,熱衷於搞那些不接地氣的、所謂高大上的東西。

魏後凱:這五個定位並不矛盾,是不同層面對廣州的定位,要採取有效措施,協調推進這五個戰略定位形成聯動。

主持人:李老師,您覺得廣州要如何統籌兼顧好這五方面聯繫?

李志堅:一方面,要充分理解這五個方面的內涵。目標要求,是要全面提升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重中之重,要求廣州擔負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職責,促進穗港澳、廣深、廣佛在更高層次更深領域開展合作;應有之義,這是廣州的使命所在,要求增強對周邊地區發展的服務帶動能力,強化綜合性門戶城市服務功能;當務之急,要求廣州要有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快提升國際商貿中心能級和完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長久之策,這既是廣州無可替代的優勢與功能,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建優質生活圈的內在要求。

另一方面,廣州要牢牢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推進基礎設施高水平互聯互通,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探索協同發展新模式,以改革開放新舉措推動廣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在綜合服務、網絡樞紐、科技創新、文化綜合實力、開放合作和生態宜居等方面進一步增強中心性和引領作用,加快實現建設國際大都市的宏偉目標。

廣州城市定位

與灣區建設目標

高度協同

主持人: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和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如何理解這兩者間的關係?二者如何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範恆山:廣州是我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和特殊地位的城市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廣州自身的發展非常重要,這決定著它能否在其中起到支撐作用,也決定著自己未來的發展地位與前途。

而實現自身的發展不僅取決於自己的努力,還取決於廣州和其他城市與地區的協調聯動。廣州要以更加寬廣的胸襟、更加開放的舉措,加強與其他地區特別是三個中心城市、七個節點城市的合作聯動,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開放有益、合作有益,絕不可侷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搞耕耘,絕不可以立足於單純追求自身發展做文章。要樹立互利共贏的思維,通過加強合作聯動,不斷擴大資源要素配置的空間,克服發展中面臨的短板劣勢。既通過發展自身來發展灣區,也通過灣區發展來實現自身發展。

覃劍:放眼世界,幾乎每個超級城市背後都有一個強大影響力的超級城市區域作為支撐。在超級城市區域中,城市之間通過多向互動網絡優勢,促進功能、產業、空間協作分工,並形成強大的整體效應和溢出效應,提升中心城市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廣州的城市功能定位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導向高度協同、相輔相成,通過增強核心引擎功能,可以在協作協同發展中獲取更加強勁的區域支撐動力,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

李志堅: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與大灣區建設相互促進。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發揮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需要廣州煥發城市新活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必須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

主持人:幾位專家都強調了在合作中發展、在合作中共贏的觀點。可見,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廣州仍然要打“合作牌”、走“共贏路”,用好粵港澳三地互利協作的強大優勢。

善用廣州

在大灣區中的

比較優勢

主持人:對於廣州這座老城市而言,搶抓歷史大機遇的優勢在哪裡?怎麼在機遇中更好發揮優勢?魏老師對此怎麼看?

魏後凱:當前,廣州處於一個全面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之所以說全面,指的不是某一個方面轉,其他不轉,而是所有的領域都面臨這個問題,農業、製造業、服務業都面臨轉型升級。轉型是發展模式、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是產業結構、技術含量的升級。

廣州發展有五大優勢:

第一,交通區位優勢。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中,不論是往外走如“一帶一路”,還是往內陸走如連接中部、西南地區,廣州的交通區位最突出。從粵港澳大灣區來看,廣州處於A字形核心區的頂點,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第二,發展空間優勢。廣州面積約是深圳的3.7倍、香港的6.8倍、澳門的227倍,發展空間大、潛力大,這是其他幾個城市沒有的優勢。

第三,科教資源豐厚。儘管香港的大學很多排在世界前列,深圳科技創新能力較強,但廣州的科技教育基礎資源很豐富,廣州的醫療、教育、文化資源更好,比如擁有三甲醫院的數量,廣州跟北京、上海相比排在全國前三。

第四,文化底蘊深厚。廣州歷史悠久,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老城市,廣州的粵劇、廣繡、廣彩、廣雕、粵菜等文化因素對未來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行政中心的組織資源優勢,廣州過去是中南地區的中心,現在是省會城市,代表南部中國地區的形象,包括廣交會、中新知識城在內的一些大的國家級項目在廣州落戶。

李志堅: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在商貿、教育、文化、醫療等方面擁有深厚沉澱,綜合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體系完備,創新創業活躍,城市能級及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綜合優勢明顯。

如何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需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二是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完善科技體制機制,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四是系統提升綜合城市功能,加快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帶動作用。

主持人:關於廣州今後如何在機遇中發揮優勢、用好優勢,覃老師是怎麼看的?

覃劍:近年來,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的地位逐漸攀升,已經躋身世界一線城市之列;在國家戰略版圖中的地位不斷凸顯,正被國家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面向未來,廣州必須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根據比較優勢鞏固提升在全球城市網絡當中的樞紐地位,營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凝聚城市的精神特質,增強城市辨識度、影響力和輻射力。

廣州需要

清醒認識自身的

問題和短板

主持人:清醒認識老城市的問題在哪裡,才能找到煥發活力的方向在哪裡。廣州在當下這個發展階段,存在的問題和短板主要有哪些?有哪些必須跨越的關口?

範恆山:當前,廣州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內外的一系列挑戰。從內部看,廣州的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提升,新動能、新經濟的比重還不大,其所蘊含的創新能量還不充足;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佈局,以及其他功能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調整;適應更加開放、更具市場化要求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還需進一步改善提升。

從外部看,廣州與國際國內一些城市和地區相比,仍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壓力。我注意到,在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廣州與國內外一些城市相比還有差距。從對標國際水平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來看,前行的道路還很艱辛,實現輝煌還需要付出更大更具創造性的努力,這就要求廣州這座老城必須把握歷史機遇、煥發新的活力。

主持人:範老師從內外視角的比較中,指出了當前廣州發展存在的一些短板。魏老師在這一問題上有哪些新的見解?

魏後凱:目前廣州發展存在四個短板:一是中心功能與國家的要求和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對廣州的要求還有差距。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不能侷限於廣東,要走出廣東,面向西南、華中甚至亞太地區,面向全球化大背景來釐清廣州的功能。

二是產業結構的層次仍有待提升。比如農業不是不要,而是要發展現代高效都市農業;製造業也不能不要,而是要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和製造業的高端環節。在發展模式上,要“控制兩頭,甩掉中間”。即總部、研發、設計控制住,營銷、品牌運作、技術服務控制住;產品的一般加工製造甩出去,面向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一體化產業鏈,提高廣州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競爭力、控制力。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廣州擁有豐厚的科教基礎資源,但科技成果轉化是薄弱環節,如何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跟企業形成產學研一體化是廣州要解決的問題。

四是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廣州空間開發潛力大,但目前還存在大量低效產業。廣州單位面積實現的GDP較低,必須轉型,不能讓低效產業佔用一大片土地。

主持人:也請李老師就這一問題談談您的理解?

李志堅:當前,廣州仍存在一些“老”問題和突出短板。一是城市機能亟需“修補”,面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產業轉型升級任務重、交通治理待優化、城市面貌待改善等問題。二是創新動力不足,在科技創新能力、創新龍頭企業數量、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與北京、上海等地區相比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三是新興產業發展仍然偏慢。

當下,廣州需清醒認識自身問題和短板,緊抓國際發展趨勢,跨越轉變經濟發展動能、推進創新產業集聚、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城市綜合治理四大關口,同時結合自身亮點,推動廣州在未來綻放新活力。

廣州究竟

“新”在哪裡?

“活”從何來?

主持人:對照廣州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和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廣州的“新”在哪裡?活力在哪裡?活力又從何而來?

李志堅:廣州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大維度。一是新的運行機制,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二是新的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做強6大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高標準建設價值創新園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新的城市面貌。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為定位,改善城市發展環境,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廣州老城區“微改造”建設,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

覃劍:“活力”集中體現為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涉及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和政府活力等方方面面。“活力”來源於充滿激情的企業家精神、源源不斷的人才引力、融匯四海的開放魄力、廣受認同的城市文明以及敢闖敢試的改革銳氣。

主持人:範老師,對於廣州而言,新活力怎麼煥發?其著力點是什麼?

範恆山:廣州要特別重視在更高視角上把握好新、老關係。綜合考量,有這樣幾對新、老關係需重點關注:

一是“老積澱”和“新活力”的關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廣州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形態。這個形態中有老積澱,也有新因素。對已經形成的老的產業、老的經濟形態,不要一概拋棄和消滅,而首先要推動它們往特色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推動現代科技、現代載體與之有機結合,產生新內涵、新功能,做到老樹發新芽、開新花。

二是“老經濟”和“新經濟”的關係。在通過各種手段提高老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要全力打造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新經濟、新動能。廣州要利用自己定位功能的拓展和優勢地位,以超常規手段,包括大力集聚創新資源和要素,不斷拓展新經濟的發展規模,儘快佔領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高地。

三是“老對象”和“新服務”的關係。從政府管理層面來講,城市無論怎樣發展,服務的對象都是廣大市民,無非規模大小而已,可以說是“老對象”。但作為服務來講就不能是老一套了,要堅持與時俱進、緊扣發展了的生產生活需要、緊扣生產生活生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常抓常新、常抓常好。

四是“老格局”和“新面貌”的關係。老格局的意思是城市必然面對新老城區、城市和農村交融共處的結構,廣州也不例外。新老發展是交替進行的,所以老格局不可能被完全打破,甚至是始終要面對的。但要給予城市發展新的形象,這不僅包括新城建設,也包括老城改造;不僅包括城市治理,也包括農村發展。在這方面,廣州應有特殊的建樹,要通過特殊的創造、精細的工作,使廣州城市的老格局呈現出賞心悅目的新面貌。

魏後凱:廣州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第一,一定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廣州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條件較好,要下力氣建設軟環境,創造最優最便利的外來資本投資營商軟環境。

第二,在“創”字上下功夫。廣州應該成為創新、創業、創造的先行示範區,不光是科技創新,更應包括原創性創新。過去廣州的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走在全國前列,廣州很有條件向“廣州創造”轉型,要增強活力,改善環境,在“三創”上下功夫。

第三,加強分工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關鍵是處理好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之間的關係,假如這種城際關係處理不好,就難以取得大的突破。而這種關係是全方位、多視角的關係,廣州跟深圳、香港、澳門等中心城市之間的全面深化合作,非常重要。如何深化合作?即構建產業鏈要實現三個錯位:一是行業錯位,各地發展的行業不一樣;二是產品錯位,各地雖然發展同一行業,但是它的產品不一樣,比如廣州、深圳等都發展IT產業,產品要體現差異化;三是功能錯位,即使各地發展同一個產品,但其產業鏈環節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總部,有的是研發,有的是做品牌運作,還有的是搞加工製造等。通過這三個錯位來構建一體化的產業分工體系。甚至一些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不侷限於大灣區,還可以擴展到粵北和東西兩翼,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示範引領作用來帶動廣東乃至南部中國經濟的發展。廣州則要更加透徹的研究產業分工體系,深化細化產業分工。

主持人: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到實踐,幾位專家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當前廣州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結合廣州實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對策,令我們頗受啟發,相信也會對廣州搶抓大機遇、煥發新活力形成積極推動。感謝各位專家為廣州出謀劃策,本期圓桌會到此結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