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源氏物語》裡很多白居易的詞,白居易在日本很有名嗎?

紅雨說歷史


《源氏物語》作為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小說,裡面充斥著大量白居易的詩作。這就要從作者的生活與時代背景相聯繫起來,作者紫式部大約生於公元九七八年,這個時期是中國北宋年間,要知道唐宋兩朝正是中日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最繁盛的時期,遣唐使將中國典籍帶回日本,讓其在當地產生了深遠影響。紫式部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親都是有名的詩人,尤其她的父親擅長漢詩與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究,因此紫式部在家人薰陶下對唐詩解讀同樣有過人的造詣,加之日本嵯峨天皇對唐詩的熱愛也影響著日本文人,所以唐風在日本可謂扶搖直上。

<strong>

在一眾有名的唐代詩人中,白居易又深得紫式部的喜愛,白居易的詩歌首先是通俗易懂,傳播廣泛。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幹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土庶、僧徒、媚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這充分說明了元白詩派在當時重寫實,尚通俗在民間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正因如此,更容易被傳播到海外,例如日本。白居易仕途不順以及顛沛流離的經歷使得他更加對社會與官場看得更為透徹,在詩風上又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與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寫出了《長恨歌》《琵琶行》《觀刈麥》《輕肥》等現實主義風格強烈的詩作,同時揭示了宮廷鬥爭,官場腐敗的社會現實。平安時代的紫式部有機會接觸到了日本的宮廷生活,見證了婦女的不幸與宮廷的內幕,並有全面瞭解以後,與白居易的詩歌產生了強烈共鳴。

這也是《源氏物語》中有大量白居易詩歌的原因之一,無論是源氏和有夫之婦空蟬的情愫,還是與藤壺中宮的不倫之戀,其實都反映了紫式部對貴族階級強迫女性意志的反感,白居易的詩作在文中起了畫龍點睛之筆。如小說第四回"夕顏",源氏公子思念夕顏便說出白居易的詩句"八月九月正長夜,千聲萬聲無了時",表達了他的相思之情。

白居易在刻畫人物形象上面也是栩栩如生,甚至將白描手法運用自如地勾勒人物形象,這種手法很適用於描寫小說的人物形態和心理活動,即是紫式部認可白居易的重要方面。總而言之,白居易的諷喻詩深刻揭示社會現實,諷刺貴族奢靡生活。而他的寫情寫景的紀遊詩,又生動地描繪了各種美麗景色,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到景物的變化從而引起人物心緒的變化,對春天美景的驚喜之情溢於言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又切切實實地寫出了作者以酒會友,在雪天與朋友小酌一杯,表現了生活的美好。"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等一系列詩句不僅僅描寫自然景物的神奇,也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

白居易的詩裡有月,有酒,有花,有鳥,有風雨,也有落日。這樣的意趣和日本自古以來的審美不謀而合,也深刻擊中日本各個階層人們的內心。日本的《萬葉集》《古今和歌集》與中國《詩經》《古詩十九首》,樂府歌行直至唐詩宋詞都有文體與內容的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什麼白居易的詩歌在吸收了先賢作品的精髓後更被日本文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一往文學


何止是有名?

白居易在日本的詩壇地位,相當於李白在中國的地位。可李白身邊畢竟還有杜甫與之分庭抗禮,而白居易在日本的最高級別卻沒有之一。

他在日本是第一,也是唯一性質的第一。

連天皇都是他的粉絲,所有文人都是視他為偶像,就連當時的普通百姓也能說上幾句樂天詩。

為何會如此?

因為白居易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易懂,他用詞清淺,不尚用典。“白樂天每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由此還衍生出一個成語“老嫗能解。”

而老嫗,最高限度是指粗識文字的老年婦女。因此,白居易詩對於認識漢字的日本人來說是可以消化並吸收的。他們肯定看不懂李白“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豪情逸飛,也看不懂杜甫“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雄渾沉鬱,更看不懂李商隱的“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讀懂中國詩詞,需要一定的古文典藉做基礎,雖然不能說經史子集,但一些常用的典故卻不能不知,可是這些典故或出處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真的不知。因此他們看不懂其它人的詩作,而白居易詩卻少有典故,哪怕長詩《長恨歌》也只有“小玉”、“雙成”兩個典故,並且還絲毫不會影響對全詩的解讀。

除樂府和譏諷詩以外,白居易還有許多閒適之詩,以描寫文化雅趣和情感生活為主,寫得相當浪漫,有些詩作更是唯美到不行。

試問能尚道愛雅的日本人如何受得了這種藝術爆擊?


亦有所思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世界歷史上,公認的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就是大唐的首都長安。

當時的長安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商人、旅行者、留學生、傳教士、外交官等等。而日本和韓國則因為距離的原因近水樓臺先得月。

我們就以日本為例,自大狂日本人自從白江口一戰完敗於唐軍後,才發現世界上還有如此強大的國家。於是抱著打不過就加入的想法,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前往大唐,如飢似渴的學習、照搬大唐的一切領先制度。包括並且不限於:帝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建築、文字……

然後根據遣唐使照搬過來的資料,模仿大唐帝制建立了天皇制度,模仿長安城修建了日本首都,還按照大唐風格修建了寺廟、宮室等建築。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硬件,最重要的是文化這樣的軟件。

眾所周知,大唐是文人的時代,湧現出詩仙李白這樣的謫仙人,杜甫這樣憂國憂民的詩聖,王維這樣亦詩亦畫的詩佛,還有白居易這樣不厭其煩立求讓不識字的老太太都能讀懂的詩王。



對於日本人來說,李白的詩太過於考驗想象力,什麼:

“噫(yī)籲(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fú),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sài)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雖然日本人學習李白,但一來日本人沒法感受蜀道之難,沒有這種奇絕的想象力;二來李白這種讓貴妃研磨,高力士脫靴,“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做法,非常不利於日本等級森嚴的統治,自然捐棄不用。

杜甫的詩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這樣的作品自然是日本人大力學習的對象,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中國儒家弟子一樣講究修齊治平,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讀懂複雜的格律、典故。更不用說非漢語母語的日本人了。

所以雖然杜甫的詩在日本也影響極大,但是更多的還是集中於高層知識分子中。

而白居易白樂天的詩可以說自成一派,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稱。傳說中白居易每做一首新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老太們聽懂了,白居易才會記錄下來,要是聽不懂那就重寫。

所以說白居易的詩連不識字的老太太都聽得懂,自然是最適合於初學者了。於是流傳過去的白居易的作品在日本廣泛傳播,基本上是絕大部分讀書人都會傳頌。並且引用、模仿白居易的作品於題目中提到的日本著名作品《源氏物語》中。




所以以史為鑑歸納一下,白居易不僅僅在中國影響力極大,而在日本同樣影響力極大的幾個原因是:

一、白居易的確寫的非常好,這是全世界都公認的。

二、白居易的詩符合日本當時的社會背景。通俗易懂、紀錄普通百姓的生活。

三、白居易的代表作有名人八卦效應。白居易的代表作《長恨歌》中,不但有大唐從繁盛到安史之亂的衰落這樣的史詩描述。還有唐明皇和楊貴妃、安祿山的愛恨情仇。

眾所周知,名人的八卦是最容易在民間廣泛傳播的,何況是當時皇帝的八卦。


所以說白居易的長恨歌對日本的影響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就算到了1000多年之後的今天,陳凱歌導演的反應大唐楊貴妃故事的電影《妖貓傳》依然是主打日本市場。

大家對我的回答還滿意嗎?滿意請點贊,不滿意請留言指正。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很早以前我讀過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成書於1001——1008之間),覺得裡面的男女關係極其混亂,類似於《金瓶梅》。不過前者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平安時期的宮廷,主人公是貴族光源氏。後者的故事發在中國明朝市井,主人公是商人西門慶。

這部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的《源氏物語》深受白居易的影響。紫式部對白詩相當熟悉,書中要麼直接引用白詩,要麼化到句子裡或情節裡。其中白居易《長恨歌》(描寫帝王與貴妃的愛情),是被引用被化用被借用最多的。


白居易(772年-846年),中唐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誦琵琶篇”,在民間廣為傳誦。同時也傳到日本,深愛日本人民的喜愛,從天皇到士人,從王公貴族到平民……

確實如此,相比於唐代其他詩人,白居易在日本最有名氣,我想可能是他的詩歌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從而被“遣唐使”們帶回日本,廣為傳播。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死,而是逃到了日本,而《長恨歌》寫的恰恰就是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死後葬於香山,他的墓園現在稱白園。白園有很多石碑,石碑上刻的都是後人悼念白居易的詩,其中有好多日本人的題詩,由此可見白居易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


融融118


日本人對白居易之喜愛程度令當今國人汗顏:

在日本,人貫朝野:上至天皇.中及學者.下至平民,對白詩執迷著者眾多,感悟至微,用北大嚴少璗教授的話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恐怕沒有哪一位作家,像白居易那樣,如此深入地打動當時知識分子的心靈。”這是對日本狀況最貼切的描述。

公元838年,《日本文德天皇實錄》

記載:“承和五年,太宰少貳藤原嶽守因檢唐人貨物,得《元白詩筆》,奏上。帝甚悅,授依從五位上累官至右近衛中將。”

其實,早在公元809年,《白氏文集》《白氏長慶集》已傳入日本,成為後來漢詩.和歌.物語效仿的文獻,其《源氏物語》載白居易詩作多逾百首。日本早期學者大江維時匯偏的《千載佳句》收錄中日詩歌千餘首,白居易獨佔535首……

白居易的詩詞不但在日本深受喜愛,在韓國.朝鮮.英國.法國.美國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白居易的詩詞是不老的神話,永遠的傳說……






感動天下


在日本文化裡仍處於重要地位的漢文學中,白居易的位置處於重中之重。



據考,白居易的作品傳入日本的時間最早見《日本文德天皇實錄》上所記載,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貳藤原嶽守從唐商人帶來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詩筆》呈現給仁明天皇。

平安朝廷還專門開設《白氏文集》講座,由大江維時給醍醐天皇、村上天皇侍讀,此後數代天皇都參加了這個講座。並多次舉辦御前詩會,圍繞白詩取題唱和。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作為一條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給皇后講授《白氏文集》。

在這一時期問世的《枕草子》、《源氏語》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活用。(來點悅讀,歡迎討論,歡迎關注!)

據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統計,《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當時白居易還在世。

白居易為什麼在日本影響這麼大?大多與他的文學才華有著緊密的關係:

1,白居易詩歌數目巨大,共創作三千多首,多保留完整,《全唐詩》專門有39卷是他的,可謂高產。

2,白居易為什麼如此高產?除了他勤奮有才華,更與撰寫的題材範圍廣闊有關係,由於白居易閱歷很廣,他所創作的詩歌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

3,白居易不僅詩歌數目大,而且質量也高。流傳的說法是“老嫗能解”,什麼意思呢?就是老婆婆都聽得白居易詩歌裡面的意思。簡單點說,通俗易懂,明白曉暢。如此一來,當然就讓白詩流傳甚廣了。

4,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白居易貫徹佛道兩教文化的“閒適”“感傷”思想,與日本的“物哀”“風雅”的審美情趣非常契合。



正因為白居易的詩歌題材範圍廣,通俗易懂,便於流傳,再加上創作思想又符合當時日本朝野的審美情趣,所以在日本能夠如此風靡大受歡迎,就有其道理了。


來點悅讀


沒聽過源氏物語有白居易的詞,好像源氏物語成書在白居易之前吧?


格納尼爾莊園


白居易《長恨歌》裡把楊玉環的仙居設在日本,日本人大為欣賞,投桃報李,故屢屢青睞白。


用戶6614559218238田


真的不清楚,或許與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有關,日本有大量遣唐史,他們當中或許有人接觸白樂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