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要说今年综艺的大势,必然是「观察类」。

而要说观察类综艺这波大势的引领,则不得不提湖南卫视。湖南卫视不仅仅是出品观察类节目整体数量最多、成名节目最多的平台,并且也是以观察类节目这种创作手法,探索得最全、最远的平台。

3月18日起,湖南卫视便在其730档上线了一档以学龄儿童放学后的亲子教育为观察重点的观察类节目《放学后》。笔者认为,这便是随着这波观察类节目大热之后,平台也好、创作者也好,在这种节目类型中所反思、延展、探索后的一次价值回归,让观察类节目在历经了众多基于以爱情、以男女关系为核心的观察之后,转向以亲情、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另一条道路。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从节目创作来说,它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维度;而从社会意义来说,它则借助了观察类节目的大火引领观众反思教育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给出解决之道。

真实性: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观察

这档节目给笔者第一印象最深的感触,就是它怎么能够做到在一档以素人为观察对象的节目中,做到如此的真实?

没有生硬的表达,没有任何镜头的干扰,可以这么真实地呈现家庭关系中的小风趣以及大爆发,节目中经常纪录到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失控的画面,比如首期中妈妈在孩子做作业一而再再而三拖延之后爆发的「河东狮吼」。素人家长与孩子在镜头面前,完全是真实的、放松的,由此才能挖掘到真正值得观察的教育问题。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抱着这个好奇,笔者接触了《放学后》的制作团队。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笔者才了解到,这个「真实性」,是从创作动机开始,一直延续到选题、拍摄全过程。

制片人秦明表示,《放学后》的创作动机,其实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真实需求,由于自家孩子下半年即将就读小学,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同时他也在心理咨询机构做过相关义工,接触了一些家庭个案。所以,创作《放学后》本身就是依托于要去解答一些真问题的需求,无论是关于以往经历的进一步追问,还是对于即将到来的个人问题的准备。

而在这样一种抱着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作初心之下,节目的创作理念也更多地呈现极大的开放度、自由度与真实度:

《放学后》导演组创作的一个大原则便是「不干预,不设计,不命题」。他们并不预设太多方向、选题,而是通过设立报名热线,对这些抱着问题而来的、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进行仔细研究,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拍摄。一期20分钟左右的节目,经过7天左右的拍摄周期,有的甚至多次反复拍摄,累计时间超过10天。在创作团队的观察之下,也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之下,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个关键所才是所谓的「选题」。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所以,相较于以往自上而下的选题,《放学后》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题,真正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所以,我们才会在看每一期的节目之时,觉得那么真实、那么地气,便是在于这档节目的确是把经过仔细研究、仔细观察之后的结论,通过节目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而非在观察之前,已经定下了方向、主题、话题,这种方法看似可以解决时间、控制成本,实则本末倒置,丧失了观察了节目的精髓。

因此,笔者以为,《放学后》的创作其实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观察,抱着真实的创作诉求,扎根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在通过棚内的分析、探讨、沟通,解决真实的百姓问题,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是非常可取的。

功能性:提供现实问题的他山之玉

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自然也让这档观察类节目有了非常立足现实之道的功能性。

每一期节目,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现实问题的爆发与解决而展开的。一千个家庭,有一千个教育问题,即使细分到学龄儿童领域,这些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而即使千家千面,但各家各户所会遇到的问题在同样一个时代、同样一个语境之下,也基本相似,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众们仍能从其他家庭的错误与正确中,反思到自己行为的正误。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播出至今的节目之中,关注了包括分享意识、电子产品、食品安全、全职妈妈、教育分歧、二胎教育、隔代教育、作业拖延等等的教育相关问题。节目的基本模式便是,在真人秀的家庭纪录部分,呈现问题的爆发;而在演播室的观察与探讨部分,则提供问题的解决。并且,参与提供问题解决的人,既有擅长带娃的艺人,又有育儿领域的专家,由此提供相对全面、多元的解决方案。

以20190403期为例,这期节目的主话题是关于孩子的「分享意识」。在真人秀的家庭纪录部分,小表妹来小表哥家做客,但小表哥没有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由此受到母亲直接、严厉的批评。以此为切口,进入了演播室的探讨——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包文婧认为,传统教育观念中,「大的就要让给小的,主人就要让给客人,这是不对的」,有时候这只是家长面上过不去,按照似乎约定俗成的礼数,但这本身的逻辑便值得深究,而不是没有判断、没有思考地就批评孩子;

陈铭分享道,在他家的教育中,如果发生类似情况,「分享了就表扬孩子,不分享不批评孩子」,这其实就是与案例中的母亲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不是以否定、批评去打击孩子,而是以肯定、表扬去引导孩子;

而教育专家兰海则提供了一个建议,其实不妨引导孩子有一种真正成为主人的身份意识,家长不要过多介入、过多评判。长期而言,这可能会让孩子在社会角色的身份建构、边界意识上有更清晰的理解。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其实,我们可以料想到,碰到这种分享问题的家庭不在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选择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是家长们的初心不好,只是家长们的意识不到位,教育思考以及经验欠缺,毕竟,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

所以,《放学后》的功能,就是它能够实实在在为观众提供基于日常的教育妙方,而由此它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且呈现出一层一层向外扩展的趋势——

首先,是节目的拍摄对象,他们是最直接的受惠者,「拍摄对象会告诉我们,经过拍摄对他们家庭而言收获很大,非常感谢我们」,导演组说,这其实已经真实的、直接的改编、造福了一家又一家的家庭;

其次,是主创的周围亲友,「很多朋友联系我说这个节目对他们家庭帮助特别大,甚至一个朋友的老父亲,也就是孩子的外公也一直在追这档节目,老外公一边看一边说,原来当年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以后要注重对孙女的教育」,这种声量虽说放在传播的角度并不大,但它是真实的、有温度的;

再次,则是广大的线上网友,节目播出至今,二孩话题、妈妈辅导作业河东狮吼、全职爷爷带孙做作业、父母外婆三方混战教育、父母教育理念不同,这几个话题在微博上都有不俗反响。

深度性:以爱之名,治愈多元矛盾

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所以,基于教育话题的观察最终都会导向有深度性的的思考。这也决定了《放学后》这档节目,能够在观察类这一象限中,在深度上可能会走得比其他节目更远。

所以,随着节目创作的深入,节目组也正在逐渐靠近教育的本质。

「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亲子关系的延续」,制片人秦明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一个人的幸福感,其实不是来源于知识、地位、收入…而是与幼年时代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密切相关。」恰如一句儿童教育的金句所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所以,从这个层面,所谓的「赢在起跑线」,并不应该是狭隘的理解为多背几首故事、早学几年英语,而是给予一个充沛爱意的童年,「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传授,而是爱的传递。一个感受到爱的孩子,成长起来一定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是一个爱家、爱岗、爱业,爱国的人」,秦明表示。

所以,虽然家庭教育中会呈现出非常多元的问题,有的问题,关系的主体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如分享意识、二胎教育;有的问题,关系的主题是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比如教育分歧、隔代教育;有的问题,关系的主体则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比如孩子作业拖延如何解决。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这些多元问题的本质是家庭成员的多元,父、母、孩子,有些家庭还有三代同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性格、思维、脾气、爱好,吃饭的口味都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也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又不一样,每个人后天成长的经历也不一样,这些都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也形成了「矛盾」。

然而,只要理解这种多元、尊重这种多元,并且以爱作为滋养一个家庭的大气,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有机会得到化解、得到释放。这便是这档节目想要为观众传递的价值观。

聚焦学龄亲子教育的《放学后》,让「观察」升格了价值落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