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浙江典型模式與路徑創新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浙江典型模式與路徑創新


摘 要:結合浙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 從城郊、平原、海島、山區4個維度, 提出可複製、可推廣的4種鄉村振興典型模式, 總結了高質量推進浙江鄉村振興“全域秀美”“融合精美”“生態富美”“要素活美”的創新路徑, 提出了浙江省進一步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與措施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 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歷史任務, 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和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如何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努力爭當新時代全國鄉村振興排頭兵, 是浙江全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要求。按照“問題導向、趨勢導向、目標導向”的要求, 探索浙江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聚焦路徑創新, 開創具有浙江特點的新時代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 努力使浙江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和中國的好樣板, 為全國鄉村振興創造出浙江經驗、浙江方案、浙江印記, 顯得極為緊迫且意義重大。

1 浙江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和現實基礎

浙江是一個資源小省, 人均耕地面積僅0.54畝 (舊制單位, 1畝≈667 m2) , 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6%, 卻有著現代農業強省的成就。浙江是全國首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首個農業“機器換人”示範省、首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省、首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省、省部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和全國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示範省。2017年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 956元, 已連續33 a居全國省 (區) 第一位, 增幅連續7 a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和GDP增幅,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05∶1, 為全國差距最小省份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 浙江全省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自身實際, 全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全面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1],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農民生活普遍小康, 城鄉發展呈現加快融合的良好態勢。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加強, 電子商務、美麗經濟等新型業態蓬勃興起, 產業興旺格局正在形成。以全域大花園建設為總目標, 以鄉村景區化建設為載體, 浙江著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自然與人文特色彰顯的美麗宜居鄉村新格局初步建立。以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產權制度、支持保護制度為重點的農村改革深入推進。以農村文化大禮堂為支撐的鄉村文化不斷繁榮, 農民素質素養大幅提升。以“楓橋經驗”“後陳經驗”“村民說事”等為代表的基層民主管理形式不斷創新。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三農”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 為浙江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和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 無論是從數據反映, 還是現實表現, 浙江省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 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推進, 農業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革, 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涉及的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利益關係更加複雜、影響因素更加多樣、任務也更加艱鉅, 特別是農業農村發展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仍很突出, 農業供給的質量還不夠高,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還不夠深,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還不夠充分, 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既有近憂, 更有遠慮。

2 浙江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浙江鄉村類型多樣,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因地制宜, 充分考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形態、發展基礎等諸多支撐要素, 按照聚集提升、特色保護、城郊融合、撤併搬遷等分門別類進行推進。從浙江的發展實踐來看, 應重點突出資源環境條件, 從城郊、平原、海島、山區等4個方面, 著力構建全省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表1) 。

2.1 城郊型鄉村振興模式

2.1.1 模式內涵

位於城市郊區的鄉村往往因和城市聯姻, 在城市輻射下實現融合發展態勢。加快城郊型鄉村振興是事關浙江省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突出示範點。這一模式的核心內涵和要義是注重城鄉協同性、關聯性, 整體部署、協調推進。增強城市對鄉村的帶動能力, 推動城村聯動發展,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 有效實現城鄉資源均衡配置, 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實現城郊型鄉村的全面振興。

2.1.2 模式特徵

城鄉融合。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導向, 以優化城鄉空間佈局為目標, 統籌考慮城市鄉村發展, 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科學佈局, 構建城鄉協調融合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活化人才。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 藉助城市人力資源優勢, 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增強鄉村對城市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鼓勵城市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建設。

表1 浙江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浙江典型模式與路徑創新


2.1.3 典型案例

蕭山區是浙江省杭州市市轄區, 與杭州主城區一江之隔, 綜合實力居浙江各縣 (市、區) 前列, 是全省經濟發展的標杆區。蕭山區以城鄉融合為目標要求, 高標準確立鄉村振興的目標定位、標準體系、要素投入、工作成效, 強化鄉村振興在全省全國的領跑示範。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實現城郊型農業產業化、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強化城市人才對鄉村振興戰略支撐, 加強招才引智, 開展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全面加強鄉村治理, 按照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要求, 打造共建共享的善治新格局。推進美麗鄉村示範創建, 重點以美麗鄉村提升村和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為載體, 全力打造“城市棲息地、杭州南花園”, 全力打造新時代美麗蕭山。

衢江區是浙江省衢州市轄區, 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 素有“衢通四省”之稱, 城郊型區位明顯。衢江區擁有城郊型鄉村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條件和後發優勢, 在全省率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走出一條具有衢江特色的“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美好生活”新路子。衢江圍繞城鄉融合發展目標, 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 加快構建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體制機制, 全面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吸引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 著力優化鄉村創業環境, 吸引城市人才在農村創業, 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以美麗鄉村示範區創建為載體, 實施美麗鄉村“一區一帶”建設行動, 注重城鄉統一規劃、城鄉整體打造, 注重城鄉系統整治, 推進從村莊建設向村域發展遞進躍遷, 建成美麗鄉村升級版。

2.2 平原型鄉村振興模式

2.2.1 模式內涵

浙江陸域上平原面積佔23.2%, 具有地勢平坦、交通發達、人口聚集、易於開發等特點, 在社會發展中處於優先地位, 實施鄉村振興有著先天優勢。加快平原鄉村振興是實現浙江省全面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撐點。這一模式的核心內涵和要義是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平原地區能夠憑藉地形開闊、市場廣闊、要素集聚等自身優勢,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 走出一條平原地區佈局協調、產業提質、鄉村升級的新路子, 實現平原振興。

2.2.2 模式特徵

產業融合。推動美麗農業、美麗經濟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 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融相通和乘數效應, 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拉長農業產業鏈, 促進農業接“二”連“三”。

創新創業。全面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 建立健全創業就業服務體系, 推進創業創新平臺建設, 促進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 加強招才引智, 制定鼓勵城市專業人才參與平原振興的政策。

先行先試。準確把握鄉村振興內涵要求, 大膽探索、改革創新, 進行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 紮實推進“三農”改革發展, 加快築牢產業發展基礎, 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推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2.2.3 典型案例

海寧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市, 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 地勢平坦, 是長三角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 海寧創造了不少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經驗, 農業農村轉型發展走在了嘉興市、浙江省乃至全國前列。海寧依託平原優勢, 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 探索發展鄉愁產業, 努力打造鄉愁產業發展示範縣。尊重群眾和基層首創精神, 先行先試、開拓創新, 完善城鄉公共創業就業服務體系, 形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振興傳統工藝, 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 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全市“三農”改革發展現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備了堅實基礎。

嵊州是浙江省紹興市所轄縣級市, 地處浙江中部偏東, 既有平原特徵也有山區特色, 是全國第一批經濟開放縣 (市) 。嵊州藉助平原優勢, 堅持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同步, 創業、創新、創意“三創”並舉, 一產、二產、三產“三產”融合,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進一步優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佈局。堅持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 做強茶葉、香榧產業鏈, 拉長糧油、蔬菜、中藥材產業鏈, 培育茶葉、花木、香榧等富民產業。支持農業企業打造“產業聯盟”, 延伸產業鏈, 提升價值鏈, 完善利益鏈。鼓勵創新創業, 完善農民就業服務、創業指導、權益保障, 實施“閒置農房激活計劃”, 採取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各界參與鄉村建設, 吸引大學生、鄉賢鄉親、留學回國人員等人才到嵊州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創新創業創富。

2.3 海島型鄉村振興模式

2.3.1 模式內涵

浙江省海島眾多, 海洋資源豐富, 是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之一。加快海島鄉村振興是浙江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發光點。這一模式的內涵是浙東沿海地區鄉村發展要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條件, 重點結合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 提升發展現代海洋漁業, 大力拓展海洋多種功能, 沿著生態和諧、文景共榮、開放共享的新思路, 推進漁農業增效、漁農民增收、漁農村增美, 實現海島振興。

2.3.2 模式特徵

海上花園。發揮海岸風光優勢, 主動融入“大花園”“大灣區”建設, 依託海灣海島旅遊帶等旅遊精品線路, 把各地鄉村景點串珠成鏈, 形成獨具一格的風景線, 加快全域景區化建設, 打造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環境友好的海上花園。

對外開放。發揮海島區位優勢, 依託優良的深水岸線, 加強對外開放貿易, 推進海洋新興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和先進臨港製造業的集聚、規模化發展, 提高海陸聯運、水水中轉方面能力, 形成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陸海聯動。海島與其周邊海陸之間的關係緊密、互為影響, 充分利用海洋與陸地的發展優勢, 加強陸海優勢要素資源的流動轉化, 堅持推進相鄰島嶼之間、島嶼與大陸之間、島嶼與海域之間的互促協調發展, 形成陸海聯動發展新格局。

2.3.3 典型案例

溫州市洞頭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 是全國14個海島區 (縣) 之一, 擁有大小島嶼302個, 是“中國羊棲菜之鄉”“浙江省紫菜之鄉”, 是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先行先試地區。洞頭區以花園洞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模式, 實施花園洞頭“八化” (美化、綠化、潔化、亮化、彩化、香化、文化、序化) 計劃, 努力形成全域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季相變換的花園景觀。實施美麗漁村鄉愁計劃, 深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 讓海島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海、記得住鄉愁。設立海島振興1億元基金, 實行以獎代補工作機制, 健全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 實現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實施海島振興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招引各路人才“上島”“下鄉”, 建立職業漁農民制度, 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 支持企業家、技能人才、學者等服務海島振興實業。

象山縣是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縣, 位於東海之濱, 三面環海, 兩港相擁, 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2018年象山縣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象山按照精品村抓提升、示範村抓擴面、一般村抓梳理的要求, 積極推進美麗鄉村風景線、旅遊風情線、文明示範線、黨建精品線等多線聯建, 推動美麗鄉村示範創建再上新臺階。提升海陸交通服務水平, 構建長江經濟帶、陸海雙向的對外開放合作新走廊,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主動融入全域旅遊發展, 以農旅文深度融合為重點, 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與旅遊、健康、文化、創意、體育、自然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有效拓展農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

2.4 山區型鄉村振興模式

2.4.1 模式內涵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 70%的陸域是山區, 山區在鄉村振興全局中舉足輕重。山區既是水源涵養區和綠色生態屏障區, 也是少數民族集居區和革命老區。當前, 浙江山區是集體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群眾比較集中的區域, 趕上全省發展步伐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既是浙江的短板, 也是發展的潛力[2]。加快山區鄉村振興是事關浙江省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戰略關節點。這一模式的核心內涵和要義是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探索一條在新形勢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新路子, 使山區成為生態經濟繁榮、綠色發展彰顯的“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幸福新家園。

2.4.2 模式特徵

綠色發展。山區最大的特色是綠色, 生態優勢是山區最突出的優勢。山區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 培育綠色經濟, 發展綠色產業, 以綠色為引領, 推動鄉村振興。

活化資源。山區要牢固樹立“兩山”重要理念。按照形成綠水青山、保護綠水青山、守住綠水青山、轉化綠水青山、活化綠水青山的思路, 把山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走出一條以機制創新活化綠水青山資源的鄉村振興之路。

山海聯動。順應山區開放開發和陸海聯動、山海協作的新趨勢, 從充分利用發達地區的消費性需求、發揮山區生態資源的綜合優勢出發, 著力推進山區與平原、山區與海島、山區與城市的合作, 走出一條互聯互通、互促共進的山區鄉村振興之路。

2.4.3 典型案例

武義縣地處浙江中部, 三面環山, 是“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業大縣, 山地優勢明顯, 地形多樣。山區晝夜溫差大為武義茶產業和中藥材產業提供了優越的發展條件。武義以“有機農業第一縣”“東方有機谷”為目標定位, 著力打造山區鄉村振興的示範樣板, 發揮優美的生態環境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優勢, 發展綠色富民產業, 完善農業綠色有機制度體系。推進農業與休閒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等有機結合, 通過產業間的滲透融合, 形成產業鏈條完整、佈局合理、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發展新格局。推廣“千斤糧萬元錢”“一畝山萬元錢”模式, 大力發展農村旅遊經濟、生態經濟、電商經濟、養生經濟等美麗經濟業態,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產業, 實現山區鄉村經濟多元化。

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 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 商旅咽喉”之稱和“處州十縣好龍泉”的美譽。山是龍泉的主要地貌, 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謂。龍泉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把生態工業作為第一經濟培育, 按照“中國製造2025”和麗水生態工業“31576”五年行動計劃部署, 推動工業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大力發展根植於生態優勢的生物醫藥、綠色能源、健康食品等新興產業, 全方位加強“三江源頭”地區生態保護, 高標準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築牢“美麗浙江”生態屏障。把促進城鄉居民增收作為最大民生工程, 推進“產業富農、改革強農、政策惠農、幫扶助農”。實施農產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行動計劃, 打響“龍泉金觀音”“龍泉綠”“龍泉黑木耳”“龍泉靈芝”等公用品牌。

3 浙江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3.1 構建“全域秀美”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以城鄉融合為第一齣發點, 統籌城鄉空間開發格局, 把全省農村作為一個大景區、大花園來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分類施策、因村制宜, 實現鄉村整體美、城鄉全域美[3], 積極打造“城鄉協同、區域協作、三生融合、鎮村聯動”的鄉村振興總體格局, 構建城鄉協調聯動“全域秀美”的鄉村振興新格局。一是要統籌城鄉空間,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框架下, 統籌謀劃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主要佈局。二是優化鄉村佈局, 推進鄉村空間佈局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產業鏈和產業網絡, 促進鄉村產業集聚發展。三是活化城鄉發展要素, 實現城鄉聯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 堅定不移地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4], 改變資源要素單向向城市流動的趨向, 促進勞動力、資金、技術、土地、水資源等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3.2 構建“融合精美”的產業發展新體系

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 培育農村新興產業, 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傳承傳統經典產業, 加快推進鄉愁產業發展, 把鄉愁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5],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加快構建起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鄉村經濟體系。一是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順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進一步延長產業鏈, 增加農業附加值。二是培育提升新型農業主體, 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 加強骨幹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三是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新業態。加快“現代農業+”建設, 推進農業休閒旅遊、康體養生、電子商務、農家樂民宿、創意農業發展。

3.3 打造“生態富美”的美麗鄉村升級版

深化“千萬工程”, 落實“大花園”行動, 建設美麗浙江和全省大花園, 深入推進全域美麗建設, 全面體現美麗宜居現代農村既是農民的幸福家園, 也是城裡人的休閒樂園、養生公園[6], 紮實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 構建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人文特色彰顯的美麗鄉村新格局。一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創造農民美好生活。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建設一批具有鄉土氣息、浙江特質、江南韻味的浙派民居。二是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大力弘揚紅船精神, 培育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相適應的現代先進文化, 形成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鄉村文化氛圍。三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加快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 加強鄉村治理的制度創新。

3.4 推進“要素活美”的體制與機制創新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強化制度性供給, 激發農村的內在發展活力, 讓農村的人、農村的山、農村的田、農村的水和農民的房都能夠活起來。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和產權制度改革, 深化“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管控, 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開展村級集體資產清產核資, 明晰集體所有產權關係, 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二是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強化資金保障。加大財政資金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 發展鄉村普惠金融, 引導和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 深化“清廉鄉村”建設, 做實鄉村建設的基底。

4 戰略措施與政策建議

4.1 以 “三農”思想引領鄉村振興高質量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是 三農情懷、三農實踐、三農思想的充分體現。 對中國的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對“三農”問題有深刻和系統的認知和論述, 對“三農”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 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這些重要論述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深刻闡明“三農”工作的戰略地位、發展規律、形勢任務、方法舉措, 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 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 關於“三農”問題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以此作為指導和引領新時代浙江省“三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遵循, 並作為指導全省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指南。

4.2 以補齊短板為新抓手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 應該明確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縮小城鄉建設和發展差距的根本性戰略舉措。浙江全省要全面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的整治改造, 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還比較落後和部分農村社區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 營造一個美麗宜居的人居環境。加快實施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 努力提高農村基本養老保障的標準和水平, 提升農村的醫療、教育、科技水平。要大力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水平, 廣泛開展新型農民的培育和農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 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載體, 傳承和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和優秀的道德風尚, 促進農村鄉風文明與社會和諧。

4.3 以深化改革為新動能支撐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

要致力於全面破解阻礙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素瓶頸制約、制度政策束縛, 重點突破城鄉分治的體制、拆除城鄉分割的樊籬、打破城鄉產業分散的格局, 整體推進城鄉綜合配套的改革。當前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阻滯和困擾, 特別是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美麗鄉村建設和美麗經濟發展, 以及城市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介入的影響都非常大, 必須從土地、產權等制度改革上找到突破口, 進一步消除工商企業、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投資農業農村的政策和體制障礙[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