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特殊的党课:“90岁”对话“90后”,华理两代讲述奋斗的故事

“奋斗和鼓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需要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我常对年轻的学生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今天,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堂特殊党课上,8位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上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师生,讲述他们奋斗的故事。

一堂特殊的党课:“90岁”对话“90后”,华理两代讲述奋斗的故事

讲述者中,既有特殊的“90岁”——国家离休干部、有机化学教研室退休教师、今年九十高龄的梁世懿先生,也有即将博士毕业、携手支援西部的“90后”学霸夫妻,还有即将赴云南寻甸支教的“95后”大四学生。

“我已是耄耋之年,今天讲这两个故事,是希望在场的年经人能够记住过去一些前辈们的斗争、记住他们的牺牲……”“我们当代青年在享受现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当思来之不易,并要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紧紧扣在一起……。”

梁世懿先生回首“奋斗往事”,希望通过分享,年轻党员们今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堂特殊的党课:“90岁”对话“90后”,华理两代讲述奋斗的故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机化学教研室优秀青年教师陈宜峰老师由衷地感叹。作为一名“85后”青年英才,陈宜峰回顾了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奋斗历程和学成归来的决心。

从到美国加入课题组时导师的谨慎、怀疑,到一年博士后合同到期需要续约时导师希望他留下来态度的转变,是陈宜峰这一年里全年无休的付出换来的,他的勤奋让他在不同方向、多个课题上均有出色的研究进展。

“奋斗、努力是一个在任何地点、任何时代都值得颂扬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奋斗赢得尊重!”

陈宜峰说,回到华理,发现国内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其实国外没有任何差别。“我一直和学生们强调这件事情,你们现在做的实验条件和我国外做的实验条件一模一样,甚至更好。”

一堂特殊的党课:“90岁”对话“90后”,华理两代讲述奋斗的故事

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曹亚明、洪亚云这对学霸夫妻,立志“服务国家战略,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

曹亚明、洪亚云两人从本科阶段的携手攀登,到硕博阶段共同探索科研的奥秘,再到共同签约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服务国家西部建设……“

年仅22岁的李承霖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届的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他将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到云南省寻甸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涯。

作为一名尚未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离开繁华的都市投身边远的县城,他的勇气和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不能做祖国和民族的陌生人,我们应该到基层的地方去看看,去了解最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李承霖用铿锵有力的回答,诠释了一名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清表示,希望这场特殊的党课,能更好地激发青年党员努力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