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真真假假"分不清,經銷商擔憂"開發酒"模式能否持續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汾酒集團部分"開發酒"無法查詢到具體開發商和酒水生產廠的廠名、廠址,更有一些不良開發商和經銷商借此漏洞,用三無散酒灌裝冒充汾酒。一時間,汾酒集團的貼牌款項暴露在了公眾視野。

對此汾酒集團顯然緊張了起來,立即發佈聲明稱將進行核查。但汾酒集團的這一聲明,似乎並沒有安撫被這一內幕驚到的人心,雖然白酒市場真真假假、渾水摸魚的現象確實存在,但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汾酒這麼大的牌子竟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據報道,汾酒分股份酒和集團開發酒,其中股份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宗的汾酒,而集團開發酒中的"開發"二字,其實就已經曝光了部分後者產品的性質-由汾酒集團子公司生產酒水,由各個開發商自行設計包裝品名銷售,一次被稱為"開發酒"。

汾酒

"開發酒"是由汾酒集團旗下子公司生產,則應該與股份酒採用的相同技術和原料,那麼為什麼現在卻被貼上"亂象"的標籤呢?很大程度上,與企業在品牌管理方面的力度和門檻有關。

據瞭解,生產出售"開發酒"的這些合作商,一般都是有一定資格和資源的個人或公司,在取得汾酒集團授權後,可自行設計酒瓶和外包裝。雖然明面上的規定是,酒水要由汾酒集團灌裝,但很多開發商為了掙錢,私底下通過和小作坊的合作,灌裝非汾酒廠生產的酒水向市場銷售。

在改變酒產品的原材料來源後,利用汾酒名聲進行銷售的做法,對於數量龐大的汾酒開發商而言,取得的利潤非常高,就算是商家自己都分辨不出哪些是自己生產的罐裝酒,哪些是汾酒集團生產的罐裝酒。因為這兩種酒的外包裝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才會有批發均價二三十元的酒,出售價卻能高達幾百元現象的出現。

與之合作的開發商能夠順利上演狸貓換太子的把戲,以假亂真到這種程度,很難與汾酒自身的管理脫離干係。

汾酒與開發商合作的品牌最多的時候可高達一千個,雖然後來經過整頓,但也剩下了數百個。年相關信息顯示,當時汾酒自由品牌有120多個,而合作開發的品牌則高達160多個,當時後者佔比相當大,甚至超過汾酒自有品牌數量。

汾酒

導致這種亂象最直接的主體是那些汾酒合作開發商,不過歸根結底汾酒自身也難逃責任。白酒行業的這種貼牌模式最早起源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彼時,白酒行業還沒有真正走向品牌時代,企業發展水平普遍比較落後,自身也面臨產能不足等問題,為快速擴充過,它們需要藉助社會力量,而這種貼牌模式便成了白酒企業獲取資金的一種方式。但是為什麼汾酒貼牌現象這麼嚴重呢?或許是因為這一做法,曾經幫助汾酒度過了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

前不久,茅臺就宣佈前面停止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各個子公司定製、貼牌和未經審批產品所涉及業務,"相關產品和包材在未經集團允許的情況下,就地封存,不再生產和銷售"。之所以對自己如此痛下決心,大概是茅臺意識到了貼牌及定製為自身品牌帶來的損傷。

4月初,五糧液方面也證實,已向運營商、專賣店下發了關於清理下架和停止銷售"VVV""五糧PTVIP""東方嬌子""壹玖壹捌1918"這4個總經銷品牌的通知,目的在於聚焦公司主力品牌,提高公司自身品牌的辨識度。

與此同時,瀘州老窖也曾多次對旗下開發品牌進行清理。

在這場真假汾酒風波中,就連那些以私自灌裝酒代替汾酒廠罐裝酒的開發商業難掩擔憂,雖然這種做法能獲取極高利潤,但遲早會因為監管問題讓汾酒品牌受損,到時候損失會更大。

與開發商的合作品牌所帶來的收入不可小覷,如果真要進行嚴懲,勢必會對收入帶來不小影響。而今年正式李秋喜與山西省國資委簽下三年責任書的最後一年,眼看著即將達成目標,汾酒是否真的會在此時狠下心來進行大力整頓?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