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品牌酒亂象暴露酒業擴張軟肋

山西著名白酒品牌汾酒分股份酒和集團開發酒,集團酒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產的酒水,它們由各個開發商自行設計包裝品名銷售,所以也稱為“開發酒”。新京報記者在山西太原、汾陽等地調查發現,汾酒廠生產的股份酒,其市場批發和零售差價不大且穩定,而批發價30元一瓶的“開發酒”,對外零售價能達到600元左右。除了價格,記者還注意到很多不同品名的“開發酒”,包裝上雖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樣,但無法查詢具體開發商和酒水生產廠名廠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開發商和經銷商借此漏洞,用三無散酒灌裝冒充汾酒。

同樣叫汾酒,其實有兩個牌子,兩套製造、營銷、流通模式,這樣的模式當然不止於汾酒一家。據業內人士稱,開發商模式曾讓汾酒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後,汾酒受到波及,銷售受到影響,省外市場快速流失。受益於合作開發模式,汾酒在2004年之後迅速崛起,利用集團開發模式,讓汾酒在白酒市場裡站穩腳跟。

在合作開發模式中,汾酒出品牌,合作開發商出資金、渠道,這一模式可以讓汾酒用最小成本實現市場擴張,通過開發商獲得每年穩定的包銷量,並進一步觸達消費群。但如同硬幣的另一面,合作開發模式的市場生命線完全依賴於汾酒的品牌背書,一旦合作開發商為了追求高利潤而忽視質量,通過摻雜其他來路不明的酒水,再高價賣給消費者,就將透支汾酒的品牌公信力。

當然,有此問題的不僅是汾酒,茅臺、五糧液等知名白酒企業也同樣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2月,一則關於茅臺集團全面停止定製、貼牌產品的消息在網絡上開始流傳,並得到了茅臺方面確認。這就是因為,當貼牌酒和定製酒並存於市場,並且貼牌酒數量過多而得不到有效品控時,必然會帶來內部利益尋租、開發商無序濫用品牌甚至造成嚴重質量事故等一系列後果,最終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失去了對茅臺的信任。茅臺作為中國酒業的代表性品牌,必須通過消除過多過濫的合作授權,逐步實現對於開發商環節的管理到位,從而實現對自身品牌的保護。為此,茅臺不惜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就是寧肯忍受改革陣痛,也要確保其品牌溢價模式走得長遠,這才符合企業的核心利益。

如何保護好自家牌子不被砸掉值得酒業公司深思。尤其是汾酒、茅臺作為上市公司,其品牌價值一旦受損,還會連帶波及成千上萬投資者。去年以來,茅臺、汾酒所在的白酒子版塊漲勢不錯,這源於白酒板塊相關企業利潤、營收紛紛呈現較快增長態勢。但也要看到,白酒行業的產能增幅不大,更多來自於頭部品牌的提價。而對於品質要求更高的消費者而言,一旦發現自己花了大價錢買的某品牌酒是貼牌、質量不佳,就很可能演變成一場集體性的信任危機。

汾酒品牌酒亂象暴露酒業擴張軟肋。面對較好的市場形勢,如果酒類品牌為了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而放任合作商高價售賣低質酒,看似佔據了更多市場份額,卻是以損害消費者權益所換來的。那麼一旦被媒體曝光或者消費者舉報,市場反彈恐怕比想象來得更猛烈。與其等著輿論聲討、政府查處、品牌塌陷,不如珍惜羽毛,抓緊對開發商模式所存在的種種問題予以糾錯,這才是包括汾酒在內的各類品牌最需要做的。

□畢舸(財經評論人)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