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一个看似突然实则稳健的换帅进程正在屈臣氏中国上演。屈臣氏从1828年的小药房,被华人首富李嘉诚名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收购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变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个人护理用品、美容、护肤商业业态的巨擘!但从数据上来看,过去二十多年关于屈臣氏的神话崩塌掉了。

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前段时间,彭博社一则关于屈臣氏的消息在资本市场迅速扩散。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内的一个财团正考虑竞购淡马锡拟出售的屈臣氏股份。此次交易淡马锡将通过出售所持屈臣氏约10%股份获得大约30亿美元资金。腾讯可能会联手一些投资基金共同对屈臣氏的股份发起收购,而同样表现出收购兴趣的还有阿里巴巴。不过即便如此屈臣氏大幅下滑的依旧是事实,那么为啥屈臣氏会落到此番境地呢?

业绩大幅下滑

近年来,屈臣氏在中国的销售业绩迈向下坡路,虽然店铺总数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店铺的销售业绩却在逐年下降。根据历年屈臣氏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8年业绩分别下降5.1%、10%、4.3%和1.6%。财报中指出,截至到2019年1月1日以前,屈臣氏集团在全球24个市场经营12个零售品牌,开设1.49万家店铺。2019年3月26日,屈臣氏宣布全球零售店总数超过1.5万家。2018年零售部门收益1335.75亿港元,占同期零售收益总额的37%,增长7.9%,税前利润约为105.06亿港元,占同期总额的18%,增长了6.97%。

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长和表示,屈臣氏2018年收益增加主要得益于亚洲及国内保健美容产品店铺增长6%,及同比店铺销售额整体增长2%的带动。2018年屈臣氏收益的62%来自于保健品和美容产品的1亿3299万忠诚会员。不过,2018年屈臣氏这一批店铺的销售业绩还是下降了1.6%。从2015年开始,屈臣氏的业务便逐年下降,出现了萎缩的态势。据财报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开始由2014年的增长3.9%变成了下降5.1%,2016年这一批店铺的销售业绩下降10%,营业收入呈现负增长达到4%,2017年虽然营业收入增长4%,但是这一批店铺的销售业绩继续下降了4.3%。现在的屈臣氏店铺生意完全可以用冷淡来形容。屈臣氏的商店大多位于商圈一楼或负一,或与地铁口商业街项链,但即便是地理位置占尽了优势,客流量依然是寥寥无几。

本土品牌影响形象

据了解,在最高峰有不下20个本土品牌争相抢进屈臣氏。大家都把屈臣氏当成创业绩、提升形象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很多国内本土品牌,以进入屈臣氏作为获得下一轮融资谈判的重要筹码,大家认为进了屈臣氏就是受到了某种零售业态的肯定,在融资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很多企业都想进入屈臣氏,而在这么多的国产品牌的到来之后,也客观拉低了店铺形象。这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者视野更广阔,她们希望得到更多更新颖的商品,而这个过程屈臣氏系统缺乏对国际新品的引进。当这些优质顾客进入屈臣氏之后,她们发现希望得到的货品没有集中展现,更高品质的货品也不再出现了。

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我们知道,彩妆是过去两年化妆品门店增长最为迅速的品类,而在屈臣氏的店内,除了美宝莲之外,很少有知名彩妆引进,使得屈臣氏店内形成了很严重的个人护理氛围,潮流性的新品引进明显不够。这是被普遍诟病的一点,有时候进入屈臣氏你会发现店内的导购比消费者还多,各个品牌导购争相给消费者做兜售,购物行为变成了一次摆脱导购推荐的突围,购物体验很不愉悦。

布局新零售赢面并没有

去年9月,屈臣氏宣布在全球推出VIP尊尚会员计划,以提升与顾客的联系及互动,并准备于2019年初前把计划推展至24个营运市场。而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回馈高消费顾客,邀请他们加入成为VIP尊尚会员,为的便是进一步巩固当前消费群体。尽管屈臣氏早于2010年便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官方网店,但事实上屈臣氏的电商化效果并不明显。去年3月,原首席运营官高宏达正式全面接管中国业务,屈臣氏也因此走上了新零售道路的探索之旅。彼时的高宏达还表示,"基于三大支柱和零售商的背景,包括不断改进的店铺风格,优质的服务和高端化的产品。屈臣氏超过百分之八十的销售额来自会员,对于顾客我们非常了解。"

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就屈臣氏目前的新零售布局而言,除了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运营之外,线下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与新零售的核心概念相当贴切。但在各大电商巨头线上称王,线下大肆入侵的现状下,屈臣氏的赢面似乎并没有多少。

为了迎合新零售放弃太多

其实,早在屈臣氏入华初期,就已成功打造了时尚生活标志。但是,随着国内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诉求、审美观等的变化,再加上代购风行,消费者开始购买海外代购商品,国内也出现不少效仿屈臣氏的药妆店,这些无一不使得屈臣氏国内门店受到冲击,既要面临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要考虑中高端市场存在品牌的落差、境内外差价等因素。

导购烦人新零售无力 屈臣氏业绩暴跌李嘉诚也束手无策

而为了迎合新零售的发展,解决其销售下滑问题,屈臣氏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边将新开的店铺全面升级,进而吸引消费者;一边计划着要回归老本行卖药。值得一提的是,屈臣氏为了其以后的发展正在进行着比较全面的一次"大换装",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貌似并没有太大的成效。

性价比有待提升高

屈臣氏的商品性价比有待提升。换句话说,屈臣氏的很多商品有些鸡肋。据了解,屈臣氏店里的产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进口品牌、本土品牌和自有品牌。其中,自有品牌占比约30%-35%,包括集团拥有的品牌、总经销代理的品牌以及定向采购的品牌。因为屈臣氏的主要利润来源于自有品牌,所以在屈臣氏的店面中自有品牌的摆放几乎无处不在。自有品牌摆放的区域很大,除此之外还交叉摆放在一些进口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间。如果消费者不仔细分辨,一般无法识别品牌属性。

然而,自有品牌又比较鸡肋,品质与价格都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屈臣氏自有品牌过高的占比损害了品牌和顾客喜爱度,于是,自有品牌只能可悲地看着非自有品牌成为保证店铺销量的基数。

今天零售环境的变化极其迅速,每天都在进行知识的更新,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现在知识升级的机会,会很难面对未来的挑战。对于新一代的零售商而言,必须不断学习,永远精进。作为中国个人护理及化妆品零售的标杆,屈臣氏单店业绩的下降,其实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了整个中国化妆品零售真正进入下半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阿房宫赋中的警言,拿屈臣氏作为案例来讨论,是希望所有的零售创业者充分借鉴,吸取历史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