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李大嘴 大嘴读史

有一个成语,叫做“鹤立鸡群”,说是一只鹤站在一群鸡当中,比喻一个人的颜值或者本事高出周围的人一大截。

成语都有出处,那么这只“鹤”说的是谁呢?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据晋代戴逵《竹林七贤论》记载:“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答案是:西晋嵇绍。

嵇绍是谁?不知道?没关系,你可能知道他爹的名字——嵇康。

嵇康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七个人一起在竹林里喝酒、唱歌、嗑药,嗨到爆。

“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嵇康排名第一,属于带头大哥、精神领袖。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后来,七个人吵架了,大家意见不一,嵇康为首的三个人对于取代曹魏政权的司马家坚持非暴力不合作,以山涛、王戎为首的另几位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出山当官。

嵇康很生气,不是说好一条心、一起愉快地玩耍的吗?怎么就分道扬镳了?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反目成仇。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嵇康后来被司马昭干掉,临死前托付一对儿女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

据《晋书》记载,“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有哥哥有朋友,他都没有选,而是选了曾经是朋友后来不一起玩的山涛。

山涛倒也仗义,对嵇康的儿子嵇绍很是照顾,后来还向皇帝推荐嵇绍进入官场,使得一只“鹤”在鸡群中脱颖而出。

有山涛和王戎的帮助,嵇绍在官路上一帆风顺,从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秘书丞开始做起,到晋惠帝司马衷时期,做到了侍中的高位。侍中是皇帝的顾问,绝对属于心腹。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不过,嵇绍跟的老板,也就是晋惠帝司马衷,很不靠谱。

司马衷是历史上最白痴的皇帝之一,最著名的段子就是“何不食肉糜?”

公元291年,皇族大内讧,要么弟弟打哥哥,要么叔叔打侄子,或群殴,或单挑,姓司马的打成一锅粥,史称“八王之乱”。

处在风暴中心的傻子皇帝司马衷,反复被殴,一度连皇帝的位置都保不住。

在如此危急的形势下,嵇绍表现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始终跟在傻子皇帝身边,保护着司马衷。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乘舆败绩于荡阴,帝伤颊,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帝,兵人引绍于辕中斫之。帝曰:‘忠臣也,勿杀!’对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杀绍。血溅帝衣......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据陆翙的《邺中记》记载“惠帝师败荡阴,千官皆走,独嵇绍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定,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也。’诏葬县南,因名此地为浣衣里。”

这仗打的,连皇帝都中了三箭,最后司马衷几乎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大难临头,夫妻都各自飞了,更别说君臣了,“千官皆走”,只剩下一只“鹤”——嵇绍。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面对围上来准备大开杀戒的叛军,傻皇帝倒是很善良,想让叛军放过嵇绍。但叛军可不管你是“鹤”还是“鸡”,推开求情的皇帝,一刀下去,血溅五步,身旁的司马衷衣服上都溅了不少血。

死得壮烈。

房玄龄在《晋书》中说“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来哲。”“所谓乱世识忠臣,斯之谓也。”

后来,司马衷脱险,手下要把司马衷衣服上的血迹洗掉,司马衷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傻皇帝也有真情流露的一面,多少也算对得起为他而死的嵇绍了。

鹤立鸡群的“鹤”后来死得很壮烈

“鹤立鸡群”的典故其实还有下文,王戎听了别人对嵇绍的评价之后,说了一句“你还没见过他爹呢!”言下之意就是老爹比儿子更厉害。

老爹一意反对司马,结果被杀,儿子全力维护司马,结果也被杀。

这算是殊途同归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