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据了解,男孩今年17岁,是一名正在上职校的学生,女子是男孩的妈妈。据孩子的妈妈反应,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发生了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评,在她驾车途径卢浦大桥引桥处,孩子一气之下冲出汽车后座,冲到桥边跳桥。虽然随后母亲立即从车中追出,试图拉住男孩儿,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男孩儿的母亲当场跪地大哭。当120救护车赶到时,男孩儿已无生命体征。整段监控视频,前后不过5秒。

这个新闻在发生当时,是一个热点新闻,会有很多人扼腕叹息,激烈争论,然后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旧闻"很快就会被"新闻"替代,"健忘"的大众很快就会找到新的热点,转移注意力,但是对于当事家庭来说,却是长久的伤害和驱之不散的阴霾。

悲剧的一个最显著的属性就在于其不可逆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错过了抚养的最佳窗口期,再想实现人格的重塑,就会困难重重。我的老师李少成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这一点——从事心理学临床和研究工作36年,见过太多孩子的血泪史,使他痛心疾首,如果家长们可以早点学习,提升认知,那么那么多原本应该很优秀的孩子的命运将会重新改写。

在家庭教育中,最简单也最难的一点,就是学会好好说话。说话这个本事谁都会,但是好好说话就知易行难。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相较身体暴力,言语暴力更为常见,其危害程度却并不亚于身体暴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的老话,已经充分说明了语言的意义。在这则新闻中,我们无法对当时的事件进行还原,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视频中注意到一些问题。第一是,当时大桥上车流滚滚,但是妈妈的车却停在了大桥中间。第二是这位妈妈在悲剧发生时曾经走到过车的后排跟孩子说了些什么。

细节不应该作为盲人摸象的论据,但是通过细节却可以观察出很多内容。

任何人的行为,其背后都是情绪在做支撑,而情绪背后,则是需求和认知。从这个妈妈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大胆揣测,第一,在事发时,她的情绪糟糕,难以自控,否则,她不会开车途中就等不及,专门下车和孩子去说些什么。第二,她的自我中心非常严重,她将车停在车流滚滚的大桥中间,既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全,也没有顾及他人的安全和行驶的通畅。在当时当刻,可以推测,情绪冲昏了她的头脑,而她本身就是一个习惯自我中心的人。

在视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孩子冲下车跑到桥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跳了下去。这个细节同样也可以说明,孩子当时的情绪处于激动的顶点,是完全的绝望。

这位妈妈说,是因为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发生了矛盾,遭到了她的批评,而依我看,这个"批评",更可能是语言暴力,例如"有本事你就去死","你怎么还不死","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废物"之类的话。

前几天,我在著名心理作家李雪的微头条上看到她写了这样一段话,触目惊心:"大一暑假在家,我去火车站买回学校的火车票,到了火车站后得知火车票还没有开卖,妈妈打来电话问我,我说,'现在火车票还没有开始卖,我下周再过来买',我妈在电话里就疯了,恶狠狠阴森森的讥讽反问:'一张火车票都买不到,你不如去死啊!你怎么还不死呢?火车票都买不到,你现在就去死啊…..'她无休止的重复这些话,当时我正走在马路边,心智突然就被这通电话控制催眠了,径直走向车流想要撞死自己,幸亏被我身边的同学拦住…父母把死能量歇斯底里的扔给孩子,足够让孩子瞬间除了死,什么其他念头都没有。"

言语暴力猛于虎,这样的案例已经足够多了,但是悲剧却仍然在上演。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1.冤枉和羞辱,是仅次于死亡的伤害。

这句话是我的老师李少成在上课的时候讲的。我第一次听到时,后背激起了一片冷汗。

冤枉背后是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愤怒,羞辱背后则是对自我价值的最大程度的贬损。人是一种情感复杂的感情动物,在人的世界里,"关系"是必须的。离群索居的人,一定是在"关系"中无法得到良好的链接。而在所有关系里,亲密关系又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亲密关系里的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之后的反应。

① 父母爱子女,但子女更爱父母。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当先,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比起子女对父母的爱,人们似乎更愿意强调父母之爱的无私,"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就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话。

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要远远高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印刻实验: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的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无论这个动物是小猫小狗还是大鹅。这就是 "

印刻效应"。小鹅的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换言之,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而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也同样存在于人类——所以,子女是父母最天然的忠诚者。

子女对父母的爱和依恋,是天性使然。上课时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母亲处于半疯状态,发病时经常虐待孩子,最严重时,曾用烧火的通条烫伤孩子。当社会机构赶到时,想要解救孩子,但是孩子却舍不得离开母亲。社会机构的人问孩子:世界上谁最好?浑身伤痕的孩子依然怯怯的回答:妈妈。

孩子对父母的爱、依恋和忠诚,远超过想象。因为父母没有了孩子,只要有生育能力,还可以再次生养。而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几乎不能存活。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亲密关系,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如果有一个经常使用言语暴力的妈妈,常以羞辱性语言对待孩子,那么可以想象她的孩子会有多么绝望。这种绝望,足以让一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本能。

② 语言暴力带来的伤痕,几乎终生难以磨灭。

我妈不是一个多话的人,相反,她性格温和且豁达。但即使这样,有一件陈年旧事她仍然给我重复讲述过无数次。

那是三十几年前,我才刚刚一岁。我爸在部队,某次冬天回家探亲,早晨起床时,我爸先起来,当他站在地上刚刚穿完自己衣服的那一刻,他恶狠狠的对正在哄着我起床穿衣的我妈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话——他几乎是咬着后槽牙说出来的:瞧你那窝囊样!比某某某(我我妈的一个女同学)差远了!

这句话,让我妈这个老实人记了一辈子。她每次向我复述这句话时,都能把我爸当时的语气百分之百的还原,不管是口音还是切齿的嫌弃。我从她的复述中,也能清晰的感知这样一句话,对她的伤害有多深刻。

跟我爸生活这么多年,我对他当时的语气自然也不会陌生。坦白说,他其实没怎么打过我,也没有使用脏话骂过我,但就是他这种显而易见的嫌弃、鄙视、不耐烦,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这些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影响之巨大和深远,难以估计。可以想象,一个浑身被钉满了钉子的人,其人格能有多健全?长期和有语言暴力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些隐形的创伤,比鞭打在身上的那些看的见的创伤,要更加深刻。

很多有抑郁症的人,会使用自残的方式对待自己,当看到身体上一道道流血的伤口时,ta不但不觉得疼,还会产生快感。一个人,心理的创伤有多大,才会对肉体上的创伤浑然不觉,而语言的暴力,就像一颗颗射向心脏的子弹,让一个原本健康的生命体走向凋零和枯萎。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2. 习惯使用语言暴力的人,背后的根源必然是缺失的人格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人格,而非性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其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而人格有着复杂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等许多成分。我们总是说,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成长,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之所以这么说,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水平,成熟的心理状态,就很难完成高质量的对子女的陪伴和抚养。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影响是代际传承的,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一代人是悲剧,那么会抚养出悲剧的下一代,循环往复,没有终结。

这正是荣格说出"潜意识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的原因。

而长期使用语言暴力的人,其根源必定是缺失的人格。

①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让你最终活成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人是习得性动物,人的各种行为模式、语言模式、情绪模式….基本上都来自于习得。在所有习得的成分中,家庭影响无疑是最深刻的。

基本上你观察一个孩子,就可以知道ta的养育者是什么样子。习惯使用言语暴力的人,其养育者多数也是如此。ta饱受其害,但是在"受害"的过程中又会习得这种模式,最终活成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样子。

面对情绪的处理,有千万条道路,为什么偏要选择言语暴力这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熟悉。

无论好坏,每个人都习惯于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模式应对问题。虽然很多时候也会自责或自省,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顽疾,但真正改变却非常困难,这同样也是因为熟悉。首先,熟悉意味着安全,就像我们去一个新地方,多少都会有些紧张,因为不熟悉。其次,熟悉意味着省力。Get新技能是需要耗能的,但是旧模式却伸手就来。

熟悉的一定是我们用着最顺手的,但不一定是最正确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会其他的模式。

比如更"高级"的模式:情绪管理,很多人根本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被负面情绪冲击时,要么隐忍压抑,憋出内伤,要么雷霆震怒,歇斯底里。两种方式,一种对内攻击,一种对外攻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没有一个是"好"的方式。

但是你让ta使用更加高级的模式,比如情绪管理,梳理自己的情绪,以合理的方式释放化解自己的情绪,这对很多人来说,非常困难。这同样是因为没有习得,尤其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除了骂人、说狠话,就没学习过其他应对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习惯使用语言暴力的人,受到家庭影响非常大,他们既是原生家庭言语暴力的受害者,又是在面对他人,尤其是手无寸铁的孩子时的施暴者。

② 言语暴力背后必然是无法安放的激烈情绪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情绪稳定的时候,肯定也很难恶语伤人。往往是自己处于激烈情绪的漩涡中,才会想尽办法使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基本驱力,和性驱力并驾齐驱。后者让人类繁衍不息,而前者是对死亡原始的强烈诉求,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攻击冲动可以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但它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得表现出来,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

当人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最具攻击性。而语言暴力,实际上就是攻击性中 "外攻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使用了恶毒的语言攻击别人之后,攻击者会明显感觉自己糟糕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当然,肢体暴力同理。

可以简单的说,使用言语攻击是宣泄激烈的负面情绪的发泄手段之一,而且很多人屡试不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从中受益(获得宣泄后的满足感)。

很多人不仅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使用言语暴力,在平时看上去没有激烈矛盾的情境下,也会使用言语暴力。这其实源于ta内心深处的情绪池被点燃了,这种情绪宣泄更为隐蔽,但是伤害性也会更大,因为往往让被伤害的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比如李雪所说的例子,她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现在不能购票),但是却遭到了母亲恶毒的言语攻击。可以肯定的说,从她的角度来说,她陈述事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女儿没买到票这件事一定是触发了她自己的情绪按钮,激发了她自己内心激烈的情绪。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③ 使用言语攻击的人,内心是虚弱的,同时,也是伤痕累累的。

张牙舞爪、看似嚣张跋扈的人,其内心往往是虚弱无力的,所以ta才需要用张扬的外表来"保护"自己——虽然这一点,可能ta自己都不自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攻击性都是指向下序位的身边人,也就是比自己更弱的人。这是因为,攻击下序位的人是最安全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因为相比大人,孩子是最弱的,也同时,是最安全的。

有一个最著名的漫画,画的是一个职员,在单位被老板骂,回家骂老婆,老婆又去骂孩子,而孩子去踢狗。这就是最典型的攻击链条。

从人格的层面,内心力量越薄弱,人格完善程度越低的人,越"欺软怕硬",从人性来说,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从心理上来说,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防御——把自己无法承担的痛苦,发泄给无辜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是弱小的孩子。

这一点很多人都不会承认,但是不承认也不意味着不是真的,之所以不承认,要么是因为还未觉醒,要么是清醒而无法面对,但不管哪一点,都是脱离真实的表现。

真正人格完善、内心强大的人,内心会保持一种平稳、安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需要靠攻击别人实现,而完全可以用更成熟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④ 自我中心的人,无法拥有良好的情绪,也很难使用温柔的语言

从这位母亲把车停在车轮滚滚的大桥上,就可以看出她一贯的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同样是一种人格特质,当一个人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时,会不自觉的屏蔽掉来自其他方面的信息,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阉割掉关注别人感受的能力。

这样的人,同样自己很难拥有良好的情绪,因为真相是ta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ta一定会经常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干扰ta成为宇宙中心。这种干扰,则会激发ta内心的愤怒。

如果你正在聚精会神的打游戏,这时候叫你停下来去吃饭,你肯定很不乐意。如果你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电视剧,让你停下来去花园种花,你肯定很不舒服。如果你正在饥肠辘辘的吃一顿饭,让你发放下饭碗去单位加班,你肯定很不情愿。

所有这些被中途打断的事,都是对你的干扰,它们也会带来程度不同的情绪波动。而对于自我中心人来说,妨碍ta做宇宙中心——事情或其他的人没有按照ta的意愿去发展,就会激发ta的愤怒情绪。

可以说,自我中心的人,本身就缺乏"看到"别人的眼睛,缺少"感知"他人的能力,很难拥有同理心,也不会有什么"情商"——而没有情商,就势必不懂温柔。这是一系列的逻辑链条,每个人都希望被爱,被温柔以待,孩子当然更需要。但是,如果ta有一个自我中心父母,就注定得不到温柔以待的可能。

微博上一个大v这样写道:"醉酒中醒来,才刚刚获得了一点勇气去看17岁少年跳桥视频。啥也不说了,能在天桥的车流滚滚中停下车,打开门,淡定的走下车专门去后排——一般智商正常的人就做不出来。孩子,只能说你投错了胎,走好吧!"

"去自我中心",放下那些你应该,你必须,本来就是…的自我中心,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基础,作为父母这个角色和身份,也才能当的更称职。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3.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

① 成长从觉醒开始

正如我的老师李少成所说,觉察即疗愈。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很多问题,但是不知道从哪下手改正。其实成长就从觉察开始。

如果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老子天下第一",那可以预见,这样的人的成长空间是肯定是不够的。只有首先觉察到自己有问题,才有了成长和改变的动力。

其次,还需要细细的觉察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

比如说一件事让我很不开心,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认知,觉察自己怎么了,是什么点"激惹"了自己等等。如果可以细细的觉察,会发现能觉察出的内容非常多,而觉察同样需要耐心。只有当你真正沉浸其中的时候,才能完成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深度觉察。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命运是由人格决定的。而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人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到自我意识的调控。

所以,

人格是可以成长的,而成长的第一要素,就是觉醒,成长的第一方式,就是深刻的自我觉察。

② 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

对于情绪的管理,首先是接纳。很多人回避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做就不可能触摸真实的情绪,而长久的压抑必然会带来情绪的累积,直至内部溃烂或者火山爆发。

所以,接纳自己的情绪,是实现情绪管理的首要任务。

其次,尝试给自己的情绪命名,这同样也是觉察的一部分。能对自己的情绪认知的越清晰准确,越有助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三,尝试梳理自己的情绪,找到是什么地方激发了自己的情绪,这包括事件的节点,也包括对方的某个行为、语言甚至微表情。当找到这些之后,就可以深度觉察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它们激惹。

第四,尝试找到自己情绪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基本上我们的情绪被触发,都是被当时当下的人物或情境,激发了过去的情绪按钮,或者可以简单地说,是我们过去的某个未愈合的伤口在当下又被撕开了。所以找到让我们痛苦的"原始伤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五,尝试换位思考。这同样是"去自我中心"的重要方式。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其自身认为的合理性,在ta自己的体系中,ta做这件事一定有ta的道理,所以才会说,存在即合理。尝试换位思考,就是换一个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大部分时候,如果能做到换位思考,就有了理解对方的可能性,而自己的情绪也会随之减弱。

第六,找到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可以多问自己几个怎么做?例如希望对方怎么做?希望实践怎么发展?如果下一次遇见相似的事,自己怎么做?等等。当有了这些思考,觉察也就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级的层级。情绪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如果做不到在当时当刻的情绪管理和情绪梳理,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先从一点做起:即给自己爆发的情绪按暂停键。

觉察到自己愤怒的情绪时,让自己先暂停,搁置一会儿,哪怕是几秒钟,几分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完成了情绪管理的一半,因为这个开头至关重要。你可以不会说话,但是至少,别恶语伤人。

③ 使用正确的方式沟通

关于沟通,我写过很多篇文章了。简单说,有效的沟通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如真实的陈述客观事实,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耐心的倾听对方想表达的真实诉求,共情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需求,真实而不带情绪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建议和期望等等

简单的说,有效的沟通,首先应该就事论事,话题的聚焦始终在当下这件事上,而不要泛化,尤其是使用一些具有概括性,攻击性的语言,把矛头从事引发到人上,比如"你就是这个德行"、"你真蠢"等等。

其次,尽量不使用评判性语言,尤其是负面评判性语言。所有的评判都带有主观偏见,例如,你就是蠢货——何为蠢?蠢的标准是什么?评判对方蠢货的依据是什么?是这一件事做的不合你的心意就是蠢吗?还是仅仅是没有按照你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做就是蠢?

负面的评判性语言基本上就等于羞辱,尤其是对人格的羞辱,其影响之恶劣,难以想象。

第三,尊重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的期望。但仅此而已。你只是代表你的观点,但是你不是上帝,也没有任何资格要求别人必须按照你的标准去做。沟通的时候,多以"据我看"、"我认为"这样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句式。

倾听和正确的表达,同样也是完善人格的一部分。做人做事九字原则:不屈己、不伤人、利于事。凡事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4.对内攻击的极致就是杀死自己

之前在泰国,同样发生了一件惨剧。一位父亲在和儿子发生争吵之后,把一只手枪放在儿子面前说:"有种你就别活了",转身之际,儿子毫不犹豫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当场死亡。而那位残暴的父亲,第一时间的反应说以为孩子说装的,一巴掌打在孩子的头上,尸体从椅子上倒下去,父亲才恍然大悟,脑袋一空,摔倒在地上。

攻击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外攻击,另一种是对内攻击。对外攻击的人一般会让人讨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但是对内攻击则隐蔽性更高,危险性更大。攻击性的极致就是毁灭,向外毁灭就是杀人,而向内毁灭就是自杀。

自杀除了情绪失控之下的激情反应,更是一种极致的反抗,这种反抗本质上就是攻击,为了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愤怒和持续裂变的情绪,选择了对内攻击的极致反应——杀死自己。

我宁愿死,也不想再被你羞辱;我宁愿死,也不想再被你冤枉;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再被你控制;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再和你产生链接……

自杀,是最惨烈的断裂方式,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筹码,寻求心理的平衡。

所有的看似偶然,背后都有内涵深刻的必然。如果不是长年累月负面情绪的累积,如果不是长年累月的心理绝望,如果不是长年累月的暴力攻击,很难让人在一瞬间做出这样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有的自杀都是蓄谋已久。

在家庭教育这个大课题下,有无数的分支和理念,但是其核心要义却很简单,简单说,就是对孩子真正的接纳和尊重——哪怕ta年纪幼小,哪怕ta是"你"的孩子,你生了ta,但是你却没有资格践踏ta,因为ta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杀死一个孩子很简单,你只要让他去死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