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前段時間,《紐約客》雜誌的一張封面毫無徵兆地在朋友圈裡刷了屏。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自從機器人的概念在科幻小說裡首次出現……甚至更早,自從工業革命爆發,機器大生產最開始為商家創造利潤的那一天開始,人類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焦慮。

而到了如今,人工智能日漸精進,人類的焦慮和恐懼則由被機器人殺死,轉變成了被機器人所取代。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老闆回頭看了看身後的機器人,露出一抹滿意的微笑。

然後,你就被開除了,搶飯碗的竟然是個機器。

這種情景真的會出現嗎?

可能性極大。

根據現在各大機構研究出來的數據是,相當一部分勞動力會逐漸被機器人取代。

我們先來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和美國勞工統計局共同發佈的數據——人類將會損失55%以上的工作崗位。

研究人員甚至還警告說,美國數百萬勞動力到2035年時將被機器人取代。

不僅如此,BBC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 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雖說他們分析的僅僅是這些職業在英國的前景,所基於的也不過是本土的數據。但從這些概率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 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 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 創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 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 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 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具體到各行各業,勞動力被淘汰率是這樣的,自查你的行業「悲不悲劇」:


2

電話推銷員

99.0%

在 BBC 所統計的三百多個職業裡,“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接近百分之百。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打字員

98.5%

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員曾經也是一份很有搞頭的工作。而今,憑藉“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的那一天,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會計

97.6%

與技能基礎,且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 97.6% 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信息蒐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天生就要求 100% 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智能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而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保險業務員

97.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業是保險業。去年,包括平安保險、泰康在線、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於售後領域。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

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 IBM 的人工智能平臺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這 34 名人類保險業務員就此成為了“機器人搶我的飯碗”大軍的一代先驅。

銀行職員

96.8%

除了單調、重複,“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說銀行職員。

其實現代人挺習慣排隊的,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雖說當下市面上出現的所謂“銀行機器人”在實際功能上依然以賣萌為主,但在切實的需求面前,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四川某銀行的“網紅機器人”

政府職員

96.8%

BBC 的研究人員在這裡所指的是政府底層職能機構的職員。如果你看過類似《是!首相》之類的英國情景喜劇,便會知道,在這個國家,冗餘且無能的行政人員一貫是民眾的槽點和笑料。

在該國今年年初的一項調查中,有 1/4 的受訪者認為相比人類,機器人有更好的從政能力;66% 的人認為,至 2037 年,就會有機器人在政府任職;16% 的人認為,在未來的一至兩年中,就會出現機器人擔任政府官員的現象。

接線員

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系統;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接線員的絕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完成。

前臺

95.6%

機器人前臺這兩年已經多次登上了新聞標題,話題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 Pepper。目前,日本以及歐美多國都已經有醫院、銀行、電器店之類的機構購買了 Pepper,作為前臺接待人員使用。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Pepper 機器人

客服

91.0%

Siri 誕生了這麼多年,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實現,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近兩年,這類人工智能客服平臺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項目,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據說已經能達到 97%。

人事

89.7%

在未來,不單單是員工本身,就連負責招募員工、解僱員工的 HR 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聊天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機械 HR 能完成很多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今年 3 月,由北美著名獵頭公司 SourceCon 舉辦的一年一度的行業競賽中,一個名為“Brilent”的機器只用 3.2 秒便篩選出合適的候選人。除此以外,國內廠商開發的一種名為“iHR人力機器人”的一站式自助辦公服務也獲得了大量媒體曝光,其最基礎的功能是開具各類證明文件自助打印。

保安

89.3%

關於人工智能,最令人無法解釋的一條新聞誕生於今年七月,美國喬治城華盛頓港開發區的一臺保安機器人“溺水自殺”了。此事的官方解釋為機器人系統故障,但它在社交網絡上依然激起了大量恐慌情緒。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這名“自殺”的保安機器人是由硅谷公 Knightscope 研發的 K5 機器人,擁有 GPS、激光掃描和熱感應等多項功能,並備有監控攝像機、感應器、氣味探測器和熱成像系統,自問世以來,在美國的大型商區中很受歡迎。

房地產經紀人

86%

現階段,無論是房屋買賣還是租賃,都離不開房地產經紀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售樓小哥的牽線搭橋,他們也藉此收取佣金。但美國的一些房地產機構近些年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完成交易。隨著人工智能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逐漸完善,一旦這種模式被行業主流接受,人們又發現繞開中介可以省去大筆佣金,這一職業的前景便岌岌可危了。

工人,以及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等

80%-60%

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工作都被 BBC 的研究人員列為了高危職業,而這些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機器人威脅論”時最先想到的威脅。

事實上,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機械大生產對底層工人生計的威脅便已是經久不衰的月經貼。19 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紡織工人群體內還多次爆發了對抗工業革命的暴動,他們砸毀織布機,以宣洩失去工作的怒意,史稱“盧德主義運動”。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盧德主義者砸毀織布機

四年前的臺灣省爆發了一次現代版本的“盧德運動”。當年,“高速公路局”計劃在年底用 ETC 自動收費系統,全面取代近 1000 名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激發了收費員群體的抗議。其過程中,竹田收費站一位 40 歲的員工在自己的車中燒炭自殺。

廚師

73.4%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BBC 將“廚師”的危機概率預測為 73.4%,八成不包括中餐廚師。雖說當下類似披薩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酸奶機器人之類的機械廚師已經問世,但哪怕是再智能的機器人,看到中餐菜譜上的“鹽/少許”“味精/少許”也得死機。

IT工程師

58.3%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將給很多公司的 IT 部門帶來威脅。它將取代 IT 部門裡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統管理、服務檯、項目管理與應用支持等營運面最可能受影響。

圖書管理員

51.9%

相信不少文藝青年年少無知時都有過類似當“圖書管理員”的夢想,但時至今日,就連他們都會明白,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形碼和人工智能吧。

攝影師

50.3%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攝影師這樣一份依賴主觀審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為有超過 50% 的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在專家的評估中,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不同,是可以被量化、數據化的。而谷歌也的確開發出了一種試驗性的深度學習系統,這個系統會模仿專業攝影師來展開工作,從谷歌街景中瀏覽景觀圖,分析出最佳的構圖,然後進行各種後期處理,從而創造出一幅賞心悅目的圖像。

下面是該 AI 系統基於 Google 街景創作出來的一些作品: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演員、藝人

37.4%

在所有常見的藝術創作工種中,“演員”被判定為最容易被機器自動化取代的行業,概率高達 37.4%。但怎麼說呢,撇開科幻小說中用虛擬形象取代真人演員的情節不談,單單是當下以假亂真的“摳圖劇”就讓我們對這個行業被取代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日本研製的機器人演員“Geminoid F”

化妝師

36.9%

總的來看,在技術工種中,凡是需要依賴人類審美和社交技能的職業被機械自動化取代的可能性都不算太高,比如化妝師。

不過,就在去年,維也納設計師 Johanna Pichlbauer 和 Maya Pindeus 開發了一種據稱“有獨立審美”的化妝機器人,雖不具備真正的人形,但內置編程系統,被設計師稱為“美學數字公式”。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非需求式的體驗,來讓人們體驗“一旦機器具有自我意識,人類會有什麼感覺?”

寫手、翻譯

32.7%

無論你對微軟小冰創作的“詩歌”有著怎樣的苛責,不可否認的是,在語言學習上,機器和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一個令人驚歎和警惕的地步。如此說來,在不久的將來,要說一個連小冰都寫不過的文字工作者有 32.7% 的可能被取代,一點也不為過。

理髮師

32.7%

看過《剪刀手愛德華》的朋友十有八九幻想過被(德普扮演的)機器人設計髮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但理髮師與化妝師相比,不僅同樣有審美上的高要求

安全指數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正因如此,當下市面上一些所謂的“機器人理髮師”大多淪為搞笑視頻的主角,沒有實際效用。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運動員

28.3%

無論機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人類運動,但作為一項職業來說,運動員的立身之本就是人類的肉體凡胎,機械的運動技能再強,也無法與“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相比。當然,如果把機器運動員開發得足夠完善,會是一種陪練的好幫手。

警察

22.4%

很早之前社會上便有人提出,人工智能最值得開發的領域便是作戰功能,以特種兵的身份代替人類士兵赴湯蹈火。在科幻題材中,類似的機甲戰士威力無比,卻也常常威脅到人類自身,這大概也反映了人類對這一領域機器人開發的警惕。

但就在今年年中,迪拜竟然真的開發了一款“機器人警察”,預計 2030 年投入使用。這款機器人警察名叫 REEM,身高約為 1.68 米,靠輪子而非雙腳行動,同時它還配備了“情感檢測裝置”,能夠分辨 1.5 米以內人類的動作和手勢,還可以辨別人臉的情緒和表情。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不過目前這款機器人警察主要是為了幫助市民而設計,它胸前的內置平板電腦可用來與人類進行互動交流,比如報警、提交文件或是繳納交通違章罰款等。它還能憑藉體內安置的導航系統來辨別方向,可以使用包括英語和阿拉伯語在內的六種語言和人類進行交流。

程序員

8.5%

理論上來說,機器人完成基礎的編程工作是完全可行的,畢竟,它們本身就是由代碼構成的。10月初,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的確開發成功了全球首個能自動生成完整軟件程序的 AI 機器人,名為“AI Programmer”。當然,目前的算法還有一定的侷限, 比如這只是面向人類的編程語言,不適用於 ML 編程。

目前來看,機器人編程依然只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方案,耗時耗力,即算有朝一日實現了,也明顯替代不了所有的程序員。此類系統即便能淘汰眾多編程工作,也只能像無人駕駛一樣,僅僅只是承擔更多的駕駛工作,而非淘汰駕駛員本身。

記者

8.4%

一個令我們稍感安慰的數據是,BBC 研究人員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幾率僅為 8.4%。Cheers!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保姆

8.0%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機器模仿的特質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因此,在保姆這類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職業中,機器人儘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但終究很難代替。

健身教練

7.5%

近些年,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減肥顧問”“人工智能健身項目”層出不窮。機器人作為減肥顧問,能夠比人類更加客觀具體的看待問題,而且機器的算法全面精準,幫助人類減肥的效果將會更好。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比不上看見一個真正練出了八塊腹肌的教練有激勵效果。

藝術家 3.8%

音樂家 4.5%

科學家 6.2%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後堡壘。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律師、法官

3.5%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

法律不是一塊死板,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今年七月,一款可以藉助 AI 免費給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正式在全美 50 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但它的功能僅僅是幫助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牙醫、理療師

2.1%

當代醫療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了機械操作,外科領域尤其。但人類醫師無論在倫理上,還是在技術操作上都很難完全被取代。而在牙科這個技術要求極高的領域,儘管很多手術,比如 3D 打印牙齒植入,已經可以由機器人完成,但在整個過程中,依然離不開人類醫師的診斷和監督

建築師

1.8%

近年,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所謂“人工智能建築師”被開發出來,但這些系統能完成的工作僅僅是畫圖紙而已。而建築師真正賴以立足的創意、審美、空間感、建築理念和抽象的判斷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公關

1.4%

就連人類自己,也很難去模仿那些人情練達者的社交能力,更何況不具備情感反射的機器人。但很好笑的是,今年七月,國內的一家公關公司宣稱他們開始使用一種“公關機器人”,但它的實際功能只是為客戶撰寫公關稿而已。

心理醫生

0.7%

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但依然可以學會用某些方法來處理與情緒有關的問題,就好像不理解“什麼是詩”的機器依然可以寫出不錯的詩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機器確實可以勝任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心理諮詢原本就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人類的情緒可以被有效地處理。

然而有些時候,急於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機器無法處理這樣的悖論,而習慣了機器思維的人類同樣無法處理。只有同樣生而為人的心理醫生菜有可能跳脫這一思維悖論,讓問題本身變得無關緊要。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教師

0.4%

就在這個月月初,國內的一家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教學人機大戰”。他們招募了三名 17 年平均教齡的中高級老師進行真人授課,另一組學生完全使用教學機器人進行學習。在四天的對照學習後,真人教師組被判定落敗。

我們不排除這場“人機大戰”背後的營銷戲碼,但哪怕人類教師真的輸給了“教學機器人”,也不能就此否認人類教師的存在意義。我們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類獨有的、被視為最後堡壘的能力,都恰恰是機器所無法傳道授業的。

酒店管理者

0.4%

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朋友自然會懂,為什麼一家酒店的經營者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

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看完這個報告,你的工作還保得住嗎?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3

除了行業的差異,被機器人接管風險的高低還跟錢有關。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表示,高薪職員被機器人接管的風險相對較低,低薪職位可能最終將被機器人完全接管。

最新報告也贊同這一觀點,稱工資低於20美元/小時的勞動力更可能面臨失業,未來幾年這些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佔領。

但對於每小時工資超過20美元的員工來說,失業風險僅為31%,且隨著收入的成倍增加,風險將降為4%

面對機器人的入侵,我們該怎麼辦?

沒有蒸汽機的發明,就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

沒有汽車的發明,也許我們的社會還處於養馬階段。

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不是就離創意很遠?並不是。

寫文章,能從別人看不到的視角入手,就是創意;

當廚師,能打破常規,開發不同的菜品,就是創意;

理髮師,能根據不同人的皮膚、頭型和工作類型,搭配不同的髮型,就是創意。

說到底,創意就是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讓任何人或機器人無法替代自己來工作。

從這個角度再引申,就是要主動學習新的技能:

在一份調查中,曾有74%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學習新技能或者接受重新訓練,以便將來能夠繼續就業。」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小編特意強調了「主動」,這是因為機器永遠是被動的,只會按照人的指令去學習和分析。

我們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把接收到的信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讓自己處於制高點。

不過,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對人類還是有要求的,小編用一個字來總結——快。

這包括兩方面含義:

1.學習速度快

一定要快,當你的知識體系和大部分人一個水平時,你也就是被機器替換的命運了。

2. 對外界反應快

我們一定要瞪大眼睛,時時刻刻關注出現的新事物,新趨勢,對身邊的新事物不要排斥,要有一種接納和容忍的態度。

如果你感覺自己很難做到上面這幾點,那麼小編只能教你放大招:拔掉機器人的電源插頭。BBC分析了365個職業,發現最不可能被機器淘汰的居然是……

附:人工智能攻城略地,人類選手勝算幾何?

4月6日至10日,李開復發起一場德州撲克的“人機大戰”。對戰雙方一方由由六位華人頂尖撲克選手組建,隊長杜悅曾在世界德州撲克大賽WSOP的無限注德州撲克賽事中獲得冠軍。

另一方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托馬斯•桑德霍姆教授開發的Libratus。Libratus剛一對一無限注德州撲克比賽中擊敗四名頂尖人類高手,讓德州撲克成為繼圍棋後又一被攻陷的領域。

李開復指出,下圍棋考的是IQ,玩德撲靠的是EQ,德撲選手需猜想對方在想什麼。不過人類代表隊的勝算也只有10%而已。

人工智能不斷進化,人類是否會在這場競爭中處於失敗者地位?

李開復則認為,機器解放了人類,讓人類不用去做很多重複性工作,可以花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還可以去做服務、慈善行業。

“各行業都被會人工智能改變,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市場規模,會比移動互聯網大十倍。”

李開復短期最看好的領域是金融。因為

人工智能就是數據機器,金融是以數據為主,並依靠調整數據就能賺錢的領域,能在短期內被人工智能改造。

在無人駕駛領域,李開復認為美國道德、法律層面顧慮太多,加上特朗普不可預測性,技術很難大發展。中國如果能有魄力發展無人駕駛技術,潛力很大。

採訪實錄:

雷建平:我們知道開復老師最近發起了一項德州撲克人機大戰的活動,邀請了很多嘉賓,都是非常重量級的,能夠講一講為什麼要發起這樣一起活動?

李開復:我覺得幾個理由,第一,因為AlphaGo。在圍棋上,機器擊敗人類得了冠軍。但是德州撲克跟圍棋不太一樣,它裡面有各種騙術,有心理戰術,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所以它能達到很多AlphaGo當時沒有達到的目標,讓大家看到人工智能在不斷推進新的里程碑,也呼喚更多年輕人來學習、參與這個人工智能的革命。

雷建平:很多人會認為圍棋可能比這種棋牌更加複雜,您怎麼看?

李開復:其實各有利弊。就像人的大腦,有時有些人計算能力很強,有些人情商很強。一定程度你可以說AlphaGo是個超級計算機器,IQ很強,可是我們覺得德撲大師更多是EQ強,他在想你在想什麼,讓你最低的機會能炸到它。他看不到你的牌,都能跟你打,所以其實各有不同的方式,就是因為人有時有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現在看到人工智能經過德撲,加上圍棋更全面了。

雷建平:這一次您對整個比賽有一個預期嗎?包括您去年AlphaGo和李世石比賽時,當時這個比賽結果超出很多人預期。這一次您會做出怎樣的預測?

李開復:德撲還是有一定運氣成份,因為可能你就一直髮到好牌,說不定就贏了。這次(人類方)的代表中國龍之隊,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是有10%的勝算。要儘量達到10%的勝算,這是他的預測,他們牌打得比我好,所以對他們預測應該有道理。

雷建平:AI其實也考驗人性,從人性角度上來說,機器越來越先進,人類豈不是在這場競爭中越來越會處於失敗者地位。

李開復:我覺得這不是成功和失敗的問題。機器會超過我們,但有很多我們能做的事情,機器是完全沒譜的。 比如說我們是有藝術的,有幽默的,我們有愛,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存在,本來就應該花更多時間,讓我們有更多愛心,讓我們彼此建立很多正面的關係,而不是花全部時間做重複性的工作。現在AI把我們從這種重複性工作釋放出來了,讓我們能更挖掘自己的靈性,自己的友情,自己的親情,自己的愛,這是一個特別好的事。

雷建平:您很長一段時間都花在人工智能領域。您說有個做內衣的企業,也說自己是做人工智能的,這個行業存在一些泡沫,怎麼看待泡沫這個事?

李開復: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它特別火,就會有很多投資人願意追捧。行業如果很難懂的,就肯定會有一些創業者誇張了,或者給自己蓋上了人工智能的標籤,這就會導致非常多的公司估值泡沫化。我覺得短期可能會是一個挑戰,創業公司對自己期望值過高,我們這些比較有經驗的投資人或懂人工智能的,就可能稍微放一放。對人工智能的投資未來一定會迴歸理性,因為這麼多亂掛人工智能的公司,過一陣一定會有一些公司沒有達到預期,甚至資金鍊斷掉,就會冷下來。但長期或中期來說,我對人工智能是看好的,它是影響所有行業的,包括傳統行業,人工智能的市場一定比移動互聯網更大,甚至可能更大10倍。所以我們長期很看好人工智能,短期我們可以少投點,沒關係。

雷建平:最近一段時間我看到人工智能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討論得非常多,像百度最近投了很多基金去做無人駕駛,百度出來的人也做無人駕駛,您怎麼看待無人駕駛在國內的發展?

李開復:長期來說我非常看好。因為技術上雖然美國領先,但是美國很多人會糾結在所謂的道德、法律層面,媒體有自己的意見,還有工會,保護司機。有這麼多亂象和聲音,再加上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我覺得很難推動技術。從政府的執行力和各方面因素來看,如果國家能真能

大力推動無人駕駛,把路況做得更好,讓路跟車能有互動。有這樣魄力來做一個試點,把它再擴散出去,我覺得是中國特別大好的機會。

雷建平:AI實際上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但是如果具體在這一個領域裡面,您覺得在哪些細分領域未來一兩年最有前景?

李開復:未來一兩年肯定是金融領域了,因為人工智能就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數據機器,數據進去,數據出來,數據告訴你,我該下哪一步棋,數據告訴你該買哪一支股票,數據我告訴你,我該不該把錢借給他,數據告訴你,淘寶該推什麼商品等等的。


什麼東西最好用數據來做?一定是一個無摩擦的、純數據的、且數據量特別大的領域,而且是能夠靠數據調整就可以掙錢的。那一定是金融。金融裡面就分了放貸、銀行、投資、保險等等方面。在每一個領域都會開花結果,這是我們特別專注的。

雷建平:您預測未來記者、會計、保安,很多工作基本上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一下就讓很多人都有很大危機感,未來大家會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李開復:我們先講講記者,你就是記者,今天你跟我坐這採訪,完全機器可以做,你的問題基本上網上搜一搜,用深度學習挑一挑,都可以做出來的。但是你寫的文章,我覺得很多人工智能做不出來,因為你有很多自己的判斷分析,還有知道採訪誰,怎麼把意見撮合起來。所以我覺得說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做的更深度,就像你寫的文章是很深的,這就很難取代。如果只會做簡單的消息採訪,肯定要被取代的。


現在很多記者寫的文章,也是在網上攢出來的。那這些攢文章的記者,他們就會被取代。

其他的行業,保安、司機、會計甚至一些醫生,尤其是在放射醫療、放射圖片、圖像科,他們看圖片,看片子的,肯定都要被取代。以後人怎麼辦?

我覺得人就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來選自己愛做的事情,挑那些有深度的事情,花一萬個小時讓自己特別有深度,做機器不能取代的事情。然後挑選一些人文藝術、情感方面的,機器不會做的事情。


當然,服務+慈善行業也是一個選擇方向。因為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愛心發散出來,我們之間有多少人去做過志工,有多少人去過孤兒院、老人院?


以後人工智能掙了這麼多錢,政府收了稅,把全部人都養起來了,如果你沒有合適的工作,至少還可以奉獻愛心,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世界還是可以很美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