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這部字書收集了9353個正篆,加上1163個重文。一共10516個字形。《說文敘》有“今敘篆文,合以古籀”之說,說明它所收的字體主要是小篆,其他還有和小篆形體不同的“籀文”和“古文”。根據考據,《說文》古文是戰國時除秦系文字以外的其他六國文字。籀文又稱大篆,是周宣王時期初步整理過的文字,是小篆的繁體。古文和籀文只是選取與正篆不同又符合《說文》選字原則的字形,所以數量很少。《說文解字》是一部字書,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書,它因解釋古代的思想文化經典而具有了與經典同樣重要的地位,是研習經學和文字學不可不讀的一部書。

《說文解字》的價值

《說文解字》是一部為解釋經書而編寫的字書。秦始皇焚書坑儒,立下“挾書令”,儒家典籍不能存在民間。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用董仲舒說,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博士講解五經,出現了兩種經本和經說。今文經用通行的隸書寫成,其經說旨在為當時政治服務,著重闡釋義理。古文經是河間獻王等發現的孔子壁中書,用古文字寫成,其經說旨在還原典籍,解讀文獻和歷史,著重在文字訓詁。許慎是古文經學家賈逵的學生,號稱“五經無雙”,才能寫出用五經文字解釋經義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衍生出一個“說文學”(也稱“許學”)。“學”自書出,是因為“書”裡有“學”的精神,從書裡開掘出其中的精神,“學”則能得之書而超越書。“說文學”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字學。它對中華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影響,十分獨特,因為它講的漢字,是一切典籍與文化的基石。要想知道《說文解字》和“說文學”的重要性,我們舉出三種前人的評價:

清代吳派考據學大家王鳴盛在《說文解字正義序》中說:“文字當以許氏為宗,必先究文字,後通訓詁。故《說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說文,餘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

我國近代國學大家黃侃,曾列出古代“小學”10部專書,包括字書、韻書和義書。他明確表示,這10部書裡,若論重要性,《說文解字》是第一部。

現代文字學家姜亮夫在《古文字學》中說:“漢字的一切規律,全部表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金文以後的最後階段,它總結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

這些崇高的評價是因為,《說文解字》這部書,確立了漢字的性質,描寫了漢字以義構形的原則,展現了分析漢字的基本方法,奠定了漢字學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古代以文字學通經、通史的最典範的論著,離開了它,想要讀懂古代典籍,通曉幾千年漢語語言文字史,很難完全做到。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成就和特點

《說文解字》選擇了小篆作為主要的字體,以秦代規範過的《倉頡篇》3300個小篆為基礎,將9353個字形聚合在一起。在《說文解字敘》裡,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就是說,他認為漢字的構造意圖是可以講解的,所用的方法就是漢代以前已經確立的“六書”。《說文解字》以前,“六書”只有名稱,許慎第一次在敘言裡給“六書”下了定義並提出例字。儘管對“六書”說法不一,但用“六書”的前四書來分析漢字的結構,一直是中國文字學最傳統的方法,也是《說文解字》的一個重要的貢獻。

許慎自己在《說文解字敘》裡已經介紹秦書有八體,各種字體中同一個字也已經有了很多寫法,漢字的字體和字形總數已經很多,但《說文解字》每一個字原則上只選一個小篆作正字,採用籀文和古文更少。他選字的原則是要建構一個形義結合的漢字構形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字,相互之間具有有序的關係。這裡僅舉一例:《說文·羊部》:“羊,祥也。”“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誩部》:“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籀文從誩)《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這四條訓釋,雖然沒有放在一起,但“羊—美—善—義”從“羊”的理據是一致的,都是因為羊在古代專門作膳食來用,所以從“羊”的字有吉祥、美好之意。“祥—膳—儀”是從“羊”之字再造的字,居於下一個層次,自然也間接與吉善之意相關。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字與字之間的構形和字理具有相互的關係,字可以解字。每個字處在和其他字的關係網中間,也就不能亂解釋了。假如有人說,“美”上面的兩點是兩朵花,那些從“羊”之字都會證明這個講解是錯誤的。漢字作為書寫漢語的符號,本來就具有這種系統性,但是書寫是個人行為,表面看起來很紛亂,如果沒有人將這種系統描寫出來,一般人是難以看到的。許慎用20年時間博採通人,將這種構形系統建構起來,使漢字的規律凸顯出來,在《說文解字》之後,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才能夠理性的被理解、被考據、被用來解讀文獻,漢字學才成了一種科學。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許慎將9575個漢字聚合在一起,採用了“建類一首”的辦法,創建了漢語獨特的“部首”。今天的部首,叫做“查檢部首”,主要的功用是方便讀者在大量的漢字中找出想要查到的那個字。《說文解字》部首我們稱之為“結構部首”,它的功用首先是把形與義都和部首有關的字類聚在部首之下。哪個字放在哪個部首之下,是要從形義統一的角度來確定的。以“水部”為例:“水部”是《說文解字》最大的一個部,共有464個條目。部內按意義可分成以下8段,括弧內是這個小類所有的字數:部首(1),河流名(146),水流聲和水流貌(99),水域及泥、沙等與之相關的事物(29),與人生活有關的水利及人在水中的行為(41),雨水及下雨的狀態(17),地水狀貌(33),飲水與用水以及人的體液(98)。這裡可以看做上古關於水的百科全書,而且條分縷析,整理得這樣到位。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正因為《說文解字》的部首是結構部首,反映了表意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所以它的歸納性要低於現代的那些查檢部首,分得較細。《康熙字典》的部首從《說文》的540部進一步概括為214部,《新華字典》再概括為201部。這一方面說明了現代楷書和簡化字由於書寫的簡化,比起小篆來說,字理有所退化;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今天,漢字表意特性和構形系統性的理念有所弱化。舉例來看《說文解字》的結構部首:

《說文解字》選擇了小篆作為主要的字體,以秦代規範過的《倉頡篇》3300個小篆為基礎,將9353個字形聚合在一起。在《說文解字敘》裡,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就是說,他認為漢字的構造意圖是可以講解的,所用的方法就是漢代以前已經確立的“六書”。《說文解字》以前,“六書”只有名稱,許慎第一次在敘言裡給“六書”下了定義並提出例字。儘管對“六書”說法不一,但用“六書”的前四書來分析漢字的結構,一直是中國文字學最傳統的方法,也是《說文解字》的一個重要的貢獻。

許慎自己在《說文解字敘》裡已經介紹秦書有八體,各種字體中同一個字也已經有了很多寫法,漢字的字體和字形總數已經很多,但《說文解字》每一個字原則上只選一個小篆作正字,採用籀文和古文更少。他選字的原則是要建構一個形義結合的漢字構形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字,相互之間具有有序的關係。這裡僅舉一例:《說文·羊部》:“羊,祥也。”“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誩部》:“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籀文從誩)《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這四條訓釋,雖然沒有放在一起,但“羊—美—善—義”從“羊”的理據是一致的,都是因為羊在古代專門作膳食來用,所以從“羊”的字有吉祥、美好之意。“祥—膳—儀”是從“羊”之字再造的字,居於下一個層次,自然也間接與吉善之意相關。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字與字之間的構形和字理具有相互的關係,字可以解字。每個字處在和其他字的關係網中間,也就不能亂解釋了。假如有人說,“美”上面的兩點是兩朵花,那些從“羊”之字都會證明這個講解是錯誤的。漢字作為書寫漢語的符號,本來就具有這種系統性,但是書寫是個人行為,表面看起來很紛亂,如果沒有人將這種系統描寫出來,一般人是難以看到的。許慎用20年時間博採通人,將這種構形系統建構起來,使漢字的規律凸顯出來,在《說文解字》之後,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才能夠理性的被理解、被考據、被用來解讀文獻,漢字學才成了一種科學。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許慎將9575個漢字聚合在一起,採用了“建類一首”的辦法,創建了漢語獨特的“部首”。今天的部首,叫做“查檢部首”,主要的功用是方便讀者在大量的漢字中找出想要查到的那個字。《說文解字》部首我們稱之為“結構部首”,它的功用首先是把形與義都和部首有關的字類聚在部首之下。哪個字放在哪個部首之下,是要從形義統一的角度來確定的。以“水部”為例:“水部”是《說文解字》最大的一個部,共有464個條目。部內按意義可分成以下8段,括弧內是這個小類所有的字數:部首(1),河流名(146),水流聲和水流貌(99),水域及泥、沙等與之相關的事物(29),與人生活有關的水利及人在水中的行為(41),雨水及下雨的狀態(17),地水狀貌(33),飲水與用水以及人的體液(98)。這裡可以看做上古關於水的百科全書,而且條分縷析,整理得這樣到位。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正因為《說文解字》的部首是結構部首,反映了表意漢字因義構形的特點,所以它的歸納性要低於現代的那些查檢部首,分得較細。《康熙字典》的部首從《說文》的540部進一步概括為214部,《新華字典》再概括為201部。這一方面說明了現代楷書和簡化字由於書寫的簡化,比起小篆來說,字理有所退化;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今天,漢字表意特性和構形系統性的理念有所弱化。舉例來看《說文解字》的結構部首: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成就和特點還有很多,許慎對收入的每一個字,都將字形和古代書面語確有的詞義聯繫起來,這對繼承和還原古代經典會起到多麼大的作用!如果沒有《說文解字》,我們對漢字的認識怎能如此深刻!可知前人對這本書和由它產生的漢字科學的高度評價,並非過詡之詞。

《說文解字》在當代的應用

《說文解字》是一部古代的字書,但是因為它在整理漢字、解讀漢字、以漢字聯繫漢語詞彙,並且展示漢字的本質特徵方面的諸多成就,它在今天還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這裡,我們且不說《說文解字》及《說文》學高端的研究價值,只說它在普及層面上,特別是語文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在小學識字教學裡,講解漢字都要講解它的結構,老師們需要一種權威的參考書。《說文解字》中蘊藏了豐富的漢字字理的歷史資源,對現代漢字的講解,有著直接的啟示,是最好的權威。

《說文解字》的本義解說最具權威性。比如:我們可以從常識判斷“轉”“輪”“軌”“輻”“軸”等字從“車”的意義,因為這些字表示的與車相關的事物今天還存在;但是,“直轄市”“管轄”的“轄”字為什麼從“車”,就需要特別講解了,《說文解字》告訴我們,“轄”有一個意義是“車鍵”,也就是將輪子固定在車軸兩旁的那個裝置。這一下讓我們瞭解了兩個字的意思——沒有轄在外面管著,輪子不可能固定,而車軸兩邊的固定裝置也就決定了整個車的寬度。“轄”因此引申為“管轄”的意思。這個裝置也叫“鍵”,“關鍵”的意思也就是因此引申而來。

《說文解字》對漢字的訓釋,可以使我們對詞語的意義理解得更深入,不會以今律古,產生偏差。以“除”字為例。它在現代漢語裡的常用義是“除去”“消除”,用這個意思理解數學的“除”,“除夕”的“除”,都很難確切。《說文解字》:“除,殿陛也。”它說明,“除”的本義是宮室前的臺階。臺階每級等高,引申為數學“除法”之意。上下臺階一級一級接替而行,引申而有“更替”的意思。沈括的《夢溪筆談》說:“以新易舊曰除……階謂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義。”所以,“除夕”就是新年、舊年更替的那個晚上。這裡還要解釋一個特別容易誤解的詞語,古代人物傳記中常有“除官”之說,很多人用今天的詞義理解,以為“除官”就是罷官,這就剛好理解反了。《漢書·景帝紀》:“初除之官。”註解說:“凡言除者,除放官,就新官也。”這裡的“除”不是“免除”,是“更替”,也就是換了一個官職,調任新職。

《說文解字》既然有解釋漢字的實用價值,學習它就很有必要。學習《說文解字》,首先要熟悉它的體例。前面說過,《說文解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字典,沒有全面閱讀,碰見哪個字查哪個字,查著哪個字就看那個字,是難以真正讀通用好這部書的。

清代有《說文》四大家,他們各有代表作:桂馥的《說文義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筠的《說文示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對學習《說文》都有參考作用;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參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就夠了。今人介紹《說文解字》較全面易理解的書,可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陸宗達先生《說文解字通論》。

《說文解字》一書不是萬能的,更不是十全的,古文字較多發掘後,一方面證明《說文》對漢字解說的正確,另一方面也看出在個別地方,它解說漢字還是牽強的,不具有說服力的。許慎擬定的體例也帶有理想主義不切實際的一面,漢字畢竟是人文符號,不是數理符號,不可能那樣整齊,那樣毫無例外,比如,《說文解字》想讓部首湊足9×6×10=540之數,書中就出現了一些冗餘、湊數的部首。這些前人都已經指出過,在學習時都應辨別。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經典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來處”。閱讀經典,可以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一直以來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及影響。然而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苦於有讀經典之心、無讀經典之力,甚或有讀經典之力,卻尋不到親近它的路徑。因此,邀請專業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向讀者總結、介紹正確的、通俗的經典閱讀方法,傳授他們閱讀經典的經驗和思考,有著十足的必要。本書挑選中華傳統經典如《楚辭》《尚書》《左傳》《史記》等等一般讀者足可想到的文學或歷史經典共50部,應是代表傳世典籍中最核心、最精粹的部分,邀請學界權威的教授或學者分篇撰寫成文,既有閱讀方法,又夾背景介紹,教授讀者科學的、正確的閱讀經典的方法。

解釋經典而成了經典|怎樣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音證》由浙江大學古籍所賈海生教授所著。全書依據曾運乾及其弟子郭晉稀研究所得的古音系統,就《說文》中的九千餘字,以古音三十部為綱,別出一千一百三十四字為聲母,從聲母得聲的字繫於聲母之下,以喉、牙、舌、齒、唇五音為序,每一音中又依古聲十九紐對舉陰聲、入聲、陽聲之字。為使《說文》中每一字的分部及所標聲紐皆有據可案,作者除吸收歷代學者關於韻部和聲紐研究的成果之外,還將全部先秦韻文及重要異文繫於有關字下,使任檢一字,即可知其聲紐、韻部及其同聲母、同韻部、同聲紐之字,以及它在先秦韻文中的入韻情況。作者同時也從今音推出古音,以見古今音韻演變的一般規律與特殊之處。全書210萬字,體例突破前人陳規,例舉材料豐富翔實,不僅是《說文》諧聲系統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適用於《說文》研究、音韻研究、訓詁研究、文學研究、文獻研究的大型實用工具書。

作者:王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

更多內容請關注“浙江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zupre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