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例說

(清韻逸品) 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

《說文解字》的第一個漢字:“一”,相關的字如下:

《說文解字》例說

(最初的幾個字)

在中國文化裡, “ 一” 不僅僅是數字的開始, 也代表萬物起源, 因為

跟“天”、“地”、“神靈”有關的漢字都具有這個符號。先秦典籍裡稱:“萬物本於一”,早期的中國人,在造字之初,即把一列為所有漢字的起始點,《禮記》裡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這是儒家的起源說,即“天生萬物”,“天生蒸民”。而“天”起源於“一”,在古文字裡,“一”也有“天”的意思,有時,“一”也有“地”的意思這個後面會陸續提到。

《說文解字》例說

(一)

《說文解字》裡說:“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古人認為,天地是從一開始的,“一”蘊藏著無限大的能量,從無到有,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由“一”生出。後面大量的漢字跟“一”有關係,遇到的時候再說。同時代表數字,一橫就代表數字一,同理,二橫就代表數字二(注意上下兩橫必須是一般長短,否則就變成會意字的“上”或“下”了。)三橫就代表數字三,四橫就代表數字四。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一的古文寫法)

凡是在《說文解字》中註明”古文“的,比如“古文某'字樣的,就是該字的古文寫法,比如上圖,《說文解字》裡說“古文一”,其實就是古文“一”字的寫法,這個字,現在會計們還偶爾用它,是漢字“一”的大寫寫法,與“壹”有相同意義,其實,這個寫法古文就是這樣寫的,並不是現代新產生的新寫法。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元)

《說文解字》稱:“元,始也。從一,兀聲”,始,指萬事萬物的發源。”《說文解字注》徐鍇說“不當有‘聲’字”,似乎這裡不該有這個“聲”字,這一句只是解釋“元”字的組成,即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兀”,並不標明這個字的讀音,但他後來又說凡是《說文解字》裡標明“從某、某聲“者,都是”六書“造字法裡的”形聲“字,至於這個字的讀音,他稱是“愚袁切”,即愚字的聲母,袁字韻母及聲調,讀yuan二聲。除了萬物起源的字義外(“元兇”、“元旦”、“元年”就是用的這個字義),這個字還有“頭部”的意思,比如後來我們說的“元首”,還有“上天”的意思,如“元神”,“元命”。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天)

《說文解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字的寫法是上面一個“一”,下面的“大”,“大”是一個人站立的姿態,讀音是“他前切”,即tian二聲,現在的“天”已發展為一聲。

《說文解字》例說

(天的本義)

顯然,這是一個會意字,凡是會意字,都是“合二字以成一語”,比如天,就是“一大”就是“天”,“止戈”就是“武”。甲骨文裡的天和金文的天字形差別不大。不同的是甲骨文字形裡,有一種寫法上面是二橫,上橫短,下橫長,以會意方法指“高高在上”的天,下面則是一個站立的“人”。如圖:

《說文解字》例說

(天的甲骨文寫法與金文寫法)

下一個字是丕,小篆的寫法是: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丕)

《說文解字》原文:“大也,從一,不聲。”這是一個假借字,就是“大”的意思,又注了兩個音,“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這是現在的讀音,pi一聲)。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如不顯即丕顯。假借字不再多做解釋,就是這個字當另一個字借來用。比如我們說“大業”,有時就稱“丕業”。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吏)

這是官吏的吏,《說文解字》裡稱“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吏,就是管理人的人。會意字,以手持“中”。有人認為“中”就是筆,拿筆寫字的人,有文化的人,管理人的人。凡是《說文解字》裡稱”亦聲“字樣的,都既是會意字,又是形聲字。讀音是“力置切”,即li四聲。

犅。讀g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犅,特牛也。從牛,岡聲。”前面課程說過,許慎說“從某,某聲”的漢字,一般都是形聲字。但這個字似乎有點例外,看字形:

《說文解字》例說

(犅的字形演變)

從左至右是犅字從甲骨文向小篆演化的過程,最早的甲骨文犅字,有三部分組成,上圖中紅色部分是“網”,藍色部分是“牛”,綠色部分是“刀”,金文字形大致相同,也是由這三部分組成,到了小篆,右側才發展成“岡”,顯我,在甲骨文、金文時期,犅字還是一個會意字,表示一頭只有用網(網)罩住才能宰殺(刀)的牛,這樣的牛,當然是特別大的牛,就是公牛,到了小篆,這個字發展成為純粹的形聲字,左部是牛,表形,右邊的岡(《說文》“山脊也”就是山的隆起部分),只提供聲音了。當然,一個牛,像一個小山一樣的牛,也是特別大的牛,從這個角度似乎也可以會意,但牽強些。

《玉篇.牛部》中記載:“犅,特牛赤色也。”認為犅是赤色的公牛,“特牛”指公牛當然沒有問題(特字下面會講),這跟甲骨文字形也說得通,但“赤色”來的莫名其妙,似乎是受了《公羊傳.文公十三年》:“魯公用騂犅。”的影響,因為何休注說:“騂犅,赤脊,周牲也。”這個“赤”的顏色,實際是從“騂”字而來,如果單說犅字,赤色本沒有來源。《字源》中陳英傑先生仍然沿用了《玉篇》的解釋,解釋成赤色的公牛,似乎欠妥。我們認為,犅的本義就是公牛。《漢語大字典》也這樣解釋,還有證據是《本草綱目.獸部.牛》載:“牛之牡者曰牯、曰特、曰犅、曰㹍。”顯然,這些字都是古人對公牛的別稱。

《說文解字》例說

(大公牛)

犅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例說

《說文解字》例說

源自網絡,權屬作者,謝謝提供,公益分享,僅供閱讀,作者若對內容或版權有什麼異議請私信聯繫,(請提供可信憑證),即予修改或刪除.

(溫馨告白: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本閱覽室屬這個生態圈裡的一個公益性的閱讀平臺,讀者對本室圖書的喜愛帶給我們莫大的欣慰,謝謝讀者光臨!與此同時,我們對網絡圖書資源的發佈者謹致敬謝之意!)

(溫馨提示:本閱覽室對評論區爭議較多的書籍無論該圖文客觀與否均撤架刪除處理,並不參與評論,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