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老羊 2017-05-14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1.

經常有後悔的感覺,這是今年的段子:

每次吼完兒子都後悔,覺得不該嚷他,

每次吼完老公也後悔,覺得自己又沒發揮好。

為什麼總是覺得自己經常說錯話呢?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

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會說話

卻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閉嘴。

心裡有話,說還是不說?

2.

史書記載,第一個說錯話的是司馬遷。

全國人都知道他,毛主席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司馬遷的說過,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還說過:

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馬遷的意思是,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可他還是說了。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公元前99年,

漢武帝派李廣利討伐匈奴,派李陵率五千人負責押運糧草,匈奴八萬包圍了李陵的部隊,奮戰八晝夜,殺敵一萬後,李陵被俘投降。

消息傳來,滿朝官員落井下石,紛紛職責李陵的不是。

司馬遷說:李陵孤軍深入,殺敵許多,戰功赫赫,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之所以沒有戰死而投降匈奴,應該是在尋找機會再報效朝廷。

五千對八萬,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可惜,“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司馬遷語)

那個時候不需要辯證法。

漢武帝大怒,將司馬遷打入死牢。

當時有一個規定,宮刑可以替代死刑。

司馬遷選擇了令人屈辱的宮刑,因為他的《史記》還沒寫完。

司馬遷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司馬臨,後來改姓同,一個叫司馬觀,後代改姓馮。

還有一個女兒叫司馬英。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3.

司馬遷被打入死牢,司馬英勸兩個哥哥帶母親逃走,她去了未婚夫楊敞的家,而且帶上了司馬遷《史記》的初稿。這也是《史記》得以流傳後世的原因。

楊敞的爺爺楊喜本來是劉邦部隊裡的一個小官員,可是他參加了一個最著名的的戰役:逼項羽自刎。

因此,楊喜被封為赤泉侯,從此,後代一直都是朝廷高官。

司馬英和楊敞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楊忠,一個叫楊惲。

事情就出在楊惲上。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4.

因為說話而被殺掉的,歷史上多數人認為楊惲是第一個。

世家子弟,都知道見風使舵,不會硬往上闖。

和祁同偉不一樣。

楊惲也是世家子弟,對功名利祿看得比較開。

楊惲輕財好義,年輕時就把自己的千萬家財分給別人,在當時名氣很大。

母親去世後,他對繼母如親母,把母親留給他的家產都分給了親戚。

入朝為官後,年輕人錚錚鐵骨,敢說敢幹,揭發了霍去病的兒子謀反的事情,得以封侯的賞賜。

可是,他舉報別人,很快就被別人舉報。

“君子拙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

把所有人都當好人,說話不分場合是大忌。

因與太僕戴長樂關係不好,他被戴長樂舉報,說他在背後開皇帝的玩笑。

漢宣帝就把他打入監獄,過了一段時間,貶為庶民,回老家去了。

見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交一片心呀,

道理都明白,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5.

這還不是最壞。

楊惲回家,不肯閉門思過,反而大置家產,結交賓朋,“以財自娛”,就是有錢。

有一個好朋友叫孫會宗的就勸他,意思是你摟著點,

有錢也不能任性。

楊惲給孫會宗寫了一封信,就是後來人們見到的《報孫會宗書》。

司馬遷的外孫,深得司馬遷文學的精髓,這篇文章被後人認為可與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相比肩。

信裡說:

我得罪以來,已經三年了。

種田人家勞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臘日的祭祀,就燒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壺酒自我慰勞一番。

我的老家本在秦地,因此我善於唱秦地的民歌。

妻子是趙地的女子,平素擅長彈瑟。奴婢中也有幾個會唱歌的。

喝酒以後耳根發熱,昂首面對蒼天,信手敲擊瓦缶,按著節拍嗚嗚呼唱。

歌詞是:

“在南山上種田辛勤,荊棘野草多得沒法除清。

種下了一頃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無用的豆莖。

人生還是及時行樂吧,等享富貴誰知要到什麼時辰!”

碰上這樣的日子,我興奮得兩袖甩得高高低低,兩腳使勁蹬地而任意起舞,

的確是縱情玩樂而不加節制,但我不懂這有什麼過錯。

關鍵是後來又說: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聖人也不加以禁止。

聖人就是皇帝。

就是因為這句話,不知道怎麼被皇帝知道了,判他大逆不道,

腰斬!

永遠不要在背後說領導,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

話的保質期最短,

有第二個人傳過去,話就變了味兒。

因言獲罪,司馬遷的外孫,死的比他還慘,你能不能不說話?!


6.

為什麼我們總要滔滔不絕呢?

為什麼我們總是失去敬畏之心呢?

為什麼我們總是輕易的把所有的人都當成知心人呢?

說話,是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藝術。

逢人減歲,見貨加錢,

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交一片心。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可為什麼我們總是遇到慫人就摟不住火呢?

司馬遷說: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人要從大處著眼,要站在南大窪,心懷亞非拉。

看著不高興的事情,不要開口,

沉默是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